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构建创新环境,开展创新活动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7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何为创新?创新即创造新的事物,大致有两种意味。一种意味是创造了新的东西,另一种意味是本来存在一个事物,将它更新或者造出一个新事物来代替它。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人类的创造创新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思考,想出新主意,一是行动,根据新主意做出新事物。在西方,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第一是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是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全新的教学理念向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课程改革的大潮,新形势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摘抄):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创新精神为前提的,而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进行训练,使“创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首先,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例如,在鲁教版上册《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这一课,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给学生观看了关于干冰的神奇的魔术,引起学生对干冰性质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欲望。
其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释疑解惑才现真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的思维活动始于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个好的设疑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例如,针对蜡烛燃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蜡烛在开始燃烧、燃烧一段时间已经熄灭后的现象,从而提出“蜡烛燃烧为什么会有黑烟”“熄灭后为什么有白烟,白烟是什么”等等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伟大的发现,也许就藏在这些小小的问题中间。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想象,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或“别出心裁”,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技能。当然,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有其严谨性,想象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通过合理想象去假设问题的答案。苯环结构不就是大胆想象的结果吗?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源泉,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学生对实验比对枯燥的文字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1. 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激发。
例如:探究蜡烛燃烧生成物的实验中,其中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会有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不理想,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我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可能是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找出原因后,对该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将石灰水倒入烧杯,荡洗之后倒掉,将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这样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改进后的实验效果很好。
在以上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过程,有利于培养探索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
2. 积极创造条件设计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好动的天性,据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他们对亲手做实验有着无限的向往。笔者亲历这样一件事情:鲁教版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一章节中有关于爆炸的内容,在讲述爆炸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面粉爆炸的视频。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下周的周一我的一名学生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老师,面粉真的可以爆炸,我按照视频中的方法做实验,真的成功了!”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同学,因为这个实验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做过。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利用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造条件,并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作为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学内容开发探索性实验和小制作,积极创造条件设计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利用课内、课余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培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环境,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要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就要求我们改变陈旧“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业一大堆,成天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环境中,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独立地看书,探索一些研究课题,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另外,在课外,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在这方面,建议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例如我校的化学校本课程中就设置了大气污染的形成与防治、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鸡蛋壳成分的探究、从紫甘蓝中提取酸碱指示剂等等有趣的活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不仅要指出结果的成败,更重要重视其活动的创造性,寻找创新的萌芽。还应就其方法进行探讨,讨论它的可行性,同时要注重要面向全体,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中求异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创新”两个字上狠下功夫,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 朱慕菊.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7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何为创新?创新即创造新的事物,大致有两种意味。一种意味是创造了新的东西,另一种意味是本来存在一个事物,将它更新或者造出一个新事物来代替它。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人类的创造创新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思考,想出新主意,一是行动,根据新主意做出新事物。在西方,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第一是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替换;第二是创造新的东西,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是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全新的教学理念向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课程改革的大潮,新形势下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化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摘抄):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就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创新精神为前提的,而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进行训练,使“创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首先,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例如,在鲁教版上册《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这一课,在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给学生观看了关于干冰的神奇的魔术,引起学生对干冰性质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欲望。
其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释疑解惑才现真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的思维活动始于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一个好的设疑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例如,针对蜡烛燃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蜡烛在开始燃烧、燃烧一段时间已经熄灭后的现象,从而提出“蜡烛燃烧为什么会有黑烟”“熄灭后为什么有白烟,白烟是什么”等等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伟大的发现,也许就藏在这些小小的问题中间。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 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创造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想象,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或“别出心裁”,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技能。当然,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有其严谨性,想象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的合理想象,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通过合理想象去假设问题的答案。苯环结构不就是大胆想象的结果吗?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化学知识的源泉,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最具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实践证明,学生对实验比对枯燥的文字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1. 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演示实验,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灵感的激发。
例如:探究蜡烛燃烧生成物的实验中,其中一个步骤是:把罩在烛焰上的烧杯,迅速倒过来,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会有的变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验效果不理想,石灰水没有变浑浊。我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可能是烧杯罩在烛焰上一段时间后,杯内温度较高,倒过烧杯时,空气形成热气流,杯中的二氧化碳气体随热气流而散发到空气中了。找出原因后,对该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将石灰水倒入烧杯,荡洗之后倒掉,将内壁涂有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这样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改进后的实验效果很好。
在以上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把已有的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技能结合起来,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过程,有利于培养探索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品质。
2. 积极创造条件设计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好动的天性,据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他们对亲手做实验有着无限的向往。笔者亲历这样一件事情:鲁教版化学上册“燃烧与灭火”这一章节中有关于爆炸的内容,在讲述爆炸内容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面粉爆炸的视频。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下周的周一我的一名学生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老师,面粉真的可以爆炸,我按照视频中的方法做实验,真的成功了!”我不得不佩服这位同学,因为这个实验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做过。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利用学生的兴趣,为他们创造条件,并适时加以引导,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因此,在新的课程标准下,作为教师,可以适当根据教学内容开发探索性实验和小制作,积极创造条件设计开放性的实验,让学生利用课内、课余时间,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培养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构建创新环境,开展创新活动
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良好的创新环境,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要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就要求我们改变陈旧“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业一大堆,成天处于紧张状态,在这种环境中,要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时间独立地看书,探索一些研究课题,以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另外,在课外,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在这方面,建议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例如我校的化学校本课程中就设置了大气污染的形成与防治、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鸡蛋壳成分的探究、从紫甘蓝中提取酸碱指示剂等等有趣的活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不仅要指出结果的成败,更重要重视其活动的创造性,寻找创新的萌芽。还应就其方法进行探讨,讨论它的可行性,同时要注重要面向全体,激发所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中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地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指导中求异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创新”两个字上狠下功夫,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3] 朱慕菊.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