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据《宁波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2010年度报告》,高校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成薄弱环节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已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特别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50%将用于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即学生在未来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及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它在结构层面表现为认知、态度、操作动手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内容跨及专业、工种、技能的应用。如英语专业外贸方向应具备的职业实践能力有: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外贸实务操作能力、商务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加大培养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也在全国形成了研究热潮。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建设课程体系,且已比较普遍地树立了教学模块化设置理念,也有的研究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这些研究均没有探索职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设定,以及统一的评价体系构建等。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首先有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引领方向、指明道路。本文将结合高职应用英语的专业特点,引人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着眼于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整合设置,以及具体评价指标的设定,对构建英语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探索。
二 能力本位评价与模式
能力本位评价起源于美国,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的兴起,它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关注。而它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也是教育顺应历史变革,告别传统知识性应试教育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转变。它作为一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要求以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全部教学活动,其中包括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职业活动绩效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特定职业实践能力标准,从而判断职业实践能力水平的过程。目前对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主要有三种模式:(1)行为样本评价模式,即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实践能力的活动项目,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对照评价标准,做出职业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2)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即评价证据来自对被评价者在真实工作的现场观察记录或其他操作记录(产品、录像、服务追踪调查等等)。(3)已有绩效评价模式,即评价证据来自于有工作绩效的记录或追踪,调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鉴别、评价和认定职业实践能力。
三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能力评价的具体内容,是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要素分解方法制定的评价标准。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侧重于行为标准的评价,即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程序等实现的程度,借鉴目前国际上的“SMART”设计原则,通过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以及现实的。具有时限性的指标,对受评人员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具备合格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判定。根据应用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指标见下表:

(一)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设定及评价载体
(二)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内容
以英语专业外贸方向人才为例,本文将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分解出6项一级指标(基本通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核心技术能力、辅助技术能力、核心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并进一步细化为15项二级指标体系(基本素质、基本技能、英语基本能力、英语拓展能力、外贸流程操作能力、外贸单证制作能力、外贸函电写作能力、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商务磋商与会谈能力、电子平台交易能力、外贸业务实践能力、外贸业务拓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业与就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管理能力)。每项二级指标对应具体的三级评价标准,并通过具体的课程、项目或证书的考核作为评价载体。
(三)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评价指标的基本体系构成,结合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对于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计算可如下所示:
f(X)=XI*KI+X2*K2+X3*K3
其中,f(X)为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xi(i为1,2,,,,,3)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职业能力一级指标体系,Ki(i=1,2,,,,,5)对应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对于二级指标体系以及三级指标,可采取相同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建立多级模糊的评价模型。李逸凡所实验确立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模糊评价模型”已得到实证检验,“客观的评价和主观的认识基本一致,证实了这一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在评价载体的支撑下,对上述指标值的权重,结合其定性及定量的指标特征,通常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处理。根据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成特点,从实践上看,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综合测评总分=专业基本能力测评分x 40%+专业技术能力测评分×30%+专业实践能力测评分×30%。
四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方式
能力本位评价理论强调在评价时对所有的学习结果均应予以全面的考虑,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在多元化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评价。将行为样本评价模式应用于理论课程的能力评价,通过笔试或机考方式,用于测量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将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应用于实训课程或实践项目的能力评价,通过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实训课、各种实践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按照设定的要求完成一个个任务,以此来预测其将来从事职业的操作能力;将已有绩效评价模式应用于顶岗实习阶段的能力评价,通过企业及指导教师对学生半年甚至一年的工作业绩记录,来判定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总之,由于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起步较晚,相应的调整较困难,因此目前的相关研究大部分还停留于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模块的调整等总体框架的构建上,还缺少对人才培养体系内部各方面支架性问题的改革和充实。本文通过多级评价指标设定,选取相应评价内容,整合评价方式及合理计算权重,确定人才的能力总量,探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充实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从能力评价角度为人才培养辨清方向,同时抛砖引玉,促发更深入、更科学的相关研究。
