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得知已是83岁高龄的范老先生报名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不禁陡升了几许惊羡。阳春三月,记者来到都匀,拜会这位扎根贵州40多年的远方的客人。
范老先生家几乎没有装修过,满打满算不超过70平方的三室一厅已显陈旧。进得门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房和客厅里挤在那里立着的书架和书柜了,细数下来,大大小小有8个之多,上面全部堆满了书籍与资料。最大的书架前紧挨着范老每天都离不开的电脑——一台带有5英寸磁盘机的电脑大概早已坏了,正在使用的只好放在本来就拥挤的地上,新的打印机也叠放在一台老打印机上面。这种清贫而勤奋的人生姿态,直让记者肃然起敬。
除著名的词作家外,范老还有着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等名衔。熟悉范老的人都知道他很忙,这段时间,正在翻译一些书稿,常常要弄到凌晨1点过钟。
走近高原读夕阳
问范老为何在如此繁忙的创作中还要参与“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他说参与是一种姿态而不是其他:“去年的‘多彩贵州’搞得非常好,仅仅一年就把我省的旅游宣传搞得红红火火,黄果树、大小七孔、万亩梅原等渐为世人瞩目。近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歌曲,希望能再写出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样的精品,唱出我们的特色,唱出自己的品牌,唱响黔南、唱响贵州。”原来,眼前这位才高八斗的老先生,就是传唱了差不多快50年的名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词作者。斯志如人,难怪他要鼎力相助“多彩贵州”了,那是一段埋藏了快40年的未了情缘呀。
1950年冬,在天津正风评剧社从事戏剧工作的范禹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久又来到中央实验歌剧院。1952年3月,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室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筹建。同年9月1日,中央民族歌舞团正式成立。
中央民族歌舞团成立才几天,团里就组织了100多人的西南工作队,一路南下到贵州、去云南。在上海购买录音用的发电机、录音磁带及摄影器材后,范禹经杭州、株州、柳州往贵阳追赶工作队。到了柳州,莽莽大山阻断了西去贵州的铁轨,他便从金城江乘汽车经独山路过都匀去贵阳与大队人马汇合。住在都匀大桥头一家简易旅社的那个晚上,范禹亲睹了这个山区小城竟有不少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到了贵阳,哪知先期到达的同事已奔赴台江,丹寨,他只好又折回都匀。地委的同志专门为范禹找来一匹马,他又风尘仆仆地往丹寨赶去。90多里的崎岖山路让范禹甩在身后时,已是深夜1点多钟了;敲开县政府办公室的大门,开门的同志惊奇地问他:这么晚了你不怕老猫?范禹大大咧咧地说:“老猫有什么可怕的!”后来,他知道了当地人所言的老猫并不是猫而是森林之王老虎时,庆幸之余免不了有些后怕。
那是1952年的10月底,范禹这个北方人第一次来到了贵州。在都匀、丹寨、荔波、贵阳等地呆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范禹体验、学习到自己热爱的民族歌舞,感受了朴实的民风、令人胆寒的老猫传闻还有绵延不断的大山。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是那样的亲切有加。
1956年8月8日,贵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成立时,范禹又来到情牵梦绕的贵州,11月他在贵阳结了婚,把当医生的妻子带回了北京。1959年;范禹重赴榕江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采风创作,1,960年在黎平体验生活并写下了清唱剧《欢乐的苗家》1961年,一纸调令将37岁的范禹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贵州人。45年过去,有谁比这位痴迷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远方客人更能代表“多彩贵州”呢?
