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播,还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本文就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课程,对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新的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育 自我创新 北师大版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9-0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挥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逐渐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课题,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双管齐下的教学法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如何在新的教学体制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新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
一、通过科学技术对小学生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小学的教学课堂中。小学处于一个思想启蒙的阶段,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尤其这门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更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感、抽象思维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因此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更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北师大的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系统,从一年级的加减乘除、对物体的认识到小学六年级对圆锥、圆柱的学习,正反比例的换算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科学教学过程。
以下我们便通过北师大版小学毕业模拟检测的一道例题来分析科学技术对小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实践操作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对学生小脑的开发力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进行自主思维,培养自我创新的能力。
例如,下面一道习题的讲解便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进行自我创新。
例题:求下图图形的阴影面积。
在图1题目的实际讲解课上,教师让学生准备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硬纸板以及剪刀,按照图中正方体的形状进行剪裁,观察每个剪下来的部分与图形空缺部分是否吻合,通过拼凑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
学生自主思维成果如下:
通过图1图形,查看学生的实践成果,发现学生组合成了两种不同的图形,通过对组合图形的计算便能够得出图1图形的面积。
即图中图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结果如下:
9×(3+3)=54cm2
所得图中面积为54平方厘米。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强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发其主动思考的潜能,在实践教学中不知不觉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其日后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其细心以及耐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一切能动手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趣味与充实中学习数学知识,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科学故事的引导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时,要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由于小学生调皮好动的个性,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像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这些人物产生兴趣从而进行自主阅读,兴起了膜拜之心,便会向着这些伟人的高度努力前进。
(二)课堂气氛的调节
在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时,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弗洛伊德曾经将人的本能分为自我、本我以及超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其自身的情绪通过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自然而然的便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脱离不了这三种人的基本形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进行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正确引导,进行其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
结语: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于学生的思维发育,通过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课本我们可以看出,现今的小学数学课程旨在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双重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主动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让其能够用自身的思维解决难题,做到在日后激烈的环境竞争中处变不惊。
参考文献:
[1] 宋攻口稳.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创新[J].考试周刊,2012,(36):66-66.
[2] 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17):70-71.
[3] 杨先传.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4):37-37.
[4] 张铭.浅议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教研版),2010,(2):49.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育 自我创新 北师大版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9-0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挥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逐渐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课题,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双管齐下的教学法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如何在新的教学体制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新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
一、通过科学技术对小学生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小学的教学课堂中。小学处于一个思想启蒙的阶段,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尤其这门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更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感、抽象思维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因此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更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北师大的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系统,从一年级的加减乘除、对物体的认识到小学六年级对圆锥、圆柱的学习,正反比例的换算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科学教学过程。
以下我们便通过北师大版小学毕业模拟检测的一道例题来分析科学技术对小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实践操作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对学生小脑的开发力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进行自主思维,培养自我创新的能力。
例如,下面一道习题的讲解便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进行自我创新。
例题:求下图图形的阴影面积。
在图1题目的实际讲解课上,教师让学生准备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硬纸板以及剪刀,按照图中正方体的形状进行剪裁,观察每个剪下来的部分与图形空缺部分是否吻合,通过拼凑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
学生自主思维成果如下:
通过图1图形,查看学生的实践成果,发现学生组合成了两种不同的图形,通过对组合图形的计算便能够得出图1图形的面积。
即图中图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结果如下:
9×(3+3)=54cm2
所得图中面积为54平方厘米。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强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发其主动思考的潜能,在实践教学中不知不觉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其日后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其细心以及耐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一切能动手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趣味与充实中学习数学知识,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科学故事的引导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时,要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由于小学生调皮好动的个性,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像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这些人物产生兴趣从而进行自主阅读,兴起了膜拜之心,便会向着这些伟人的高度努力前进。
(二)课堂气氛的调节
在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时,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弗洛伊德曾经将人的本能分为自我、本我以及超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其自身的情绪通过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自然而然的便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脱离不了这三种人的基本形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进行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正确引导,进行其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
结语: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于学生的思维发育,通过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课本我们可以看出,现今的小学数学课程旨在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双重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主动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让其能够用自身的思维解决难题,做到在日后激烈的环境竞争中处变不惊。
参考文献:
[1] 宋攻口稳.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创新[J].考试周刊,2012,(36):66-66.
[2] 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17):70-71.
[3] 杨先传.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4):37-37.
[4] 张铭.浅议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教研版),201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