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驾车路线:乌鲁木齐—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三塘湖—老爷庙—牛圈沟—淖毛湖—伊吾—托木尔提—哈密—乌鲁木齐
伊吾戈壁以北百公里外,在蒙古境内,有座形影模糊的伊赫鄂博乌龙山,再远的,是额德伦金山。与哈尔里克山和巴里坤山身份相同的是,它们是阿尔泰山的余脉。北疆的两大山系就这样一直向东,向东,距离越来越近,气息也越发羸弱地奔赴一个不算伟大乃至渺小的约会点。然而,它们终于在戚切的灼盼中失之交臂,把遗憾留在广袤的蒙古草原……
吹角连营:见证古代军事烽燧·古城
沿丝绸之路新北道驾车前行,沿途那巍然耸立的古烽燧远远相望。古烽燧在新疆巴里坤附近约每10公里至20公里一墩,绵延在蓝天下,不时从车窗外闪过。
烽燧是古代最重要的通讯信号、传递消息的军事设施,是长城防御工程全系向西的延伸。日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两三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在落日余晖下串联一线的巴里坤烽燧显得格外古朴、严整,它再现了古丝路昔日的辉煌。如今来到这里,没有狼烟滚滚,也没有“吹角连营”,却似有战鼓声、马蹄声响在耳侧。
巴里坤古城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满城修建于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驻扎满洲旗兵,而得这个名称。上世纪末,随着旗兵撤离,人走城空,房屋拆毁,城墙坍塌。
巴里坤汉满两城首尾衔接,登高俯视,苍茫草地一碧如海,而两座城如海中游动的两条扬子鳄。此景触动文人诗情,使获“瀚海鼍城”之美称,列为八景之一。
烽燧、汉满古城,既见证了巴里坤这所军事重镇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新疆汉文化的传播走向。
神想悠长:畅游巴里坤“怪石山”
两辆越野车离开巴里坤湖边的公路,开上了延伸至草原深处怪石山的土路。“怪石山”是一处平地突兀的蚀余景观,由风力和水蚀作用影响而成。整个石山怪石嶙峋,洞穴无数,如蜂窝遍布,在湖光、绿草、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露出狰狞无比的形态。
走近山前,便看到一个巨大的八爪鱼,中有一间房子大小。走进细看,又像极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城堡。走进城堡留个影,不禁使我遐想那古丝绸之路北新道巴里坤重镇路上的悠悠岁月。
沿着山峰向上攀登,走上一个小山坡,向前看,对面山上出现了“布达拉宫”,没机会去西藏的话可到这里一睹为快;同时还可看到“邋遢道人”拖着长鼻涕,侧着头向下张望,有种邪气向外透露;再向前行,左侧则是《美女与野兽》中的那个貌似丑陋却有颗善良之心的野兽,低头向山下望去,似在等他那等了几千年的心上人。
站在怪石山巅极目远眺,巴里坤美景尽收眼底,天水一色,雪山倒影。此时不禁让人想起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当年来巴里坤留下的《夕次蒲类津》的诗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社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再向山下一看,人如蚂蚁,车似甲虫,顿感无限的开阔舒朗和神想悠长。有史料记载,窦固、班超、任尚等著名将领都在此指挥过大仗。
绕梁余音:徒步探访托木尔提峰
雄峙的天山昂扬东进,以俊逸开朗的博格达山壮其形色,忽然间,在吐鲁番盆地一头扎进戈壁,悄无声息地潜行两百余里,再露脸已是巴里坤和哈尔里克山了。地理上一般把在哈密地区的山脉称为天山余脉,正如音乐里的绕梁余音,惟其美而不是多余。
