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连离开法国已经17年了。
2003年他在安徽农村买下了一栋有700年历史的废弃老宅,又花了大半年时间把老宅修好。2004年,于连在新家和妻子萍举办了婚礼,正式变成了村子里的人,人称于老师。从此,于连在中国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在南京,南京是他和妻子、两个孩子平日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工作的地方;而每过一些日子,于连就开3个小时的车,来到安徽农村。
时间久了,于连和村子里的人都很熟了。他帮村子里做了很多好事。村子里有一个做毛笔的艺术家,每做一支毛笔前前后后要10天,却没有多少人光顾他的生意。于连帮他做了一个网站,现在80%的毛笔销往法国。村子里有一个明代祠堂,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于连找来了同济大学和法国大学的设计师,请他们免费帮村里人考察这个祠堂,提出了整修的方案。后来,南京举办了一个世界级的展览会,乡里和村里的领导都去了,在全世界的设计师面前介绍了这个祠堂的情况。安徽省的领导听说以后,给村子拨专款用于祠堂整修。上海世博会期间,当地的领导也来到了上海,向观众们介绍了祠堂的整修情况。
于连在家里接待过法国的教育部长和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比诺什临走前买了毛笔,于连帮她寄回法国。媒体们纷至沓来,于连却不愿意出名,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家很简单。于连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有着古老徽式建筑的地方,一方面又担心游客的到来会破坏此地脆弱的生态平衡。
买下一栋没人要的破房子
于连在法国的家位于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22岁大学毕业那一年,为免服一年兵役,于连选择了“海外志愿者”这项服务而来到中国。当时在于连的想象里,中国是这个地球上“最远”的地方了。
来到中国后,于连先是在成都待了3年,1998年来到南京。起先,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调查过周庄等古镇的建筑情况,搜集了很多资料,写了不少文章。通过这些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对中国的朝代、古建筑乃至中国古代文化都有了强烈的兴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安徽南部一个小村庄。此地离黄山一个半小时车程,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和宏村均大约两个小时车程。村子风景很美,有3条小河穿过,古老的建筑依河而建。2001年,村子里的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村子里有做毛笔和宣纸的民间艺术家,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保存得相对完好。坐在院子里,看看远处环绕的群山,喝喝茶,光想一想就很美了。
很多法国人的梦想都是在山间或者海边拥有第二处房屋,每年都有一段悠闲时光在第二个家度过。于连说,他认识一个朋友,在巴黎工作,多年来都是租房住,却在法国乡间有一栋非常好的度假屋。作为一个法国人,于连很想在中国亲手建造起他的第二个家。
村子里有一个没人要的房子,据说是元代建造的,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之前做过猪圈和鸡圈。于连虽然也不想买这样的房子,但是他实在很喜欢这个村子。因为在这里,自然与人是共生的。有一次他和村子里的人一起吃饭,大家喝高兴了,就跟他说,于连,你就把那栋房子买了吧,反正没人要,也不贵,才一万元。
买下了那栋房子后,于连直犯愁,不知道怎么修。他决定花6个月时间住在这里,和工匠们一起慢慢研究,顺便想一想今后的人生。
于连说,他和这栋房子有缘。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就出现了大致的布局,哪里做厨房,哪里做洗手间,哪里做房间。一楼的格局就是根据他的第一眼想象来安排的。一楼的壁炉是改修过程中的一大技术难题。于连的法国父母家里,壁炉就有设计方面的问题,多年来,每当风大的时候,烟就会从壁炉倒灌下来,满屋都是。如果设计上有问题,壁炉还会是火灾隐患。当地的木匠们很熟悉中国建筑,却不了解如何修建一个西式壁炉。西式壁炉和中式烟囱不同,中式烟囱入口很小,西式壁炉入口很大。于连通过网络自学,指导木匠们建造起了一个完美的壁炉,大获成功。