满目峥嵘视无奇
范禹是那种创造了奇迹又与奇迹本身擦肩而过的人。
当年在贵州展转了几个月,他们一千人与从四川过来的同行已壮大到了近200人的大队伍。可是,大家创作的100多个歌舞节目,几次汇报演出下来,受到欢迎、得到肯定的作品并不多。
1953年4月7日,黄昏。范禹整理好行装,从那靠院墙的小屋里拉出一把椅子,面对夕阳坐下。在贵州的100多个日夜令他浮想联翩,定目望去,夕阳下的辉煌依稀摇曳。第二天,他们登上了开往云南的汽车。摇摇晃晃奔波了4天,终于到达了彩云之南。
5月初,范禹来到了现著名风景区石林旁的海宜乡。那是一个有着众多美丽传说的撒尼人聚居的村寨,因为寨子里缺水,只好撤走大队人马,而留下范禹、麦丁、曾凡柯、梁泳4人。白天,他们帮老乡打麦子、放羊,种田,收工后赶紧做饭吃了就去走村串寨,收集民歌民谣,与当地群众唱歌跳舞。那种点着蜡烛唱歌的神秘与浪漫,让范禹至今记忆犹新。
在石林采风时,范禹发现了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这使他兴奋不已,整整1个月时间,他几乎都是每天走七八里山路去寻找、收集《阿诗玛》的信息,先用日文一音一字地记下原音,再用汉文翻译过来,一共搜集了4个版本还舍不得放下。眼看采风就要结束,已经陶醉在其中的范禹依然夜以继日去收集那不可多得的《阿诗玛》。他和作曲的搭档麦丁,早就商量好了’要写一首歌颂撒尼美好家乡的歌,可是他走不出《阿诗玛》的诱惑。当时《新疆好》已经传唱开了,怎样再去写一首歌颂家乡的歌曲,使他久久握笔沉思,太多的收获甚至使他找不到新的突破点。麦丁对构想中的歌曲音乐一天天在升华,总是在追问范禹何时能将歌词拿出来。
苦恼折磨着范禹,一直到了最后那几天。一天清早,麦丁又来找范禹要歌词,范禹清楚:不能再:拖了,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歌词写出来。他拿起笔记本往怀里一揣,对麦丁说:“好,今天中午就把歌词给你!”说完就走了出去。
其实,范禹自己也不知道该走到哪里去,一路思忖着,来到一个晒麦子的坝子,远远看见撒尼人忙得正欢,便又像往日一样上前去帮忙。打到大家休息了,他也感到有点累,便顺势往麦垛上一坐,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表,已是10点过钟,这又想起自己中午交歌词的承诺。他索性掏出笔记本,望着远处艳阳下喀斯特的奇峻,任凭欢歌笑语在脑际激荡。奔跑的羊群、撒尼人的热情、好客。善良和智慧,一幕幕场景迅速划过范禹的灵感。忽然,眼前那条小路,想象中有一个人从远方悠然走来,刹那间让范禹茅塞顿开——“路旁的花朵正在盛开,树上的果实等你去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老圭山在万山丛中欢迎你来。丰润的谷穗迎荡漾,期待人们收割的时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是我们互助劳动的希望。姑娘们追赶着白色的羊群,踏着晚霞放牧归来,远方的客人今晚请你住下吧,为了祖国的明天共同欢唱。”仅半个小时,他就拿着写出来的歌词跑回住地。
“多彩贵州”志未酬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953年7月诞生后,一年来在各地的演唱都未受到特别追捧。可是到了1954年8月北京“新歌演唱会”,这支歌演唱完毕,全场鸦雀无声。只见手动的 大幕一下一下往中间合,就在快要合拢的一刹那,台下的掌声突然爆发出来,接下来又连唱了三次才算谢了幕。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音乐作品比赛上,这首歌荣获金质奖章。随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至今,这首歌依然传唱如初——第26,届世乒赛开幕式,400人的大合唱让全世界感受了中国的盛情和魅力:中国第三届艺术节,3000人的磅礴合唱演绎了它火热的内核,随后的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型文艺晚会、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等重要的对外交流场合:这支歌都以它奔放、欢快、昂扬的词曲,唱出了人类对文明与发展的美好追求。
令人称奇的是,范禹似乎也感召了自己这个远足者。1961年11月,团领导告诉他,为了支援边疆,决定让他去贵州。于是,范禹身揣一纸调令,只身一人来到了贵州。由于没有适合的接收单位,范禹竞无所事事呆了4个多月,直到1962年5月,才被安排列黔南州歌舞剧团,又过了几个月,黔南州文学艺术研究室建立,他才去了那里。从而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先后主编过《水族文学史》,主持整理、出版了‘《布依族传说故事集》、《布依族古歌叙事歌集》、《布依族情歌集》等书籍。
除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外,在日语上有相当造诣的范禹老先生可没闲着,一直在致力于中日民间文化交流。他多次应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邀请赴日就水族民间文化进行过讲学活动,并多次参与日本民族、古建筑、服装史以及民间文学多个界别专家学者来华的共同考察。l979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访华访演出前夕,范禹赶译出版了他的传记《指挥生涯》,以后他还翻译了日本爱衣努族叙事歌《一个妇女的故事》和日本学者百田弥荣子根据中国汉族以及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故事及歌谣研究撰写的——《中国传承曼茶罗》,2002年,他牵线使都匀市第三小学和日本国山口县下关市吉野小学结成了友好学校。