从距离伊吾县城不远的公路上进山,即可到达托木尔提牧场。越野车喘着粗气停在了海拔近四千米的山腰上,我们弃车徒步前往探访托木尔提峰。
哈尔里克山,也许感到即将脱离天山母亲的怀抱,也许是母亲的一次阵痛,造成它伤感地回首凝望,那是终年积雪的托木尔提峰。雪盖被阳光反射,刺眼夺目。山的脊线嵌着钢蓝色亮边,衬在海蓝天幕中,尤显深刻。有时云蒸雾绕,山顶轮廓渺茫迷朦,似可随意勾画。天朗多云时,厚重的云团层叠相加,黏稠如胶,久久伫悬半空,托木尔提的面容时而明快,时而黯淡。它在窥息云团的动向,也在搜寻云团缝隙的遗漏光芒,一旦发现破绽,它会抓住时机,尽展天颜。此时的托木尔提峰往往给人不真实的假相,因为它是一幅大师级的作品,而且竭力表现得超凡出尘,神秘莫测,令观者叹止,闻者遐想。至今仍是一处尚无一人攀到顶峰的处女峰。
一条路三盏灯:伊吾怀古
都说条条大路通北京,302省道却是条死胡同。它以哈密口门子为起点,到了伊吾县城就算是到了终点,再向前就到蒙古国了。
伊吾最早的传奇是那位投笔从戎的班超。公元73年,他随窦固、耿忠出兵酒泉塞,最先占领的便是伊吾。次年,他去鄯善导演了一出“不出虎穴,焉得虎子”的好戏,赚足了历史名声。三年后,建制撤销,东汉政府通往西域的门户再次受阻。这件史实只能以传奇而论,充当后人茶饭谈资。在后人眼里,东汉政府的努力倒像一桩匪夷所思的闹剧,建了“定居点”却不加以巩固,怕动用财力,最后一走了之。
伊吾县是新疆最东部的县城,人口只有1.8万人,县城人口不足5000人,难怪有人称它为“中国最袖珍的县城”。
伊吾县城坐落在东天山一条狭长的褶皱里。一条只有800米左右长的街道顺着伊吾河东西向延展,县城四面环抱着峻峭的山峰,黑赫色的山峰在蓝天的映衬下越发显现出冷俊、威严。
1950年2月至3月,伊吾伪县长艾拜都拉与匪首乌斯满及尧乐博斯勾结结集七百余名悍匪,将伊吾县城重重包围。使县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成了一座孤城。当时县城里驻扎着解放军一个连的编制,全连共108人。在敌人的重围下,一座孤城、一支孤军,在大山深处进行生死较量,就此拉开了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的序幕。我英勇的指战员先后击退了匪徒的七次围攻,一直坚持到大部队前来增援。为纪念四十天保卫战中牺牲的二连战士,今天伊吾县城仍然能看到北山峰上矗立着一座碉堡。虽经历了多年的岁月洗礼仍不改其坚,那是钢铁二连在保卫战中留下的遗迹,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该峰被命名为“胜利峰”。
“一条路三盏灯,一脚油门就出城”。转眼就出了小小的伊吾县城。回到伊吾、巴里坤的交叉路口,回首遥望远山,小城伊吾早以隐没在了群山的褶皱里。
荒原绝唱:游弋淖毛湖
淖毛湖其实并没有湖,倒是有点“疑似”湖的景观,那就是广漠的北沙窝中那片癞痢头似的盐卤沼泽。这里是一片夹在东准噶尔丘陵与德乌拉钦山地之间的荒原。遥远的哈尔里克山的融雪千涓百汇地聚成小溪,再九曲回肠游出山谷、穿过绵延不绝的山前丘陵,以喧嚣之势淌过伊吾河谷地,就已经耗尽春华。待到艰难地穿越70里戈壁,被如炽的骄阳熏烤,被干渴的植被和灼热的沙砾吸嘬,到达她的尾闾已经气息奄奄,如将死的游蛇般在大戈壁上寻找它的末路。
伊吾戈壁以北百公里外,在蒙古境内,有座形影模糊的伊赫鄂博乌龙山,再远的,是额德伦金山。与哈尔里克山和巴里坤山身份相同的是,它们是阿尔泰山的余脉。北疆的两大山系就这样一直向东,向东,距离越来越近,气息也越发羸弱地奔赴一个不算伟大乃至渺小的约会点。然而,它们终于在戚切的灼盼中失之交臂,把遗憾留在广袤的蒙古草原。天山东去了,它思索一般地低垂眉梢,那一抹黄沙戈壁的绿意和健朗刚毅的苍黛色,化不去,解不开……
口门子这个地名分开两座山,左边是巴里坤山,右边是哈尔里克山。口门子是两山交合的伏点。巴里坤山与哈尔里克山分道扬镳,转身北折,远远的一脉正是大黑山,剩下哈尔里克山埋头东进,义无反顾。实际上,哈尔里克山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蒙古境内,出国欲望强烈。
