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婚姻自由原则的边界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dou0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婚姻自由;艾滋病;法律干涉
  中图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7-0265-01
  作者简介:胡修文(1993-),女,湖北宜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2级法学本科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主要传播方式为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性传播。在世界范围内,艾滋病一直颇受关注,艾滋病患者能否结婚也一直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法律相关规定及对其的分析
  我国现行《婚姻法》第七条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禁止结婚。而《母婴保健法》第八条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包括对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及有关精神病的检查。”可以理解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一般指的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遗传性疾病或指定的传染病。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艾滋病即指定传染病中的一种。由前述几条法条内容看来,我国法律似乎明文禁止了艾滋病患者结婚。然而,《母婴保健法》第九条“经婚前医学检查,对患指定传染病在传染期内或者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的,医师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应当暂缓结婚”及《卫生部关于印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意见的通知》的相关规定似乎又使艾滋病患者的婚姻有了余地。
  根据上述的现行法律条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立法原则上禁止艾滋病患者结婚,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将到底能不能结婚交给了医学上的鉴定。可以说我国禁止患一定疾病的人结婚的制度与强制婚检制度是息息相关的,但2003年实施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强制婚检制度,却使此制度显得有些犹犹豫豫、扑朔迷离。禁止患一定疾病的人结婚与婚姻自由原则之间的冲突,也值得我们思考。
  二、禁止艾滋病患者结婚与婚姻自由的冲突
  婚姻自由原则,指的是当事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决定和安排自己的婚姻问题,任何人不得强制或者干涉,即婚姻的自由只能受法律的干涉。在我看来,在贯彻婚姻自由的原则时,并不需要把某些疾病的患者的婚姻排除在外,艾滋病患者同样有结婚的自由,而且只要不存在欺诈情形,其婚姻应当有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禁止艾滋病患者结婚缺乏必要性
  立法禁止艾滋病患者结婚的理由主要是其传染性,尤其是其母婴传播性。然而婚姻并非只为人类的健康繁衍而存在,更是男女两性的终生共同生活和相关权利义务关系的确立,婚姻早已与人类的情感与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婚姻自由并不应与生育自由必然联系起来,对于生育的控制可通过其他方式来限制,而不应因此限制婚姻自由。在《母婴保健法》第十条规定:“经婚前医学检查,对诊断患医学上认为不宜生育的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医师应当向男女双方说明情况,提出医学意见;经男女双方同意,采取长效避孕措施或者施行结扎手术后不生育的,可以结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禁止结婚的除外。”此模式更为可取。
  (二)婚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法律不应过多干预
  婚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在达到了合适的婚龄时,民事主体就达到了实施这种行为的行为能力。而任何民事行为都是有风险的,婚姻主体有义务承担婚姻中的风险,也有责任能力去承担这种风险以及风险背后可能发生的不利后果。风险意识与防范意识,也是现代社会、法治社会的需要。
  (三)禁止艾滋病患者结婚与法律维护人权的基本理念相冲突
  法律有一个重要的理念是维护人权,然而禁止艾滋病患者结婚却是与此相冲突的。不仅是艾滋病,将其他一些疾病作为禁止结婚的是由是否合情合理合法,也是值得商榷的。禁止患艾滋病的人进行婚姻登记,相当于认为患艾滋病的人没有与他人一样的婚姻自主权。以这样的原因去剥夺一个人的婚姻自由,是否是正当的,是否与婚姻自由原则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初衷相冲突?
  三、何谓婚姻自由原则的边界
  我国《宪法》和《民法通则》中都对婚姻自由作出了明文规定,《婚姻法》中有关禁止包办、买卖婚姻的相关规定又与此呼应。然而,婚姻自由理应有其边界,且边界必须是适当的。
  在笔者看来,践行婚姻自由原则的边界,在于不侵犯社会公共利益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公民的婚姻自主权,并尽量在这二者之间平衡。已经形成的婚姻关系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并不密切,却与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更为密切,而婚姻关系能否形成却与社会公共利益关系较大,因此在剥夺公民的婚姻自主权的时候,必须是万不得已。在考虑剥夺公民的婚姻自主权时,不仅应考虑到对特定的个人的不利影响程度,也应考量其对某一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比如禁止近亲结婚,是符合一贯的伦理道德取向的,对公众的伤害不大,反而社会有一定积极影响。而禁止某些疾病患者结婚,可能会使某些公民终生无法结婚,无法获得婚姻中的情感慰藉,这不仅严重伤害了被剥夺权利的公民,也会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造成不良的影响,对公众利益带来更大伤害。可以说,在民法领域,某种行为的风险没有大到社会无法承担的时候,就不应用强制法规来禁止它,而应留给公民选择、协商的权利,让公民来承担这样一种风险。
  [参考文献]
  [1]蒋鹂然.论“疾病”在婚姻关系中的法律效果——兼论我国禁止结婚疾病的存废[D].华东政法大学,2010.
