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bb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研究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态势,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提出的应对全球发展困境的中国方案。追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理论渊源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理论前提、实践目标、价值旨向等几个向度,在学理上与马克思世界历史观一脉相承;其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观,在具体可操作层面上超越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其他文献
唐代有一位书生叫张果,生在河北邢州,年轻时一心要考取功名,求得高官厚禄。张果朝乾夕惕,苦读诗书,终于在30多岁时中举。等到朝廷开科取士,他备好盘缠,骑上毛驴,晓行夜宿,不远千里,来到了京城长安。住进一家客栈,得知考试日期还不到,张果决定先游玩一番。  长安异常繁华,什么去处都有。尤其是平康坊,青楼座座,美女如云。张果在那里厮混半天,再去赌场玩钱,出了赌场再进酒肆,晚上带着满身酒气回来,一觉睡到第二
期刊
济南,是一首清新隽永的诗,南有诗画群山、北有黄河绿廊、西有万亩湿地、东有百脉泉群、中有别样魅力的省会“大客厅”;是一篇钟灵毓秀的史歌,齐风鲁韵的人文环境,让其自古就成为培育、滋养和吸引文人墨客吟诗赋词的风水宝地;是一幅不断持续发展创新的画卷,扁鹊首创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开启中医先河,在2000年前的汉朝,济南冶铁技术就闻名于世;全省第一个科研机构、全国第一家理化器械制造所、全省最早的天文学研究基地
期刊
20世纪前期中国知识分子对德国哲学家、诗人尼采的诗歌的翻译,大致可以划分为20世纪初、五四时期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等三个阶段。对尼采诗歌的翻译表明,中国的尼采翻译有着鲜明的选择性倾向,这一倾向强化和凸显了“文学家尼采”形象;正是“文学家尼采”而非“哲学家尼采”,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现代一些作家的创作从尼采诗歌中吸取了情节模式、人物形象、思想主题与文体形式等元素。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1986版《西游记》是非常经典的一部影视剧,而剧中令天蓬元帅魂牵梦绕的高老庄,取景地就是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的一座著名园林——十笏园。十笏园是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清代古建筑。走入其中,便能领略到庄园主人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出的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的韵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