据《宁波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2010年度报告》,高校职业实践能力培养成薄弱环节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重视。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已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特别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的50%将用于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即学生在未来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及适应职业发展的能力。它在结构层面表现为认知、态度、操作动手等多种能力的综合;内容跨及专业、工种、技能的应用。如英语专业外贸方向应具备的职业实践能力有:英语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外贸实务操作能力、商务交际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
加大培养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也在全国形成了研究热潮。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建设课程体系,且已比较普遍地树立了教学模块化设置理念,也有的研究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这些研究均没有探索职业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设定,以及统一的评价体系构建等。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首先有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来引领方向、指明道路。本文将结合高职应用英语的专业特点,引人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着眼于评价模式的多元化整合设置,以及具体评价指标的设定,对构建英语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探索。
二 能力本位评价与模式
能力本位评价起源于美国,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能力本位教育与培训(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BET)的兴起,它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关注。而它作为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也是教育顺应历史变革,告别传统知识性应试教育的一种与时俱进的转变。它作为一种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要求以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全部教学活动,其中包括对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职业活动绩效的证据,并把这些证据对照特定职业实践能力标准,从而判断职业实践能力水平的过程。目前对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的主要有三种模式:(1)行为样本评价模式,即选取最能体现或代表所需职业实践能力的活动项目,根据项目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对照评价标准,做出职业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2)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即评价证据来自对被评价者在真实工作的现场观察记录或其他操作记录(产品、录像、服务追踪调查等等)。(3)已有绩效评价模式,即评价证据来自于有工作绩效的记录或追踪,调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鉴别、评价和认定职业实践能力。
三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能力评价的具体内容,是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要素分解方法制定的评价标准。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侧重于行为标准的评价,即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程序等实现的程度,借鉴目前国际上的“SMART”设计原则,通过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以及现实的。具有时限性的指标,对受评人员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具备合格的职业实践能力进行判定。根据应用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指标见下表:

(一)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设定及评价载体
(二)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内容
以英语专业外贸方向人才为例,本文将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分解出6项一级指标(基本通用能力、英语应用能力、核心技术能力、辅助技术能力、核心实践能力和实践素养能力),并进一步细化为15项二级指标体系(基本素质、基本技能、英语基本能力、英语拓展能力、外贸流程操作能力、外贸单证制作能力、外贸函电写作能力、市场调研与分析能力、商务磋商与会谈能力、电子平台交易能力、外贸业务实践能力、外贸业务拓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业与就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管理能力)。每项二级指标对应具体的三级评价标准,并通过具体的课程、项目或证书的考核作为评价载体。
(三)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评价指标的基本体系构成,结合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对于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计算可如下所示:
f(X)=XI*KI+X2*K2+X3*K3
其中,f(X)为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xi(i为1,2,,,,,3)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职业能力一级指标体系,Ki(i=1,2,,,,,5)对应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对于二级指标体系以及三级指标,可采取相同方式进行处理,从而建立多级模糊的评价模型。李逸凡所实验确立的“高职学生核心能力模糊评价模型”已得到实证检验,“客观的评价和主观的认识基本一致,证实了这一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在评价载体的支撑下,对上述指标值的权重,结合其定性及定量的指标特征,通常可以采用专家评分法、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处理。根据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成特点,从实践上看,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实践能力综合测评总分=专业基本能力测评分x 40%+专业技术能力测评分×30%+专业实践能力测评分×30%。
四 职业实践能力评价方式
能力本位评价理论强调在评价时对所有的学习结果均应予以全面的考虑,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可以在多元化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评价。将行为样本评价模式应用于理论课程的能力评价,通过笔试或机考方式,用于测量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将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应用于实训课程或实践项目的能力评价,通过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实训课、各种实践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按照设定的要求完成一个个任务,以此来预测其将来从事职业的操作能力;将已有绩效评价模式应用于顶岗实习阶段的能力评价,通过企业及指导教师对学生半年甚至一年的工作业绩记录,来判定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总之,由于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起步较晚,相应的调整较困难,因此目前的相关研究大部分还停留于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模块的调整等总体框架的构建上,还缺少对人才培养体系内部各方面支架性问题的改革和充实。本文通过多级评价指标设定,选取相应评价内容,整合评价方式及合理计算权重,确定人才的能力总量,探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充实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从能力评价角度为人才培养辨清方向,同时抛砖引玉,促发更深入、更科学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