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不否认高三生活中的艰苦,就像一杯咖啡,加再多的糖也掩盖不了它的苦涩。虽然我们可能不在同一个考区,但我们却有一样的一轮二轮复习,一样的卧室教室,一样的被晚灯拉长的影子……
作为一个走过了高考的人,站在结果这一端,回望过程有种轻松和经历过一番浴血之后的成就感,但绝不是懈怠。
以高三学生的觉悟来说,应该是不存在害怕“风雨”一说的,怕的是那种动摇心中坚守的根基的力量——一只白蚁,就可以让坚守的大坝决堤。
钢琴,我坚守的爱好
在小学二年级时,父母带我去学了电子琴,学习三个月后,转学了钢琴,从此,我便和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我的钢琴已到8级,虽然因为备战高考,我已很少练琴,但是它仍是我最喜爱的课余活动,也是每个假期必不可少的活动!
记得以前练钢琴,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坐上琴凳,摆好手形,不断重复着那些简单又不成为曲子的音符。但好奇心终究是被过于朴实的“哆啦咪发唆”磨尽——再也受不了,那些简单音符的排列组合,而且是无尽的无聊的排列组合。因此,在课程越发枯燥和好奇心渐失的时候,特别是在经历连续两次考七级考不过之后,就更觉得音乐这个东西真的没什么意思。有一阵子,我开始玩乎练琴:或者弹一会儿就出来喝水,顺便看一下电视;或者中途到院子里去逛一圈,总会有闲事可做。父母要求的每天半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在这种消磨的态度下显得短促不堪,自己也只是让那台琴每天响三十分钟不到然后完事。那段时间家里没少为练琴的事“武力教育”我,后来父母干脆每天在琴房外坚持三十分钟,一定是要我满打满算地认真完成半小时的任务。不愿但又不得不服从,就是那段叛逆的真实写照。但在一年之后,随着技艺的进步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我第一次学会去欣赏钢琴曲,也是在一年之后,第二次考七级竟然通过。虽然之后只剩下初三一年和家里那台钢琴相伴的时间,但我很珍惜这种失而复得的喜悦,这种不被放弃的感恩。
这是父母帮助我的坚守。
我和生物有个约定
除了练钢琴的事情外,父母基本上没有怎么管教过我。这种“放手”不仅让我提前学会独立面对、处理很多事情,更让我自由地发展了兴趣爱好。小的时候,除了和伙伴们玩耍,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要数《动物世界》了,连买课外书也一定会选关于生物的。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和伙伴的玩耍少了,只想回家看各种科教节目,什么《寰宇地理》《人与自然》《Discovery》……都是我的最爱。初到实验三中,一看校规,知道电视节目里面毫无科教类
顿时觉得好像和生物的缘分就这样到了尽头。幸而高一时学校开办了生物竞赛的培训班,我当时就像找到救星一样的欣喜。或许是年轻的一种激情,我刚开始时也只是凭借一种热爱去疯狂地阅读大学教材,也算是初踏上这一程长跑——借着尚充沛的力气去挥洒自己的汗水,而没有去计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那时,我就在生物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生物,和你的约定,我要努力守住!这句话是我自己想的,也是为自己定的一个目标。于是,我全情投入进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的备战中,那段时间感觉自己从高一的闲散直接跨越到了高三的高度紧张状态。对梦想采取了坚持的态度,让我有足够的勇气撑过了那些难熬的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全国生物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其实学习没有捷径,也没有轻松的学习方法,想学好必须先学会吃苦,刚开始我也特别不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尤其是周围的同学还在过着比较轻松的学习生活,而自己每天的学习量是别人的好几倍。但是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关心让我明白了平常心的重要,学习量大只是自己平常的生活,因为选择了远方,所以,那些“超前”的学习只是风雨兼程的一部分,是自己选择的一部分。就像当初选择钢琴,父母就教会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竞赛,别人的轻松只是他们选择的道路,它不应该岔上我的跑道,让这一程虚虚实实的。
到高二下学期,大家都开始关注专业的事了。好友弄来一大堆参考数据说,生科,可能伤不起呀;母亲从朋友那里打听到,生科,就业不是很好呢;班主任也曾建议我去读医科……除此之外,自己也跑累了,也想过是否应该停下来休息下,是否应该现实一点,为“面包”做打算……也因此曾经想过应付一下全国赛就算了。直到后来遇到刘恩山教授,当时他问我们:“有没有想以后走生科科研这条路的?”第一感觉——我想。于是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嗯,生物学科的薪金、就业率这些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是你真的想做这个,那钱什么的,只要让你有尊严地活下去就足够了!”我,只要有这句话,也就觉得很足够了——足够让我去淡定一切的“红牌”、一切不理想的数据、一切的多虑……就像是当爱情变为亲情,就是从狂热变为一种细水长流的持久,过了“七年之痒”,也就可以从喜爱变成执著吧!