  [2]赵欣.论婚姻自由原则[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3]秦旭翔.论禁婚条件[D].宁波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要:法官释明权制度在国外的适用已经相当广泛,其有助于实现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正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变,该制度对中国的民事诉讼具有重要意义。其能促进审判改革顺利推进,缓解审判改革冲突,从而实现现代司法价值目标。此外,释明权制度对明确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关系、修正辩论主义的形骸化,进而公平地实现纠纷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释明权;程序正义;实质正义  中图分类号:D925.1
摘要:对赌协议是投融资双方商业自治的体现,是我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创举,然而我国法制的不完善性,阻碍了其在资本市场应有效能的发挥。最高院对“对赌第一案”的判决,则树立了否认目标公司为对赌主体的合法性的司法导向,而该司法导向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考究。  关键词:对赌协议;中小股东保护;债权人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6;D922.2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
摘要:校园暴力事件缕见报端,引发了大众对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应降低的讨论。就上海市而言,校园暴力现状虽需重视,但没有媒体渲染的严重,而且未成年犯罪率较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无法解决校园暴力和未成年犯罪的问题,主要需家长教育及社会预防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年龄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5-0043-02  作者简
摘要:知情权是刑事被害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被忽视,这种现象应该予以纠正。就审前程序而言,被害人应当在此过程中知悉鉴定意见、知悉不批捕的理由等,司法机关应该告知。如何将鉴定意见告知制度加以细化,使之落到实处,在告知不批捕理由时应当把握什么要素,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刑事被害人;司法告知  中图分类号:D9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5-0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微课”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不小冲击,面对传统教育模式全面失语的境地,我们应当理性地认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并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本文从法学教学,尤其是环境法教学为例出发,对于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做出几点制度化的设想,以期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提升法学教育的培养水平。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改革;环境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网络恶搞之风愈演愈烈,近期又有“duang”事件的走红更是将网络恶搞推至巅峰状态。在人们看完恶搞版的广告视频一笑了之的背后,在法律人看来却是会思考是否涉及到侵权之嫌。笔者借此事件,以恶搞视频以及恶搞图片为例,探究网络恶搞与网络侵权的界限在哪。笔者认为恶搞分为两种,一种不构成侵权,在法律上被称为滑稽模仿,英文表述为Parody,另一种恶搞则会构成侵权。通过本文的分析,以期既可以让人们在压力大的
摘要: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其中未成年网民为1.4亿。在《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通过调查公布:其中家里上网的比例为89.3%,学校上网比例为34.3%,未成年网民上网主要使用的设备是手机,比例为79%,较2012年增加了5个百分点。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未成年人已经逐渐成为运用网络的主力军。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的出台,虽然使得我国亲属法又迈上新的里程碑,但其中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草案总则中第3条的规定,运用法理和法律体系分析方法,认为“责任”和“义务”有本质区别,反家暴理应是全社会的义务并非责任。  关键词:家庭暴力;反家暴;责任;义务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2-0280-01  作者简
关键词:吸毒罪;主体;“次数”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5-0157-02  据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6月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批露:容留他人吸毒案件从2007年的878件增加到2013年的12320件,7年间增长了13倍。2014年、2015年媒体多次曝出明星、政府工作人员甚至市长吸食毒品,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毒品滥用问题比较突出。①随
摘要: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我国越来越重视人权保障,也越来越重视刑事程序的规范和司法能力的提高,这将引导我国死刑制度未来的走向。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死刑制度成为应有之势。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然后就死刑的存废,死刑的适用和死刑执行的相关规定进行阐述说明,最后从司法改革的角度浅谈我国死刑制度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司法改革;死刑存废;死刑适用;死刑执行  中图分类号:D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