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聊斋俚曲,通过独具特色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内容,在民间广为流传。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俗”,但是在“俗气”的外表之下,却暗含着独特的美感,尤其是他的智慧之美和喜剧之美。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俚曲;美学;教育
中国5000年悠悠历史中,形成了三层文化:第一层是上层文化,是文人之文化;第二层是中层文化,是市民之文化;第三层是下层文化,是农民之文化。我国的文学创作也受其影响,出现了“雅文学”和“俗文学”。过去的大众文学不能摆在桌面上。但有许多文学家却将目光转向了俗文学创作,诚然里面有些作品让俗文学变得更加“俗不可耐”,但也有作品无形中增加了通俗文学的艺术品质。
清代蒲松龄就是一位为通俗文学创作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提到蒲松龄,就不得不说他采用淄川方言并融合当时流行的时尚小调创作而成的《聊斋俚曲》,充满了强烈的地方风味,甚至可以说和“雅”毫无关联,但它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至俗至美,美而不同。
一、 人生智慧之美
蒲松龄是清代的小说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人。蒲松龄中年应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离乡南游,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腐败、人民痛苦,让他深有体会。此外,他从小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收集鬼怪狐媚的奇闻异事,融会贯通,最终创作而出《聊斋志异》。他借花妖鬼狐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个人理想。作为一介书生,他通过自己的文笔,使得聊斋俚曲中充满了教化民众的人生智慧。
《墙头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故事讲述了张大怪和张二怪因为不孝被打,回到家后张大怪让儿子帮他擦血,可儿子却嫌弃脏而不帮他,还以父亲不孝为由顶撞他。他创作目的是为了惊醒世人要孝顺。创作此作品时蒲翁已是七十二岁的高龄,因此对于赡养老人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大量的渗透到其作品之中。蒲翁通过日常生活故事来宣传传统美德,用故事告诉我们明天的孩子就是今天的我们。在聊斋俚曲中传统美德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上层信仰,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行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教化民众。
由于大部分聊斋俚曲是在蒲翁老年时期创作而成的,所以内容上充满了人情冷暖。他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道德修养。在当时农村之中可以有这样的远见,足见蒲翁作为一名私塾先生的深谋远虑,同时这些观点放在当今社会之中也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二、 生命智慧之美
蒲老一生信奉佛教,是个坚定地佛教徒。佛教认为通过现实受苦可以求得来世的快乐和幸福。就人性而言,我们会追求及时的幸福和快乐。但现世中充满了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所以我们开始追求那永恒存在的虚无缥缈的来世。我们终其一生,都被困在入世与出世的悲剧之中。蒲老也有这种悲剧意识,但在来世与现世中,他选择了留恋现世,珍惜现在的每段时光。
在聊斋俚曲中有一群性格活跃、永不放弃的人物。如《蓬莱宴》中的文箫与彩鸾,身为仙女的彩鸾对凡间书生文箫一见钟情,为此放弃了仙人身份。与文箫结为夫妻后说:“早知人间这样欢,要做神仙真是错”。虽然婚后两人生活很辛苦,但彩鸾宁愿抄书养家,也不愿回天上。蒲老认为金榜有名、夫妻团圆、平安长寿本身就是神仙生活。
蒲翁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大众那里学到了乐观地展望未来,像大多数人一样,他对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蒲松龄的个人生活辐射出了一种普遍、永久、向上的力量。这种积极地入世精神,正是他对待生命的智慧所在。
三、 喜剧之美
与《聊斋志异》相比,俚曲中的女性更有烟火味儿,由妖狐鬼怪变成了普通农妇,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没有姣好的面容和斐然的文采,但却更加真实。正因为她们没有高贵的身份,蒲老才可以深入挖掘其喜剧潜力。
在俚曲中,有一群“悍妇”,她们以丑为美、颠倒黑白、心胸狭隘。蒲松龄抓住这些人物的品质与性格弱点,通过情境集中表现出来,制造喜剧效果。如《姑妇曲》中的于氏,对贤惠孝顺的大儿媳珊瑚百般刁难,并强迫愚孝的大儿子休妻,其“恶婆婆”的权威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体现。但自从大儿媳走后,“平日自在惯了”的于氏只得“清晨就去上锅台”,弄得自己“绝顶的婆婆不待做,只得去做老蠢材”。后来,二儿媳臧姑比她更加蛮横无理,这使得于氏满身的“恶婆婆”威风没了气焰,“全然不敢把气抽”,“以此得了病”才思念起珊瑚的好来。蒲松龄将“悍妇们”可悲的心理、丑恶的姿态,用讽刺的手法揭露出来,并为她们安排了自食恶果的结局,让人们用笑声鞭挞她们,并期望有同样恶行的人可以认识到错误,改过自新。
同样是泼辣的农村妇女,在蒲翁笔下的另一些女主人公,她们正义、情操高尚、品德善良、聪明快乐。如《翻魇殃》中的仇大姐,在家中遭逢巨变之后,无私的帮助同父异母的兄弟们重振家业。她状告引诱仇福赌博的泼皮无赖,却又收下那群无赖的贿赂,并以此作为状告他们的盘缠,是一位集泼辣、诙谐与智慧于一身的农村妇女。她们或以弱胜强,或以智取胜,在嬉笑怒骂之中道出真知灼見,巧妙地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充分体现出勤劳善良、诙谐幽默、机智灵活的喜剧性格。
蒲老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人生百态图,使民众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教化,达到启蒙人心,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他这种将最平淡无奇与最重要的东西集于一身,所独创的至俗之美正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崔路.论《聊斋俚曲集》中的世俗女性形象[J].安康学院学报,2008(05):59-61.
