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创新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播,还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能力。本文就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课程,对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新的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育 自我创新 北师大版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9-0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挥小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逐渐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课题,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对小学生进行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双管齐下的教学法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如何在新的教学体制下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创新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
  一、通过科学技术对小学生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小学的教学课堂中。小学处于一个思想启蒙的阶段,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知识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尤其这门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更能够增强学生的画面感、抽象思维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因此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更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北师大的小学数学教材比较系统,从一年级的加减乘除、对物体的认识到小学六年级对圆锥、圆柱的学习,正反比例的换算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科学教学过程。
  以下我们便通过北师大版小学毕业模拟检测的一道例题来分析科学技术对小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实践操作在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强对学生小脑的开发力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够进行自主思维,培养自我创新的能力。
  例如,下面一道习题的讲解便可以通过实践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进行自我创新。
  例题:求下图图形的阴影面积。
  在图1题目的实际讲解课上,教师让学生准备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硬纸板以及剪刀,按照图中正方体的形状进行剪裁,观察每个剪下来的部分与图形空缺部分是否吻合,通过拼凑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
  学生自主思维成果如下:
  通过图1图形,查看学生的实践成果,发现学生组合成了两种不同的图形,通过对组合图形的计算便能够得出图1图形的面积。
  即图中图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结果如下:
  9×(3+3)=54cm2
  所得图中面积为54平方厘米。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能够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增强其动手实践的能力,开发其主动思考的潜能,在实践教学中不知不觉的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其日后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其细心以及耐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一切能动手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趣味与充实中学习数学知识,进行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科学故事的引导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时,要进行课堂气氛的调节,由于小学生调皮好动的个性,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像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这些人物产生兴趣从而进行自主阅读,兴起了膜拜之心,便会向着这些伟人的高度努力前进。
  (二)课堂气氛的调节
  在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时,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调节。弗洛伊德曾经将人的本能分为自我、本我以及超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其自身的情绪通过空气等介质的传播自然而然的便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脱离不了这三种人的基本形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进行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还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的正确引导,进行其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
  结语:
  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用于学生的思维发育,通过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课本我们可以看出,现今的小学数学课程旨在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合的双重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主动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让其能够用自身的思维解决难题,做到在日后激烈的环境竞争中处变不惊。
  参考文献:
  [1] 宋攻口稳.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自我创新[J].考试周刊,2012,(36):66-66.
  [2] 陈保睿.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7,(17):70-71.
  [3] 杨先传.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1,(4):37-37.
  [4] 张铭.浅议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教研版),2010,(2):49.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3-01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月夜》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五年六月。当时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沦陷的长安,而妻子儿女却被抛撇在鄜州。诗人身陷敌手,望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探索发展实践教学能力是英语教师的必然选择,本文以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英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拓展之路。  【关键词】英语教师 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本论文源自校级课题: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Y201000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期刊
【摘要】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与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愉快合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管理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也常会发生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激情下降,学生厌学情绪上升,教学质量很难得以保证。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独立学院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 合作关系 双向交流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有效性 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摘要】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多年,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突出教师的“教”,大多数课是把学科知识作为一个结果告知学生。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探究式学习便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问题为载体,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话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探究 创
期刊
【摘要】目前,初中学生在作文时,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现象。笔者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深入的思考。探索出了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即在作文教学中,以指导学生观察为先导,安排不同学段学生完成不同的观察提纲,并对观察提纲予以评价,从而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找到写作的灵感。  【关键词】初中作文 指导观察 观察提纲 观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获得持久的数学学习动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重视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教师要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 ;教师要在课堂上让数学智慧浸染学生的心灵。采用以上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学生学习的魅力,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进而学会探索、学会发展。激发起学生学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正确的观念,并投入更多的关怀,逐步帮学生培养出创新与实践的意识。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应当注意的几点问题,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理念的实施以学生为主,能够高度尊重学生的思想和发展,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的主体而进行着各种教学活动的探索和实践。以现有的理念作为依据对教学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引导,才能促使小学数学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本文对小学数学生本课的师生快乐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生本课 师生 快乐园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并称为推动未来知识社会的两大主要动力。现在社会,批判性思维被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及价值进行个性判断,提倡怀疑精神,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高校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45-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