范禹来到贵州已有40多年。“文革”期间,他在“干校”放过牛、喂过猪、当过木工。然而,能来到贵州,范老先生认为那乃是天意:“老天有眼,如果不是在这里,哪还有我的今天。”听那淡淡的口气,仿佛是在庆贺自己并不值得庆贺的“喂猪历史”。实际上;那一段艰难而被浪费掉的日子令他有一种奋起直追的感觉,他希望能像昔日那样,为贵州也写一首唱得响的好歌词。也许,这才是投身“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的真正答案。
范老先生家几乎没有装修过,满打满算不超过70平方的三室一厅已显陈旧。进得门来,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房和客厅里挤在那里立着的书架和书柜了,细数下来,大大小小有8个之多,上面全部堆满了书籍与资料。最大的书架前紧挨着范老每天都离不开的电脑——一台带有5英寸磁盘机的电脑大概早已坏了,正在使用的只好放在本来就拥挤的地上,新的打印机也叠放在一台老打印机上面。这种清贫而勤奋的人生姿态,直让记者肃然起敬。
除著名的词作家外,范老还有着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等名衔。熟悉范老的人都知道他很忙,这段时间,正在翻译一些书稿,常常要弄到凌晨1点过钟。
走近高原读夕阳
问范老为何在如此繁忙的创作中还要参与“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他说参与是一种姿态而不是其他:“去年的‘多彩贵州’搞得非常好,仅仅一年就把我省的旅游宣传搞得红红火火,黄果树、大小七孔、万亩梅原等渐为世人瞩目。近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歌曲,希望能再写出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样的精品,唱出我们的特色,唱出自己的品牌,唱响黔南、唱响贵州。”原来,眼前这位才高八斗的老先生,就是传唱了差不多快50年的名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词作者。斯志如人,难怪他要鼎力相助“多彩贵州”了,那是一段埋藏了快40年的未了情缘呀。
1950年冬,在天津正风评剧社从事戏剧工作的范禹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久又来到中央实验歌剧院。1952年3月,调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创作室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筹建。同年9月1日,中央民族歌舞团正式成立。
中央民族歌舞团成立才几天,团里就组织了100多人的西南工作队,一路南下到贵州、去云南。在上海购买录音用的发电机、录音磁带及摄影器材后,范禹经杭州、株州、柳州往贵阳追赶工作队。到了柳州,莽莽大山阻断了西去贵州的铁轨,他便从金城江乘汽车经独山路过都匀去贵阳与大队人马汇合。住在都匀大桥头一家简易旅社的那个晚上,范禹亲睹了这个山区小城竟有不少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到了贵阳,哪知先期到达的同事已奔赴台江,丹寨,他只好又折回都匀。地委的同志专门为范禹找来一匹马,他又风尘仆仆地往丹寨赶去。90多里的崎岖山路让范禹甩在身后时,已是深夜1点多钟了;敲开县政府办公室的大门,开门的同志惊奇地问他:这么晚了你不怕老猫?范禹大大咧咧地说:“老猫有什么可怕的!”后来,他知道了当地人所言的老猫并不是猫而是森林之王老虎时,庆幸之余免不了有些后怕。
那是1952年的10月底,范禹这个北方人第一次来到了贵州。在都匀、丹寨、荔波、贵阳等地呆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范禹体验、学习到自己热爱的民族歌舞,感受了朴实的民风、令人胆寒的老猫传闻还有绵延不断的大山。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是那样的亲切有加。
1956年8月8日,贵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成立时,范禹又来到情牵梦绕的贵州,11月他在贵阳结了婚,把当医生的妻子带回了北京。1959年;范禹重赴榕江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采风创作,1,960年在黎平体验生活并写下了清唱剧《欢乐的苗家》1961年,一纸调令将37岁的范禹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贵州人。45年过去,有谁比这位痴迷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远方客人更能代表“多彩贵州”呢?