于连说,他的房子是他的一个孩子,是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的混血儿。
乡村慢生活
同样的技术难题还有化粪池的建造。村子里的人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里,于连觉得不好,于是他在院子里建造了一个化粪池。有一次下水道堵住了,当时还有客人在,一时非常狼狈。现在,化粪池和水泵都用了从法国进口的先进设备。
当初买下这栋房子时,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之后,于连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池塘,池中养着荷花和四条金鱼,不时有蓝色的蜻蜓从池塘上方飞过。于连还在院子里种下了枣树、腊梅、桂花树、美人蕉、紫藤、玫瑰等很多花草。他跟村子里的老人们学习栽种盆景,有时在村里散步,看到好看的植物就带一株回来种到院子里。给他打扫卫生的阿姨很看不惯院子里的泥土地,建议于连给院子铺上水泥,于连不同意。如今院子里繁花似锦,大树间吊着一个小秋千。当他的长子小石头第一次荡起秋千的时候,于连觉得一切忙碌都是值得的。
于连还给院子做了非常中式的围墙。在整修房子的时候,他曾花了工夫研究李渔。他照着李渔的书,画下了墙洞的花样,拿给匠人们看。匠人们一看就明白了,帮他做出了古色古香的中式围墙和装饰。于连说:“他们虽然是农民,可是骨子里很高级。”于连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名作辑珍——仇英》,指着其中一张画说,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是最高级的。那张画上,一个古人悠然地坐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群山,听松涛阵阵。房间里仅仅一桌一榻,别无他物。所有的窗户和门都是打开的,自然和人融为一体。
院子里的一个角落里隐藏着游泳池。于连做了一个小月洞,又种了一栏竹子,把游泳池藏了起来。游泳池不大,几只青蛙正在悠闲地游泳。泳池入口处的墙上,贴着一张提醒他的法国客人的告示:“为尊重邻居,请在出浴时披上合适的衣服。”贴这样的告示是必须的,村子里没有城市里隔绝视线的高墙。如果不穿好衣服,碰上不打招呼就前来串门的邻居,就会很尴尬。
喝一杯本地出产的云雾茶,掸去身上的灰尘,倚栏看着小河流过村子。生活围绕着这条小河有条不紊地展开:女人们在河里洗衣、淘米,几个孩子在河对岸玩着打仗游戏,写生的学生们安坐着画画。院子里有两棵树之间挂着一根绳,绳上晾着一块布。阿姨说不好看,要把它藏起来。于连一挥手,说:“这就是生活。”
这里的生活比南京慢很多,也简单得多,连饭菜都香很多。这里没有什么夜生活,所有人都睡得很早。早晨,在鸟语花香中醒来,可以赖一会床。这里听不到喇叭声,也没有什么事情催着人晚睡早起。
于连和他的邻居
除了把那个做毛笔和宣纸的单身民间艺术家介绍到法国,村子里茶农也希望于连把他的茶叶介绍到法国去。诸如此类不赚钱的事情,于连做了不少。虽然做的时候劳心费力,但做完了感到很快乐。
逐渐地,村子里的人也越来越认同于老师。去年,于连的一个弟弟突发疾病去世,他赶回法国奔丧,回来后心情非常不好,不愿意待在南京,一个人来了安徽乡下的家里。村里人听说了这件事情后都来慰问他。于连说,如果这件事情放在美国或者法国,邻居会来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但他的中国邻居们什么都不说,只带来了植物,把它们种在于连家的院子里。他们用中国人的方式,告诉于连他们与他在一起。
河对岸豆腐店里以前住着一个小孩,小孩的父母在城里打工,小孩很小的时候一直跟着开豆腐店的祖父母生活。他不爱说话,身上很脏。于连跟他打招呼,他不回答,但是他很爱到于连家里玩,有时于连帮他洗澡。后来小孩的母亲把孩子接到北京读书。现在小孩已经读大学,长得比于连都高了。
村子里最喜欢于连的是那些老奶奶。每当他回来以后,奶奶们都会煮一碗菜给他端来。于连说,在南京的时候如果连续几天吃放了太多酱油和油的中式菜,他会觉得腻,想要自己做一些法国菜;在这里吃本地老奶奶们烧的蔬菜,他一连吃很多天都不会觉得腻。
