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盐湖型锂矿床地质特征与地球物理探测

来源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达木盆地新近系背斜构造中的深层卤水含有较为丰富的Li、B、K等有益元素.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区内背斜构造空间展布特征和盐类沉积特点,对于评价该类地区深层卤水锂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外锂资源分布现状、锂矿床类型及成矿地质模型选取碱石山、鄂博梁背斜构造有利成矿区,利用地震、广域电磁法等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在识别背斜构造形态、分析水层分布、总结构造裂隙发育特征的基础上,推断背斜构造深部卤水矿层产出层位、赋存特征、品位和厚度等,综合研究钻孔孔位布设,为开展该区锂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依据.钻探验证结果表明:地震方法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对于地层分层及构造识别有较好的效果,但因含卤水地层与不含卤水地层的速度差异较小,地震方法难以识别;广域电磁法具有较强的横向探测能力,尽管纵向分辨能力有限,但对于含卤水结构体的低电阻率特性反映灵敏.
其他文献
特提斯构造域研究愈来愈显示为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三分的特点,其中古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较为薄弱,特别是古特提斯洋何时开始裂解非常缺乏研究.根据东昆仑早古生代末夏日哈木超大型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简称“夏日哈木矿床”)发现的事实,以及近年来在东昆仑、南祁连和阿尔金发现的一批早古生代末和晚古生代初之交的岩浆铜镍钴硫化物矿床的特点,提出它们代表了古特提斯洋裂解的认识,认为与古亚洲洋同期的原特提斯洋于志留纪末碰撞闭合后,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由于地幔柱作用改造的软流圈发生部分熔融而裂解,形成了夏
P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大多与P有关.湿地关键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是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的重要场所,且存在氮、碳、磷循环等多个子系统,彼此之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P在湿地关键带中具有源和汇的功能,不断进行着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其过程包括有机磷矿化、土壤磷吸附与解吸以及生物同化等.从湿地关键带中P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P在湿地关键带中的赋存形态,阐释了土壤磷的有效化过程、沉积物与水体之间P的迁移转化以及湿地关键带生物中P传输过程;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