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导 寓学于动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na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材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发展对传统的农作物育种、生产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依据细胞全能性原理可以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不同植物进行组织培养的步骤大体相似,但具体要求各不相同,如同种材料诱导分化根、芽等不同部位,所用诱导因子不同。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已是相当成熟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在农、林业科研和生产等许多领域,它的诸多成果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植物组织培养是本节的重点。本节内容要求学生用举例的方式说出植物组织培养在农、林业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其中涉及脱分化、再分化、愈伤组织、人工种子等概念是学习的难点,故植物组织培养也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2 设计思路
  
  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实验技术要求高,普通实验室很难开展实验,面对教学中大量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此技术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如何把抽象的重难点知识形象化,丰富他们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呢?笔者依据新课标,设计了一系列课内外的学生活动,意图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3 教学过程
  
  3.1 新课引入
  教师利用生物时事为资料,在引导学生复习基因工程操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植物组织培养的欲望。
  2009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登载了这样一篇报道: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获安全证书引起社会关注,图1為转Bt毒蛋白基因水稻的培育过程示意图,请完成下列问题:
  
  ①该技术定向改变了水稻的性状,这在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中属于基因重组。
  ②要使载体与Bt毒蛋白基因连接,首先应使用同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进行切割,切割完成后,采用DNA连接酶将载体与Bt毒蛋白基因连接。
  3.2 新课教学
  活动一: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其快速阅读能力,准确分析材料、归纳知识的能力。
  请学生用5 min时间带着如下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①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②此技术体现了细胞的何种特性?
  ③为什么细胞具有全能性?
  ④归纳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过程,并尝试画出过程图。
  教师点评学生答案,并用PPT映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图。
  活动二:通过抛锚式教学,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出示外植体照片,设置2个探究问题:
  ①最常用作外植体的一般是植物的什么部位?
  ②为什么常取这些部位呢?这些细胞有什么特点?分化程度高还是低?
  然后出示愈伤组织照片,设置另外3个探究问题:
  ①你觉得愈伤组织有何特点?有无特定的形态、结构?那么这些细胞有没有分化?有没有分裂能力?
  ②从外植体到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③愈伤组织进行的分裂具体是指哪种分裂?
  再出示胚状体的照片,设置3个探究问题:
  ①构成胚状体的细胞有无分化?
  ②由愈伤组织到胚状体的过程应称为什么?
  ③胚状体从功能上类似于什么结构?
  最后,教师总结阶段性学习内容,引出新的探究问题:
  ①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试管苗以及到最终形成的植物体,虽然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出现明显的差异,但其遗传物质有无改变?
  ②是不是随便取一点植物的组织,就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一个植物体呢?这项技术在使用时,为什么需要无菌操作?
  ③培养基应包括哪些成分?
  ④为什么植物组培的培养基中要添加糖等有机物呢?
  ⑤添加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物质主要指什么,起什么作用?
  活动三: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深入合作与交流,进行思想的相互碰撞、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破学习中的难点,深入理解植物组培技术。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行讨论的相关问题:
  ①与传统的植物繁殖法相比,植物组培技术有何优势呢?
  ②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型是否一定相同呢?
  ③花药离体培养是哪种育种方式中的重要环节?这种育种方式有何优势?
  活动四:让学生亲自体验制作人工种子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课堂上的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交流学习经验的习惯。同龄人的讲解使学生有更强的认同感,加深对人工种子各部分结构及功能的理解。
  在课前,教师预先布置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人工种子。课堂上展示这些学生的研究成果,并请2位学生具体介绍人工种子的详细制作情况。学生展示的人工种子中,仅人工利帔就有芸豆皮、大蒜皮、蚕豆皮、花生种皮、花生果皮等不同类型,胚状体有马铃薯、胡萝卜、白萝卜等材料,制作人工胚乳时,学生还别出心裁地加入了各种营养物质,如蔗糖、食盐、牛奶等。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做点评,并引导学生对下列两个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
  ①在制作的人工种子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部分?其原因是什么?
  ②用芸豆皮做人工种皮,用马铃薯块茎制作胚状体,那么将来这个人工种子发育成的植物到底是芸豆还是马铃薯?
  活动五: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资料。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在活动中亲身感受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献身科学研究的人生理想。
  学生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向全班讲述他们所收集到的目前世界上植物组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33课内评估