于连家的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中文书和法文书,一些是他自己买的,一些是来这里的艺术家们赠送的。我们偶然翻到了一本旅法钢琴家朱晓玫在法国出版的自传。朱晓玫出生于上海,5岁时开始学习钢琴,“文革”时下放内蒙古,想尽方法偷练钢琴。1979年,她先去了美国,后来又去了法国,现在是巴黎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她弹奏的巴赫曲子是于连的最爱。于连说,加拿大知名演奏家古尔德弹奏巴赫时总是满身大汗,但朱晓玫把东方人的娴静和沉思融进了对巴赫的理解,她弹奏的巴赫非常和谐和平衡。
于连有一个理想,就是他的偶像、这位传奇的中国女钢琴家有一天能到他家做客。
2003年他在安徽农村买下了一栋有700年历史的废弃老宅,又花了大半年时间把老宅修好。2004年,于连在新家和妻子萍举办了婚礼,正式变成了村子里的人,人称于老师。从此,于连在中国就有了两个家,一个在南京,南京是他和妻子、两个孩子平日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工作的地方;而每过一些日子,于连就开3个小时的车,来到安徽农村。
时间久了,于连和村子里的人都很熟了。他帮村子里做了很多好事。村子里有一个做毛笔的艺术家,每做一支毛笔前前后后要10天,却没有多少人光顾他的生意。于连帮他做了一个网站,现在80%的毛笔销往法国。村子里有一个明代祠堂,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于连找来了同济大学和法国大学的设计师,请他们免费帮村里人考察这个祠堂,提出了整修的方案。后来,南京举办了一个世界级的展览会,乡里和村里的领导都去了,在全世界的设计师面前介绍了这个祠堂的情况。安徽省的领导听说以后,给村子拨专款用于祠堂整修。上海世博会期间,当地的领导也来到了上海,向观众们介绍了祠堂的整修情况。
于连在家里接待过法国的教育部长和法国影星朱丽叶·比诺什。比诺什临走前买了毛笔,于连帮她寄回法国。媒体们纷至沓来,于连却不愿意出名,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家很简单。于连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有着古老徽式建筑的地方,一方面又担心游客的到来会破坏此地脆弱的生态平衡。
买下一栋没人要的破房子
于连在法国的家位于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22岁大学毕业那一年,为免服一年兵役,于连选择了“海外志愿者”这项服务而来到中国。当时在于连的想象里,中国是这个地球上“最远”的地方了。
来到中国后,于连先是在成都待了3年,1998年来到南京。起先,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调查过周庄等古镇的建筑情况,搜集了很多资料,写了不少文章。通过这些深入的调查研究,他对中国的朝代、古建筑乃至中国古代文化都有了强烈的兴趣。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安徽南部一个小村庄。此地离黄山一个半小时车程,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和宏村均大约两个小时车程。村子风景很美,有3条小河穿过,古老的建筑依河而建。2001年,村子里的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村子里有做毛笔和宣纸的民间艺术家,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保存得相对完好。坐在院子里,看看远处环绕的群山,喝喝茶,光想一想就很美了。
很多法国人的梦想都是在山间或者海边拥有第二处房屋,每年都有一段悠闲时光在第二个家度过。于连说,他认识一个朋友,在巴黎工作,多年来都是租房住,却在法国乡间有一栋非常好的度假屋。作为一个法国人,于连很想在中国亲手建造起他的第二个家。
村子里有一个没人要的房子,据说是元代建造的,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之前做过猪圈和鸡圈。于连虽然也不想买这样的房子,但是他实在很喜欢这个村子。因为在这里,自然与人是共生的。有一次他和村子里的人一起吃饭,大家喝高兴了,就跟他说,于连,你就把那栋房子买了吧,反正没人要,也不贵,才一万元。
买下了那栋房子后,于连直犯愁,不知道怎么修。他决定花6个月时间住在这里,和工匠们一起慢慢研究,顺便想一想今后的人生。
于连说,他和这栋房子有缘。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他的脑子里就出现了大致的布局,哪里做厨房,哪里做洗手间,哪里做房间。一楼的格局就是根据他的第一眼想象来安排的。一楼的壁炉是改修过程中的一大技术难题。于连的法国父母家里,壁炉就有设计方面的问题,多年来,每当风大的时候,烟就会从壁炉倒灌下来,满屋都是。如果设计上有问题,壁炉还会是火灾隐患。当地的木匠们很熟悉中国建筑,却不了解如何修建一个西式壁炉。西式壁炉和中式烟囱不同,中式烟囱入口很小,西式壁炉入口很大。于连通过网络自学,指导木匠们建造起了一个完美的壁炉,大获成功。
