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dfhdfrt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构建创新环境,开展创新活动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7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何为创新?创新即创造新的事物,大致有两种意味。一种意味是创造了新的东西,另一种意味是本来存在一个事物,将它更新或者造出一个新事物来代替它。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人类的创造创新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思考,想出新主意,一是行动,根据新主意做出新事物。在西方,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第一是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是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全新的教学理念向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课程改革的大潮,新形势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摘抄):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创新精神为前提的,而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进行训练,使“创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首先,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例如,在鲁教版上册《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这一课,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给学生观看了关于干冰的神奇的魔术,引起学生对干冰性质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欲望。
  其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释疑解惑才现真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的思维活动始于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个好的设疑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例如,针对蜡烛燃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蜡烛在开始燃烧、燃烧一段时间已经熄灭后的现象,从而提出“蜡烛燃烧为什么会有黑烟”“熄灭后为什么有白烟,白烟是什么”等等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伟大的发现,也许就藏在这些小小的问题中间。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想象,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或“别出心裁”,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技能。当然,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有其严谨性,想象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通过合理想象去假设问题的答案。苯环结构不就是大胆想象的结果吗?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源泉,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学生对实验比对枯燥的文字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1. 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激发。
  例如:探究蜡烛燃烧生成物的实验中,其中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会有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不理想,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我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可能是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找出原因后,对该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将石灰水倒入烧杯,荡洗之后倒掉,将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这样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改进后的实验效果很好。
  在以上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过程,有利于培养探索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
  2. 积极创造条件设计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好动的天性,据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他们对亲手做实验有着无限的向往。笔者亲历这样一件事情:鲁教版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一章节中有关于爆炸的内容,在讲述爆炸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面粉爆炸的视频。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下周的周一我的一名学生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老师,面粉真的可以爆炸,我按照视频中的方法做实验,真的成功了!”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同学,因为这个实验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做过。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利用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造条件,并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作为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学内容开发探索性实验和小制作,积极创造条件设计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利用课内、课余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培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环境,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要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就要求我们改变陈旧“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业一大堆,成天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环境中,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独立地看书,探索一些研究课题,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另外,在课外,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在这方面,建议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例如我校的化学校本课程中就设置了大气污染的形成与防治、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鸡蛋壳成分的探究、从紫甘蓝中提取酸碱指示剂等等有趣的活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不仅要指出结果的成败,更重要重视其活动的创造性,寻找创新的萌芽。还应就其方法进行探讨,讨论它的可行性,同时要注重要面向全体,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中求异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创新”两个字上狠下功夫,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 朱慕菊.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教材文本组织学生进行有效低耗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师教学中创设自主高效课堂的一种手段。教学中组织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结合不同学习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有关教材的自学,能提高教材的使用效果,也能提高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文本资源;自主学习;有效低耗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6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摘要:在化学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任务,需要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对话教学”的内涵、特征和模式看,运用“对话教学”方式是实现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以“金属的性质和利用”为例,呈现二者融合的教学过程,并做教学设计分析与要求的诠释。  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话教学;相互融合;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8-0546( 2019)07-0006-05  中图分类号
摘要: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判断是高考的必考知識点,传统教学只是对一个一个割裂的例题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以一个情境变化提出多个问题,来分析反应变化过程中的离子浓度关系,带领学生分析变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守恒,守恒中又渗透着变化,帮助学生形成变化与守恒相统一的观念。  关键词:一题多变;变化与守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11-004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
摘要:建立运用pH传感器和滴数器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阿司匹林含量的方法。利用pH传感器的实时检测功能和滴数器精确记录反应液体积的功能,并借助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直接生成数据曲线,可便捷、直观地反应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根据突变点对应的体积计算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阿司匹林的含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定量研究思维进行化学实验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pH传感器;滴数器;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测
摘要: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基础水平与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针对有的学生对实验有初步的了解,能够很快找到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而有些学生需要花时间来熟悉不同的实验步骤,教师可以采用差异教学模式尽量照顾每一位学生。文章先分析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差异化教学的优势,再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差异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1-0033-02 中图分
Anyone who knows dogs probably knows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懂狗的人大概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Some humans may think that dogs are reliant2 on us, but in truth, it may be the humans who are reliant on dogs. Of
摘要:本节课创设以“石头纸”探秘这个真实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情境,以认识“石头纸”、鉴别“石头纸”和“木浆纸”、探究“石头纸”中碳酸钙含量等任务驱动,适当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真实生活情境出发,通过具体实验探究过程,抽提出研究陌生物质性质、含量等相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模型。  关键词:深度学习;复习教学;石头纸;培养思维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1-0065-03 中图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必然要落实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评”和谐统一,让核心素养发展真正成为需要,“评”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可形成倒逼机制,促成师生自觉行动。  关键词:碘的制取;试题引领;化学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8-006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
摘要: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方法”课时教学为例,在化学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基于“模型认知”和“教·学·评一体化”的视角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融合“教学内容线”、“学生活动线”、“素养发展线”三条线索,以目标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抓手,努力实现了课堂评价该有的效果,促进学生在宏微结合、模型建构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关键词:合成高分子;宏微结合;模型认
摘要:教师在基于化学学科理解开展教学时,教师化环节是一个复杂而能动的过程。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阐述了化学学科理解和证据推理的内涵,并带领学生体验收集证据、筛选证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过程,继而说明教师化过程是构建素养为本的课堂的关键要素,真实化情景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  关键词:化学学科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证据推理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