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服药伤身体

来源 :家庭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t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无酒不成宴,酒是餐桌上让人们兴奋和快乐的催化剂。但如果在饮酒中用药或酒后用药,就存在着酒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伤及用药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镇静药物 乙醇对脑组织的刺激特别敏感,脑组织中的含量大于血液浓度,会影响脑组织功能的正常发挥。如果再服用镇静药物,可严重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反应,表现为昏昏欲睡,动作协调性差;重者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双硫仑反应 又称戒酒硫样反应。大部分头孢菌素类药物和甲硝唑、呋喃唑酮、酮康唑等药物,与戒酒硫一样具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产生“双硫仑”的效应,使饮酒患者体内乙醛蓄积,产生如面部颜色潮红、眩晕、心悸、呕吐等“醉酒状”反应。
  别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苯乙肼、异唑肼、异丙肼、苯环丙胺、吗氯贝胺、溴法罗明、托洛沙酮、优降宁等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物可使乙醇氧化不全,致乙醛中毒反应,并加剧恶心、腹痛等不良反应。
  低血压反应 血管扩张药(胍乙啶、苄甲胍、噻嗪类等)与乙醇有协同性扩张血管作用,联用可加重低血压反应。脱水性利尿药(甘露醇、尿素等)与酒类联用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饮酒可加重氯丙嗪的副作用和低血压反应。
  刺激消化道 饮酒可加剧非甾体抗炎药对消化道的刺激性,严重者可致消化道出血。
  低血糖反应 用降糖药期间饮酒可发生严重低血糖或不可逆性神经系统病变;使用二甲双胍的病人可增加乳酸中毒的危险。
  酒可使酶类药物变性 含大量淀粉酶的中成药(山楂丸、午时茶冲剂、复方鸡内金片、保和丸、健脾丸等),与酒类或含乙醇的饮料同服,可使酶蛋白变性而降低药效。西药如多酶片、复方阿嗪米特也有相似反应。
  肝毒性药物 乙醇能增加此类药物的肝毒性,尤其在服用扑热息痛、四环素、甲氨蝶呤、利福平、异烟肼、丙戊酸钠、酮康唑等时饮大量的酒,易发生严重肝损伤或肝坏死。
  维生素 乙醇可使维生素B2的效应减弱;也可使烟酸的吸收合成摄取在体内减少,导致烟酸缺乏症;乙醇能阻碍维生素Bl2的吸收及转化过程,主要是酒精阻碍了这些维生素的吸收及摄取;酒与维生素A同服,乙醇也可阻断维生素A的转化过程而影响对夜盲症及睾丸功能低下的治疗,不宜联用。
  酒精溶解缓释剂 缓释剂类的药物在药疗中广泛应用,酒精与缓释剂联用,可导致缓释剂迅速溶解,使缓释剂的作用很快消失,药物提前释放,进而影响药效。
  抗痛风药物 乙醇可促进体内嘌呤分解代谢,导致尿酸产生过多,降低抗痛风药物疗效。
  影响抗凝剂的作用 酒与双香豆素并用,会因酒的酶诱导作用,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加速该药的代谢,使药效降低。
其他文献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高血压病患者已经突破了3.3亿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3.5%。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约有50%~75%的脑卒中及40%~50%的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与血压升高有关。  学者们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心脏疾病而死的患者高达54.4万人,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居全世界该病死因之首。在患者中,40%的人心脏骤停发生在睡眠状态中。北大医院的郭继红教授认为
家住湖北黄冈的王小姐自从上高中起就反复发作行为异常、精神错乱,并逐渐出现意识不清、昏睡等症状,伴口角流涎,小便失禁。昏睡通常持续1~3天不等,可自行清醒,醒后行为恢复正常。期间,王小姐曾在多家医院被诊断为“癫痫”,并接受抗癫痫药物治疗,但都无效。5年过去了,王小姐失学在家,反应迟钝,智力也远较同龄人低下。不久前,王小姐的病症再次发作,意识不清,小便失禁,被家人送到医院。急诊查血糖极度低下,给予高糖
李教授是一家“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主任,每天都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重症监护病房,即大名鼎鼎的ICU,是全医院最紧张、最忙碌的科室,因为所有住院的危重病人都被集中在这里观察治疗,多种先进的医疗器械也都云集于此,中心生命体征监护仪的荧屏上不停地显示着各种图形和数字,不时发出报警铃声;自动人工呼吸机在不知疲倦、有节奏地工作着;输液器林立,吊瓶里装满了黄色、乳白色、透明的药液,还有高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