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谁在未来的科学技术领域领先,谁就能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领先。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依靠人才推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因此各国教育都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谋求发展的战略。科学素养包含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价值观以及科学的行为与习惯。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目标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中介性、过程性和形成性的目标。因此在学科教育中,要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要目标,并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核心。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学生只有具备主体性,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达到个性充分发挥的学习的主人。主体性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丢三落四,学习用品不收拾;作业忘做或忘带,还常埋怨老师未讲清或父母没提醒;不注意相互配合,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而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且行为自觉、主动,富有创造性,更乐于接受合作、承担义务,搞好学习。只有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自己的恒心、毅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才能去战胜困难。
新课改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新的教学价值观呼唤教育应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我国新课改的教学价值观是“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相对稳定、变化不大的社会中,传统教育用静态与凝固的知识、信条、价值观教育学生,以期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也许真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 的巨大挑战,同时社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人格特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已成为现实,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象自身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一切和最终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他们心灵的书,使他们能独立地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利用先进的工具提取信息,学会自我设问并答疑,理智地行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当今的学生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因此,学习是内发的,而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行为。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意义学习,当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产生个人意义,和学习者的内在情感、需要、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因素相联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完善数学课堂结构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2)课题研究的内容:从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层次出发,探索农村初等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教学特点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全校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基本形成;根据本校特点和本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发,正确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训练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理论和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观察研究法:在学生主体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实验对象加以细致的观察,以获得对实验对象全面、系统、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框架。
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对实验对象进行评价,系统分析,确立分层次研究、子课题研究等项目。
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的研究的过程安排
(1)准备学习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落实各项有关工作,课题组老师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的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拟定研究方向。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明确研究方向,找出适合本课题的方法,并写心得体会,形成理论认识。
(2)分析现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各研究老师根据课题组的布置和要求,调查了解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归类分析。
(3)分析成因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对科学探究能力内涵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目标。
(4)开展实验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查、教学实验等多种方式,针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整套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体系。
(5)结题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整理实验材料,依据实验材料、资料、整理、撰写实验报告。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学生只有具备主体性,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具有主体性的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达到个性充分发挥的学习的主人。主体性不强的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丢三落四,学习用品不收拾;作业忘做或忘带,还常埋怨老师未讲清或父母没提醒;不注意相互配合,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而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且行为自觉、主动,富有创造性,更乐于接受合作、承担义务,搞好学习。只有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自己的恒心、毅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才能去战胜困难。
新课改要求教师变革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新的教学价值观呼唤教育应培养具有主体性的学生。我国新课改的教学价值观是“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在相对稳定、变化不大的社会中,传统教育用静态与凝固的知识、信条、价值观教育学生,以期为将来的生活作准备,也许真的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面临知识经济 的巨大挑战,同时社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人格特征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高中教育的普及,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已成为现实,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对象自身的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 我们强调素质教育的一切和最终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学生打开他们心灵的书,使他们能独立地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利用先进的工具提取信息,学会自我设问并答疑,理智地行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当今的学生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因此,学习是内发的,而不是一种外部强加的行为。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意义学习,当学习内容对学习者产生个人意义,和学习者的内在情感、需要、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因素相联系,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逐步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学生主体性的研究,完善数学课堂结构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2)课题研究的内容:从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层次出发,探索农村初等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构建导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科教学特点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探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全校学生“自主学习能 力”基本形成;根据本校特点和本课题组的实际情况,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发,正确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训练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
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理论和经验的学习研究,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内涵和外延更加明确认识,确立课题的理论支撑,加强理论指导,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观察研究法:在学生主体能力培养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实验对象加以细致的观察,以获得对实验对象全面、系统、真实和客观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认识“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框架。
实验法: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实验,对实验对象进行评价,系统分析,确立分层次研究、子课题研究等项目。
比较法:选定实验班,以平行班为对照班,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个案法: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的研究的过程安排
(1)准备学习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落实各项有关工作,课题组老师收集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信息、书籍和研究成果的资料,制订实验方案、拟定研究方向。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整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明确研究方向,找出适合本课题的方法,并写心得体会,形成理论认识。
(2)分析现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各研究老师根据课题组的布置和要求,调查了解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归类分析。
(3)分析成因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对科学探究能力内涵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确立学生主体能力培养的目标。
(4)开展实验阶段(2013年7月——2014年6月)。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调查、教学实验等多种方式,针对学生主体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整套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体系。
(5)结题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整理实验材料,依据实验材料、资料、整理、撰写实验报告。
(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