[2]车振华.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徐剑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俚曲;美学;教育
中国5000年悠悠历史中,形成了三层文化:第一层是上层文化,是文人之文化;第二层是中层文化,是市民之文化;第三层是下层文化,是农民之文化。我国的文学创作也受其影响,出现了“雅文学”和“俗文学”。过去的大众文学不能摆在桌面上。但有许多文学家却将目光转向了俗文学创作,诚然里面有些作品让俗文学变得更加“俗不可耐”,但也有作品无形中增加了通俗文学的艺术品质。
清代蒲松龄就是一位为通俗文学创作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提到蒲松龄,就不得不说他采用淄川方言并融合当时流行的时尚小调创作而成的《聊斋俚曲》,充满了强烈的地方风味,甚至可以说和“雅”毫无关联,但它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至俗至美,美而不同。
一、 人生智慧之美
蒲松龄是清代的小说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淄川人。蒲松龄中年应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离乡南游,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腐败、人民痛苦,让他深有体会。此外,他从小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收集鬼怪狐媚的奇闻异事,融会贯通,最终创作而出《聊斋志异》。他借花妖鬼狐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个人理想。作为一介书生,他通过自己的文笔,使得聊斋俚曲中充满了教化民众的人生智慧。
《墙头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故事讲述了张大怪和张二怪因为不孝被打,回到家后张大怪让儿子帮他擦血,可儿子却嫌弃脏而不帮他,还以父亲不孝为由顶撞他。他创作目的是为了惊醒世人要孝顺。创作此作品时蒲翁已是七十二岁的高龄,因此对于赡养老人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大量的渗透到其作品之中。蒲翁通过日常生活故事来宣传传统美德,用故事告诉我们明天的孩子就是今天的我们。在聊斋俚曲中传统美德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上层信仰,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行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教化民众。
由于大部分聊斋俚曲是在蒲翁老年时期创作而成的,所以内容上充满了人情冷暖。他认为,后天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道德修养。在当时农村之中可以有这样的远见,足见蒲翁作为一名私塾先生的深谋远虑,同时这些观点放在当今社会之中也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二、 生命智慧之美
蒲老一生信奉佛教,是个坚定地佛教徒。佛教认为通过现实受苦可以求得来世的快乐和幸福。就人性而言,我们会追求及时的幸福和快乐。但现世中充满了生老病死,天灾人祸,所以我们开始追求那永恒存在的虚无缥缈的来世。我们终其一生,都被困在入世与出世的悲剧之中。蒲老也有这种悲剧意识,但在来世与现世中,他选择了留恋现世,珍惜现在的每段时光。
在聊斋俚曲中有一群性格活跃、永不放弃的人物。如《蓬莱宴》中的文箫与彩鸾,身为仙女的彩鸾对凡间书生文箫一见钟情,为此放弃了仙人身份。与文箫结为夫妻后说:“早知人间这样欢,要做神仙真是错”。虽然婚后两人生活很辛苦,但彩鸾宁愿抄书养家,也不愿回天上。蒲老认为金榜有名、夫妻团圆、平安长寿本身就是神仙生活。
蒲翁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大众那里学到了乐观地展望未来,像大多数人一样,他对现实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蒲松龄的个人生活辐射出了一种普遍、永久、向上的力量。这种积极地入世精神,正是他对待生命的智慧所在。
三、 喜剧之美
与《聊斋志异》相比,俚曲中的女性更有烟火味儿,由妖狐鬼怪变成了普通农妇,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没有姣好的面容和斐然的文采,但却更加真实。正因为她们没有高贵的身份,蒲老才可以深入挖掘其喜剧潜力。
在俚曲中,有一群“悍妇”,她们以丑为美、颠倒黑白、心胸狭隘。蒲松龄抓住这些人物的品质与性格弱点,通过情境集中表现出来,制造喜剧效果。如《姑妇曲》中的于氏,对贤惠孝顺的大儿媳珊瑚百般刁难,并强迫愚孝的大儿子休妻,其“恶婆婆”的权威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体现。但自从大儿媳走后,“平日自在惯了”的于氏只得“清晨就去上锅台”,弄得自己“绝顶的婆婆不待做,只得去做老蠢材”。后来,二儿媳臧姑比她更加蛮横无理,这使得于氏满身的“恶婆婆”威风没了气焰,“全然不敢把气抽”,“以此得了病”才思念起珊瑚的好来。蒲松龄将“悍妇们”可悲的心理、丑恶的姿态,用讽刺的手法揭露出来,并为她们安排了自食恶果的结局,让人们用笑声鞭挞她们,并期望有同样恶行的人可以认识到错误,改过自新。
同样是泼辣的农村妇女,在蒲翁笔下的另一些女主人公,她们正义、情操高尚、品德善良、聪明快乐。如《翻魇殃》中的仇大姐,在家中遭逢巨变之后,无私的帮助同父异母的兄弟们重振家业。她状告引诱仇福赌博的泼皮无赖,却又收下那群无赖的贿赂,并以此作为状告他们的盘缠,是一位集泼辣、诙谐与智慧于一身的农村妇女。她们或以弱胜强,或以智取胜,在嬉笑怒骂之中道出真知灼見,巧妙地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充分体现出勤劳善良、诙谐幽默、机智灵活的喜剧性格。
蒲老通过一个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向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幅人生百态图,使民众在娱乐的同时受到教化,达到启蒙人心,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他这种将最平淡无奇与最重要的东西集于一身,所独创的至俗之美正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崔路.论《聊斋俚曲集》中的世俗女性形象[J].安康学院学报,2008(05):59-61.
[2]车振华.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7.
[3]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
徐剑飞,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