尾声:思绪徜徉天外
我们的车队摆脱葱郁茂密的天山松林,视野突然开阔,公路蜿蜒在相对低洼的谷地,明绿的草原漫无涯际。身后的天山松林依然凝重,像横陈的墨玉雕塑,色泽渐远渐深,最后完成一幅宾虹老人反复涂抹的水墨画卷,泼墨难尽其意。不远处无端凸起一座沙山,那是鸣沙山。当地人说它有自鸣现象,不用人为折腾沙子。与它遥遥相对的是白石头风景区,坐落于哈尔里克山北麓,美得使人忘乎所以。
这里的草原起伏绵远,翠锦一般细密。松林丛中厚软的腐枝松塔让许多游人置身忘返。溪流清泠,牛羊成群。晴朗的日子,阳光如泻,投下雪峰的阴影和大把大把难以琢磨的光斑碎片,思绪徜徉天外。
户外探险》提示
D1 乌鲁木齐—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
一路柏油路面,路上限速区域较多,路况很好。路过巴里坤湖边时可见烽火台。湖边有土路通往怪石山,晚上可在怪石山附近扎营,早晚拍摄巴里坤湖和怪石山。
D2 巴里坤—三塘湖—老爷庙口岸—三塘湖—牛圈湖
巴里坤到老爷庙口岸为柏油路面,从三塘湖到牛圈湖为戈壁滩上的沙石路面,不过较为平坦。戈壁滩上有很多去往周围油田的岔路,一路注意辨认路径。晚宿牛圈湖,这里有小旅馆,是石油工人聚集的小村庄。食宿条件比较简单。
D3 牛圈湖—淖毛湖—伊吾县城—托木尔提
牛圈湖至淖毛湖段仍为沙土路面,需通过性能较好的越野车。此段戈壁滩上可找见荒漠植物大芸,路边可见烽火台。
三塘湖至淖毛湖路段基本是在中蒙边境的戈壁滩上行驶,沿途没有加油站,需在三塘湖之前的路段加满油。
午餐可在淖毛湖县城解决。
经过伊吾县城,从国道上走土路,傍晚在托木尔提牧场边的牧民家投宿。
D4 托木尔提—伊吾县城
徒步托木尔提山区,穿越一个较宽的河谷,山腰上有小径可徒步,河谷底是沼泽,积水较多,徒步五小时,可见托木尔提峰。原路返回停车地点。
下山返回伊吾县城住宿。
D5 伊吾县城—白石头—哈密
D6 哈密—乌鲁木齐
伊吾戈壁以北百公里外,在蒙古境内,有座形影模糊的伊赫鄂博乌龙山,再远的,是额德伦金山。与哈尔里克山和巴里坤山身份相同的是,它们是阿尔泰山的余脉。北疆的两大山系就这样一直向东,向东,距离越来越近,气息也越发羸弱地奔赴一个不算伟大乃至渺小的约会点。然而,它们终于在戚切的灼盼中失之交臂,把遗憾留在广袤的蒙古草原……
吹角连营:见证古代军事烽燧·古城
沿丝绸之路新北道驾车前行,沿途那巍然耸立的古烽燧远远相望。古烽燧在新疆巴里坤附近约每10公里至20公里一墩,绵延在蓝天下,不时从车窗外闪过。
烽燧是古代最重要的通讯信号、传递消息的军事设施,是长城防御工程全系向西的延伸。日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两三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在落日余晖下串联一线的巴里坤烽燧显得格外古朴、严整,它再现了古丝路昔日的辉煌。如今来到这里,没有狼烟滚滚,也没有“吹角连营”,却似有战鼓声、马蹄声响在耳侧。
巴里坤古城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是因居民是汉族而得名。汉城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为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军队所建造的“绿营兵城”。满城修建于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驻扎满洲旗兵,而得这个名称。上世纪末,随着旗兵撤离,人走城空,房屋拆毁,城墙坍塌。
巴里坤汉满两城首尾衔接,登高俯视,苍茫草地一碧如海,而两座城如海中游动的两条扬子鳄。此景触动文人诗情,使获“瀚海鼍城”之美称,列为八景之一。