于连说,他的房子是他的一个孩子,是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的混血儿。
乡村慢生活
同样的技术难题还有化粪池的建造。村子里的人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河里,于连觉得不好,于是他在院子里建造了一个化粪池。有一次下水道堵住了,当时还有客人在,一时非常狼狈。现在,化粪池和水泵都用了从法国进口的先进设备。
当初买下这栋房子时,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之后,于连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小池塘,池中养着荷花和四条金鱼,不时有蓝色的蜻蜓从池塘上方飞过。于连还在院子里种下了枣树、腊梅、桂花树、美人蕉、紫藤、玫瑰等很多花草。他跟村子里的老人们学习栽种盆景,有时在村里散步,看到好看的植物就带一株回来种到院子里。给他打扫卫生的阿姨很看不惯院子里的泥土地,建议于连给院子铺上水泥,于连不同意。如今院子里繁花似锦,大树间吊着一个小秋千。当他的长子小石头第一次荡起秋千的时候,于连觉得一切忙碌都是值得的。
于连还给院子做了非常中式的围墙。在整修房子的时候,他曾花了工夫研究李渔。他照着李渔的书,画下了墙洞的花样,拿给匠人们看。匠人们一看就明白了,帮他做出了古色古香的中式围墙和装饰。于连说:“他们虽然是农民,可是骨子里很高级。”于连翻开《中国古代绘画名作辑珍——仇英》,指着其中一张画说,中国古代人的生活是最高级的。那张画上,一个古人悠然地坐在房间里,看着窗外群山,听松涛阵阵。房间里仅仅一桌一榻,别无他物。所有的窗户和门都是打开的,自然和人融为一体。
院子里的一个角落里隐藏着游泳池。于连做了一个小月洞,又种了一栏竹子,把游泳池藏了起来。游泳池不大,几只青蛙正在悠闲地游泳。泳池入口处的墙上,贴着一张提醒他的法国客人的告示:“为尊重邻居,请在出浴时披上合适的衣服。”贴这样的告示是必须的,村子里没有城市里隔绝视线的高墙。如果不穿好衣服,碰上不打招呼就前来串门的邻居,就会很尴尬。
喝一杯本地出产的云雾茶,掸去身上的灰尘,倚栏看着小河流过村子。生活围绕着这条小河有条不紊地展开:女人们在河里洗衣、淘米,几个孩子在河对岸玩着打仗游戏,写生的学生们安坐着画画。院子里有两棵树之间挂着一根绳,绳上晾着一块布。阿姨说不好看,要把它藏起来。于连一挥手,说:“这就是生活。”
这里的生活比南京慢很多,也简单得多,连饭菜都香很多。这里没有什么夜生活,所有人都睡得很早。早晨,在鸟语花香中醒来,可以赖一会床。这里听不到喇叭声,也没有什么事情催着人晚睡早起。
于连和他的邻居
除了把那个做毛笔和宣纸的单身民间艺术家介绍到法国,村子里茶农也希望于连把他的茶叶介绍到法国去。诸如此类不赚钱的事情,于连做了不少。虽然做的时候劳心费力,但做完了感到很快乐。
逐渐地,村子里的人也越来越认同于老师。去年,于连的一个弟弟突发疾病去世,他赶回法国奔丧,回来后心情非常不好,不愿意待在南京,一个人来了安徽乡下的家里。村里人听说了这件事情后都来慰问他。于连说,如果这件事情放在美国或者法国,邻居会来问他需不需要帮忙。但他的中国邻居们什么都不说,只带来了植物,把它们种在于连家的院子里。他们用中国人的方式,告诉于连他们与他在一起。
河对岸豆腐店里以前住着一个小孩,小孩的父母在城里打工,小孩很小的时候一直跟着开豆腐店的祖父母生活。他不爱说话,身上很脏。于连跟他打招呼,他不回答,但是他很爱到于连家里玩,有时于连帮他洗澡。后来小孩的母亲把孩子接到北京读书。现在小孩已经读大学,长得比于连都高了。
村子里最喜欢于连的是那些老奶奶。每当他回来以后,奶奶们都会煮一碗菜给他端来。于连说,在南京的时候如果连续几天吃放了太多酱油和油的中式菜,他会觉得腻,想要自己做一些法国菜;在这里吃本地老奶奶们烧的蔬菜,他一连吃很多天都不会觉得腻。
于连家的书架上,摆放着很多中文书和法文书,一些是他自己买的,一些是来这里的艺术家们赠送的。我们偶然翻到了一本旅法钢琴家朱晓玫在法国出版的自传。朱晓玫出生于上海,5岁时开始学习钢琴,“文革”时下放内蒙古,想尽方法偷练钢琴。1979年,她先去了美国,后来又去了法国,现在是巴黎音乐学院的钢琴教授。她弹奏的巴赫曲子是于连的最爱。于连说,加拿大知名演奏家古尔德弹奏巴赫时总是满身大汗,但朱晓玫把东方人的娴静和沉思融进了对巴赫的理解,她弹奏的巴赫非常和谐和平衡。
于连有一个理想,就是他的偶像、这位传奇的中国女钢琴家有一天能到他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