  教师选择相关的高考题进行训练,当堂反馈学习效果,让学生贴近高考,实现知识迁移,增强答题的规范性。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大量的师生互动串起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整节课上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课堂的参与度很高。
  从学生当堂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知识已基本掌握,并能顺利解答难度较高的思考题。但学生对原有知识的遗忘较多,如关于“单倍体育种的过程及优点”,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回忆其出相关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复习,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从学生展示自己制作人工种子的情况看,学生不仅正确理解了人工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而且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人工种子。制作种子的学生精心讲解,其他学生兴致勃勃地听,加深了每一位学生对人工种子各部分结构及功能的理解,教学效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对于学生各小组在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师应在课前预先做好筛选,必要时也可给予一些指导,使其能以一个比较成熟的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心与成就感。
其他文献
摘要: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摩擦,有利于交际双方和谐关系的建立,能够为人际交往的良好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以文化冲击理论为中心,通过对中日跨文化交流的实际案例的分析,发现中日两国产生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认知、价值观等,并提示了解决对策是要充分熟悉对方的生活环境,认识双方价值观的不同,并学习掌握包容对方文化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中日 跨文化交流 文化冲击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H3 文献标识码
榕树是桑科榕属全部树种的总称,全世界有750多种,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热带植物区系有花植物中最大的木本属。榕树的花序为隐头花序,花生于肉质球形或梨形的花序托内壁,通常称之为榕果,由一种或几种在其隐头花序的瘿花子房内产卵繁衍后代的榕小蜂为其传粉。榕树和它们的传粉小蜂在形态上和生理生态上均表现出了高度适应,二者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目前已知的最完美的传粉互惠体系,成为生物学家研究比较生物学、协同
“取唾液,切馒头”也有技巧    淀粉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是初中生物教材的一个重要实验。由于这个实验的材料用具太多、唾液难取、实验时间有限等因素,学生往往难以成功地看到正常实验现象。今年的中考实验操作考试前,笔者辅导学生做此实验过程中,发现几处值得同行注意的操作技巧。    1 实验前吃点水果    操作前半小时除喝足水外适当食用一点生津止渴且便于携带的水果:梨、黄瓜、苹果、山楂等,以保证唾液的来源
摘要:《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写于19世纪30年代,正值存在主义和实证主义盛行的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对于欧洲所处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刻的分析。胡塞尔本人对于“理性”的理解,即理性是一种普遍理性,其中应包含形而上学的维度,同时也应包含自然科学本身。书中提出日常生活给欧洲科学带来了危机,并提出理性的发展对于欧洲科学危机的意义,最终让科学回归到人的日常生活,回归理性消除科学危机。  关键词:日常生活
注: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第1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52小题,每小题1分,共5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摘要:《老残游记》作为一部社会谴责小说,述吏治之腐败,揭“清官”之丑恶,虽“残局已破,吾人将老”,然作者作此书无不含针砭救亡之意。本文将对书中的小金子、小银子、鬼娼、翠环、翠花、逸云这几位女性进行分析,她们有着相似的起点,但最终各归异处,她们是社会的镜子,亦是“作者信仰”的代言人。  关键词:女性形象 命运自由 太谷学派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
“反思性教学”作为一个正式术语,其产生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他认为能够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并非是外来的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以及内隐于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下面结合具体生物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探索反思性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与母本性状一致的现象都是细胞质遗传吗    细胞质遗传有两大特点,其一是:母系遗传即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总是表现出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因此,许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表现出与母本性状一致的现象一定是细胞质遗传。果真如此吗?下面通过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1豌豆豆荚颜色的表现  豌豆豆英的颜色有绿色和黄色之分,将绿色豆英豌豆的花粉授给黄色豆英的豌豆,该植株所结出的豌豆豆英的颜色均表现为黄色
2001年美国纽约发生“9.11”事件,接着10月15日又发生了“炭疽热信”事件,于是生物武器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恐慌。生物武器以其致病力强、死亡率高、污染范围广、作用时间长而危害巨大,但与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相比,生物武器的生产、储存和使用都便宜得多,被喻为“穷人的原子弹”。目前,被用做生物武器的微生物主要有以下5种。    1 炭疽杆菌    1.1 病原体  炭疽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nthrakis
1 调查研究背景    “科学素质”与“科学素养”,均译自英文Science Literacy,目前学术界对两者使用并没有明确的区别。那么,科学素养是指什么呢?  对此,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勒教授认为,科学素养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③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基本了解。米勒教授对科学素养的这一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