烽燧、汉满古城,既见证了巴里坤这所军事重镇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新疆汉文化的传播走向。
神想悠长:畅游巴里坤“怪石山”
两辆越野车离开巴里坤湖边的公路,开上了延伸至草原深处怪石山的土路。“怪石山”是一处平地突兀的蚀余景观,由风力和水蚀作用影响而成。整个石山怪石嶙峋,洞穴无数,如蜂窝遍布,在湖光、绿草、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露出狰狞无比的形态。
走近山前,便看到一个巨大的八爪鱼,中有一间房子大小。走进细看,又像极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城堡。走进城堡留个影,不禁使我遐想那古丝绸之路北新道巴里坤重镇路上的悠悠岁月。
沿着山峰向上攀登,走上一个小山坡,向前看,对面山上出现了“布达拉宫”,没机会去西藏的话可到这里一睹为快;同时还可看到“邋遢道人”拖着长鼻涕,侧着头向下张望,有种邪气向外透露;再向前行,左侧则是《美女与野兽》中的那个貌似丑陋却有颗善良之心的野兽,低头向山下望去,似在等他那等了几千年的心上人。
站在怪石山巅极目远眺,巴里坤美景尽收眼底,天水一色,雪山倒影。此时不禁让人想起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当年来巴里坤留下的《夕次蒲类津》的诗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社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再向山下一看,人如蚂蚁,车似甲虫,顿感无限的开阔舒朗和神想悠长。有史料记载,窦固、班超、任尚等著名将领都在此指挥过大仗。
绕梁余音:徒步探访托木尔提峰
雄峙的天山昂扬东进,以俊逸开朗的博格达山壮其形色,忽然间,在吐鲁番盆地一头扎进戈壁,悄无声息地潜行两百余里,再露脸已是巴里坤和哈尔里克山了。地理上一般把在哈密地区的山脉称为天山余脉,正如音乐里的绕梁余音,惟其美而不是多余。
从距离伊吾县城不远的公路上进山,即可到达托木尔提牧场。越野车喘着粗气停在了海拔近四千米的山腰上,我们弃车徒步前往探访托木尔提峰。
哈尔里克山,也许感到即将脱离天山母亲的怀抱,也许是母亲的一次阵痛,造成它伤感地回首凝望,那是终年积雪的托木尔提峰。雪盖被阳光反射,刺眼夺目。山的脊线嵌着钢蓝色亮边,衬在海蓝天幕中,尤显深刻。有时云蒸雾绕,山顶轮廓渺茫迷朦,似可随意勾画。天朗多云时,厚重的云团层叠相加,黏稠如胶,久久伫悬半空,托木尔提的面容时而明快,时而黯淡。它在窥息云团的动向,也在搜寻云团缝隙的遗漏光芒,一旦发现破绽,它会抓住时机,尽展天颜。此时的托木尔提峰往往给人不真实的假相,因为它是一幅大师级的作品,而且竭力表现得超凡出尘,神秘莫测,令观者叹止,闻者遐想。至今仍是一处尚无一人攀到顶峰的处女峰。
一条路三盏灯:伊吾怀古
都说条条大路通北京,302省道却是条死胡同。它以哈密口门子为起点,到了伊吾县城就算是到了终点,再向前就到蒙古国了。
伊吾最早的传奇是那位投笔从戎的班超。公元73年,他随窦固、耿忠出兵酒泉塞,最先占领的便是伊吾。次年,他去鄯善导演了一出“不出虎穴,焉得虎子”的好戏,赚足了历史名声。三年后,建制撤销,东汉政府通往西域的门户再次受阻。这件史实只能以传奇而论,充当后人茶饭谈资。在后人眼里,东汉政府的努力倒像一桩匪夷所思的闹剧,建了“定居点”却不加以巩固,怕动用财力,最后一走了之。
伊吾县是新疆最东部的县城,人口只有1.8万人,县城人口不足5000人,难怪有人称它为“中国最袖珍的县城”。
伊吾县城坐落在东天山一条狭长的褶皱里。一条只有800米左右长的街道顺着伊吾河东西向延展,县城四面环抱着峻峭的山峰,黑赫色的山峰在蓝天的映衬下越发显现出冷俊、威严。