满目峥嵘视无奇
范禹是那种创造了奇迹又与奇迹本身擦肩而过的人。
当年在贵州展转了几个月,他们一千人与从四川过来的同行已壮大到了近200人的大队伍。可是,大家创作的100多个歌舞节目,几次汇报演出下来,受到欢迎、得到肯定的作品并不多。
1953年4月7日,黄昏。范禹整理好行装,从那靠院墙的小屋里拉出一把椅子,面对夕阳坐下。在贵州的100多个日夜令他浮想联翩,定目望去,夕阳下的辉煌依稀摇曳。第二天,他们登上了开往云南的汽车。摇摇晃晃奔波了4天,终于到达了彩云之南。
5月初,范禹来到了现著名风景区石林旁的海宜乡。那是一个有着众多美丽传说的撒尼人聚居的村寨,因为寨子里缺水,只好撤走大队人马,而留下范禹、麦丁、曾凡柯、梁泳4人。白天,他们帮老乡打麦子、放羊,种田,收工后赶紧做饭吃了就去走村串寨,收集民歌民谣,与当地群众唱歌跳舞。那种点着蜡烛唱歌的神秘与浪漫,让范禹至今记忆犹新。
在石林采风时,范禹发现了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这使他兴奋不已,整整1个月时间,他几乎都是每天走七八里山路去寻找、收集《阿诗玛》的信息,先用日文一音一字地记下原音,再用汉文翻译过来,一共搜集了4个版本还舍不得放下。眼看采风就要结束,已经陶醉在其中的范禹依然夜以继日去收集那不可多得的《阿诗玛》。他和作曲的搭档麦丁,早就商量好了’要写一首歌颂撒尼美好家乡的歌,可是他走不出《阿诗玛》的诱惑。当时《新疆好》已经传唱开了,怎样再去写一首歌颂家乡的歌曲,使他久久握笔沉思,太多的收获甚至使他找不到新的突破点。麦丁对构想中的歌曲音乐一天天在升华,总是在追问范禹何时能将歌词拿出来。
苦恼折磨着范禹,一直到了最后那几天。一天清早,麦丁又来找范禹要歌词,范禹清楚:不能再:拖了,今天无论如何也要把歌词写出来。他拿起笔记本往怀里一揣,对麦丁说:“好,今天中午就把歌词给你!”说完就走了出去。
其实,范禹自己也不知道该走到哪里去,一路思忖着,来到一个晒麦子的坝子,远远看见撒尼人忙得正欢,便又像往日一样上前去帮忙。打到大家休息了,他也感到有点累,便顺势往麦垛上一坐,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表,已是10点过钟,这又想起自己中午交歌词的承诺。他索性掏出笔记本,望着远处艳阳下喀斯特的奇峻,任凭欢歌笑语在脑际激荡。奔跑的羊群、撒尼人的热情、好客。善良和智慧,一幕幕场景迅速划过范禹的灵感。忽然,眼前那条小路,想象中有一个人从远方悠然走来,刹那间让范禹茅塞顿开——“路旁的花朵正在盛开,树上的果实等你去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老圭山在万山丛中欢迎你来。丰润的谷穗迎荡漾,期待人们收割的时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是我们互助劳动的希望。姑娘们追赶着白色的羊群,踏着晚霞放牧归来,远方的客人今晚请你住下吧,为了祖国的明天共同欢唱。”仅半个小时,他就拿着写出来的歌词跑回住地。
“多彩贵州”志未酬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953年7月诞生后,一年来在各地的演唱都未受到特别追捧。可是到了1954年8月北京“新歌演唱会”,这支歌演唱完毕,全场鸦雀无声。只见手动的 大幕一下一下往中间合,就在快要合拢的一刹那,台下的掌声突然爆发出来,接下来又连唱了三次才算谢了幕。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音乐作品比赛上,这首歌荣获金质奖章。随后,便一发而不可收。至今,这首歌依然传唱如初——第26,届世乒赛开幕式,400人的大合唱让全世界感受了中国的盛情和魅力:中国第三届艺术节,3000人的磅礴合唱演绎了它火热的内核,随后的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型文艺晚会、北京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闭幕式等重要的对外交流场合:这支歌都以它奔放、欢快、昂扬的词曲,唱出了人类对文明与发展的美好追求。
令人称奇的是,范禹似乎也感召了自己这个远足者。1961年11月,团领导告诉他,为了支援边疆,决定让他去贵州。于是,范禹身揣一纸调令,只身一人来到了贵州。由于没有适合的接收单位,范禹竞无所事事呆了4个多月,直到1962年5月,才被安排列黔南州歌舞剧团,又过了几个月,黔南州文学艺术研究室建立,他才去了那里。从而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先后主编过《水族文学史》,主持整理、出版了‘《布依族传说故事集》、《布依族古歌叙事歌集》、《布依族情歌集》等书籍。
除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外,在日语上有相当造诣的范禹老先生可没闲着,一直在致力于中日民间文化交流。他多次应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邀请赴日就水族民间文化进行过讲学活动,并多次参与日本民族、古建筑、服装史以及民间文学多个界别专家学者来华的共同考察。l979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访华访演出前夕,范禹赶译出版了他的传记《指挥生涯》,以后他还翻译了日本爱衣努族叙事歌《一个妇女的故事》和日本学者百田弥荣子根据中国汉族以及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故事及歌谣研究撰写的——《中国传承曼茶罗》,2002年,他牵线使都匀市第三小学和日本国山口县下关市吉野小学结成了友好学校。
范禹来到贵州已有40多年。“文革”期间,他在“干校”放过牛、喂过猪、当过木工。然而,能来到贵州,范老先生认为那乃是天意:“老天有眼,如果不是在这里,哪还有我的今天。”听那淡淡的口气,仿佛是在庆贺自己并不值得庆贺的“喂猪历史”。实际上;那一段艰难而被浪费掉的日子令他有一种奋起直追的感觉,他希望能像昔日那样,为贵州也写一首唱得响的好歌词。也许,这才是投身“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的真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