备战高考,宠辱不惊
搬进了高三的寝室后,竞赛也结束了—该是好好冲刺高考的时候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每天都去看生物书了。不过既然选择了生科,既然是想依循着这条路走下去,便只有到国内一流的大学。于是,和所有高三学生一样,单纯地听课、背书、做练习、做套卷,单纯地往返于操场、食堂、寝室、教室,甚至连看杂志、跑步、听chopin也都是一种单纯——去享受、去放松、去倾泻、去释放。不觉中一模就到了,成绩下发时,排位在贵阳市的30多名,离我心目中的北大实在是太远了。没有其他举动,我只是在下午的自习课跑去了操场。边听Chopin,边看着天上的云,突然想起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于是心平静下来,开始仔细欣赏音乐。在音乐的浪漫之中,忘记了所谓的失败,只是去体验一种沉浸的乐趣,恍然明白:自己在计较结果,站在太过现实的角度,洗刷了梦的色彩。瞬间心情舒畅——不就是一模吗?又不是高考,找到问题就行。然后开始在操场上狂喜地奔跑。“哈哈哈哈!”不快随着笑声与汗水就一起飘散在空气中,不见了。放开结果之后,二模和省模果然有很大的进步,在市内和省内排名前列。但三模又出现了问题,这时我并没有慌,因为有了一模的经历,因为有了对钢琴和跑步的坚守,我变得很坦然。或许是以前的坚守在回报吧,初三的我一定不会想到音乐会是我高中三年的一种支撑,甚至可能会是之后人生路途上的一种依赖!命运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你追寻的女神会在什么时候华丽地转身,给你最甜美的微笑。周围的人还是会紧张——或绩的曲线这么跌宕,谁知道下一个高潮在哪里呢?但我相信,只要坚守,结果一定就不会差。“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就是一种坚守单纯的乐趣。
坚守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而最后的高考成绩也足够我到北大读生命科学。
作为一个走过了高考的人,站在结果这一端,回望过程有种轻松和经历过一番浴血之后的成就感,但绝不是懈怠。
以高三学生的觉悟来说,应该是不存在害怕“风雨”一说的,怕的是那种动摇心中坚守的根基的力量——一只白蚁,就可以让坚守的大坝决堤。
钢琴,我坚守的爱好
在小学二年级时,父母带我去学了电子琴,学习三个月后,转学了钢琴,从此,我便和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我的钢琴已到8级,虽然因为备战高考,我已很少练琴,但是它仍是我最喜爱的课余活动,也是每个假期必不可少的活动!
记得以前练钢琴,只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坐上琴凳,摆好手形,不断重复着那些简单又不成为曲子的音符。但好奇心终究是被过于朴实的“哆啦咪发唆”磨尽——再也受不了,那些简单音符的排列组合,而且是无尽的无聊的排列组合。因此,在课程越发枯燥和好奇心渐失的时候,特别是在经历连续两次考七级考不过之后,就更觉得音乐这个东西真的没什么意思。有一阵子,我开始玩乎练琴:或者弹一会儿就出来喝水,顺便看一下电视;或者中途到院子里去逛一圈,总会有闲事可做。父母要求的每天半个小时的练琴时间在这种消磨的态度下显得短促不堪,自己也只是让那台琴每天响三十分钟不到然后完事。那段时间家里没少为练琴的事“武力教育”我,后来父母干脆每天在琴房外坚持三十分钟,一定是要我满打满算地认真完成半小时的任务。不愿但又不得不服从,就是那段叛逆的真实写照。但在一年之后,随着技艺的进步与审美能力的提高,我第一次学会去欣赏钢琴曲,也是在一年之后,第二次考七级竟然通过。虽然之后只剩下初三一年和家里那台钢琴相伴的时间,但我很珍惜这种失而复得的喜悦,这种不被放弃的感恩。
这是父母帮助我的坚守。
我和生物有个约定
除了练钢琴的事情外,父母基本上没有怎么管教过我。这种“放手”不仅让我提前学会独立面对、处理很多事情,更让我自由地发展了兴趣爱好。小的时候,除了和伙伴们玩耍,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要数《动物世界》了,连买课外书也一定会选关于生物的。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和伙伴的玩耍少了,只想回家看各种科教节目,什么《寰宇地理》《人与自然》《Discovery》……都是我的最爱。初到实验三中,一看校规,知道电视节目里面毫无科教类