1950年2月至3月,伊吾伪县长艾拜都拉与匪首乌斯满及尧乐博斯勾结结集七百余名悍匪,将伊吾县城重重包围。使县城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成了一座孤城。当时县城里驻扎着解放军一个连的编制,全连共108人。在敌人的重围下,一座孤城、一支孤军,在大山深处进行生死较量,就此拉开了伊吾四十天保卫战的序幕。我英勇的指战员先后击退了匪徒的七次围攻,一直坚持到大部队前来增援。为纪念四十天保卫战中牺牲的二连战士,今天伊吾县城仍然能看到北山峰上矗立着一座碉堡。虽经历了多年的岁月洗礼仍不改其坚,那是钢铁二连在保卫战中留下的遗迹,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该峰被命名为“胜利峰”。
“一条路三盏灯,一脚油门就出城”。转眼就出了小小的伊吾县城。回到伊吾、巴里坤的交叉路口,回首遥望远山,小城伊吾早以隐没在了群山的褶皱里。
荒原绝唱:游弋淖毛湖
淖毛湖其实并没有湖,倒是有点“疑似”湖的景观,那就是广漠的北沙窝中那片癞痢头似的盐卤沼泽。这里是一片夹在东准噶尔丘陵与德乌拉钦山地之间的荒原。遥远的哈尔里克山的融雪千涓百汇地聚成小溪,再九曲回肠游出山谷、穿过绵延不绝的山前丘陵,以喧嚣之势淌过伊吾河谷地,就已经耗尽春华。待到艰难地穿越70里戈壁,被如炽的骄阳熏烤,被干渴的植被和灼热的沙砾吸嘬,到达她的尾闾已经气息奄奄,如将死的游蛇般在大戈壁上寻找它的末路。
伊吾戈壁以北百公里外,在蒙古境内,有座形影模糊的伊赫鄂博乌龙山,再远的,是额德伦金山。与哈尔里克山和巴里坤山身份相同的是,它们是阿尔泰山的余脉。北疆的两大山系就这样一直向东,向东,距离越来越近,气息也越发羸弱地奔赴一个不算伟大乃至渺小的约会点。然而,它们终于在戚切的灼盼中失之交臂,把遗憾留在广袤的蒙古草原。天山东去了,它思索一般地低垂眉梢,那一抹黄沙戈壁的绿意和健朗刚毅的苍黛色,化不去,解不开……
口门子这个地名分开两座山,左边是巴里坤山,右边是哈尔里克山。口门子是两山交合的伏点。巴里坤山与哈尔里克山分道扬镳,转身北折,远远的一脉正是大黑山,剩下哈尔里克山埋头东进,义无反顾。实际上,哈尔里克山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蒙古境内,出国欲望强烈。
尾声:思绪徜徉天外
我们的车队摆脱葱郁茂密的天山松林,视野突然开阔,公路蜿蜒在相对低洼的谷地,明绿的草原漫无涯际。身后的天山松林依然凝重,像横陈的墨玉雕塑,色泽渐远渐深,最后完成一幅宾虹老人反复涂抹的水墨画卷,泼墨难尽其意。不远处无端凸起一座沙山,那是鸣沙山。当地人说它有自鸣现象,不用人为折腾沙子。与它遥遥相对的是白石头风景区,坐落于哈尔里克山北麓,美得使人忘乎所以。
这里的草原起伏绵远,翠锦一般细密。松林丛中厚软的腐枝松塔让许多游人置身忘返。溪流清泠,牛羊成群。晴朗的日子,阳光如泻,投下雪峰的阴影和大把大把难以琢磨的光斑碎片,思绪徜徉天外。
户外探险》提示
D1 乌鲁木齐—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
一路柏油路面,路上限速区域较多,路况很好。路过巴里坤湖边时可见烽火台。湖边有土路通往怪石山,晚上可在怪石山附近扎营,早晚拍摄巴里坤湖和怪石山。
D2 巴里坤—三塘湖—老爷庙口岸—三塘湖—牛圈湖
巴里坤到老爷庙口岸为柏油路面,从三塘湖到牛圈湖为戈壁滩上的沙石路面,不过较为平坦。戈壁滩上有很多去往周围油田的岔路,一路注意辨认路径。晚宿牛圈湖,这里有小旅馆,是石油工人聚集的小村庄。食宿条件比较简单。
D3 牛圈湖—淖毛湖—伊吾县城—托木尔提
牛圈湖至淖毛湖段仍为沙土路面,需通过性能较好的越野车。此段戈壁滩上可找见荒漠植物大芸,路边可见烽火台。
三塘湖至淖毛湖路段基本是在中蒙边境的戈壁滩上行驶,沿途没有加油站,需在三塘湖之前的路段加满油。
午餐可在淖毛湖县城解决。
经过伊吾县城,从国道上走土路,傍晚在托木尔提牧场边的牧民家投宿。
D4 托木尔提—伊吾县城
徒步托木尔提山区,穿越一个较宽的河谷,山腰上有小径可徒步,河谷底是沼泽,积水较多,徒步五小时,可见托木尔提峰。原路返回停车地点。
下山返回伊吾县城住宿。
D5 伊吾县城—白石头—哈密
D6 哈密—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