顿时觉得好像和生物的缘分就这样到了尽头。幸而高一时学校开办了生物竞赛的培训班,我当时就像找到救星一样的欣喜。或许是年轻的一种激情,我刚开始时也只是凭借一种热爱去疯狂地阅读大学教材,也算是初踏上这一程长跑——借着尚充沛的力气去挥洒自己的汗水,而没有去计较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那时,我就在生物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生物,和你的约定,我要努力守住!这句话是我自己想的,也是为自己定的一个目标。于是,我全情投入进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的备战中,那段时间感觉自己从高一的闲散直接跨越到了高三的高度紧张状态。对梦想采取了坚持的态度,让我有足够的勇气撑过了那些难熬的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全国生物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其实学习没有捷径,也没有轻松的学习方法,想学好必须先学会吃苦,刚开始我也特别不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尤其是周围的同学还在过着比较轻松的学习生活,而自己每天的学习量是别人的好几倍。但是学校的管理和老师的关心让我明白了平常心的重要,学习量大只是自己平常的生活,因为选择了远方,所以,那些“超前”的学习只是风雨兼程的一部分,是自己选择的一部分。就像当初选择钢琴,父母就教会我一定要坚持,一定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竞赛,别人的轻松只是他们选择的道路,它不应该岔上我的跑道,让这一程虚虚实实的。
到高二下学期,大家都开始关注专业的事了。好友弄来一大堆参考数据说,生科,可能伤不起呀;母亲从朋友那里打听到,生科,就业不是很好呢;班主任也曾建议我去读医科……除此之外,自己也跑累了,也想过是否应该停下来休息下,是否应该现实一点,为“面包”做打算……也因此曾经想过应付一下全国赛就算了。直到后来遇到刘恩山教授,当时他问我们:“有没有想以后走生科科研这条路的?”第一感觉——我想。于是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嗯,生物学科的薪金、就业率这些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是你真的想做这个,那钱什么的,只要让你有尊严地活下去就足够了!”我,只要有这句话,也就觉得很足够了——足够让我去淡定一切的“红牌”、一切不理想的数据、一切的多虑……就像是当爱情变为亲情,就是从狂热变为一种细水长流的持久,过了“七年之痒”,也就可以从喜爱变成执著吧!
备战高考,宠辱不惊
搬进了高三的寝室后,竞赛也结束了—该是好好冲刺高考的时候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每天都去看生物书了。不过既然选择了生科,既然是想依循着这条路走下去,便只有到国内一流的大学。于是,和所有高三学生一样,单纯地听课、背书、做练习、做套卷,单纯地往返于操场、食堂、寝室、教室,甚至连看杂志、跑步、听chopin也都是一种单纯——去享受、去放松、去倾泻、去释放。不觉中一模就到了,成绩下发时,排位在贵阳市的30多名,离我心目中的北大实在是太远了。没有其他举动,我只是在下午的自习课跑去了操场。边听Chopin,边看着天上的云,突然想起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于是心平静下来,开始仔细欣赏音乐。在音乐的浪漫之中,忘记了所谓的失败,只是去体验一种沉浸的乐趣,恍然明白:自己在计较结果,站在太过现实的角度,洗刷了梦的色彩。瞬间心情舒畅——不就是一模吗?又不是高考,找到问题就行。然后开始在操场上狂喜地奔跑。“哈哈哈哈!”不快随着笑声与汗水就一起飘散在空气中,不见了。放开结果之后,二模和省模果然有很大的进步,在市内和省内排名前列。但三模又出现了问题,这时我并没有慌,因为有了一模的经历,因为有了对钢琴和跑步的坚守,我变得很坦然。或许是以前的坚守在回报吧,初三的我一定不会想到音乐会是我高中三年的一种支撑,甚至可能会是之后人生路途上的一种依赖!命运就是这样,你永远不知道你追寻的女神会在什么时候华丽地转身,给你最甜美的微笑。周围的人还是会紧张——或绩的曲线这么跌宕,谁知道下一个高潮在哪里呢?但我相信,只要坚守,结果一定就不会差。“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就是一种坚守单纯的乐趣。
坚守已经开始起作用了,而最后的高考成绩也足够我到北大读生命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