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
【机 构】
:
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沈阳 110016解放军北部战区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P
其他文献
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是由各种病因所致、无特异性临床表现、磁共振成像以胼胝体压部可逆性病变为特点的一种少见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其病因复杂,以感染多见,因甲状腺疾病引起罕见。现报道1例伴抗甲状腺抗体显著增高的RESLES患者临床资料,以丰富该疾病病因,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总结1例6q25.3缺失致Coffin-Siris综合征1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特点。患儿为7岁6个月女童,有喂养困难、反复感染、语言及运动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喉软骨发育不良等表现,浓眉、牙齿稀疏、背部多毛,伴多动及攻击性行为、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先证者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示染色体6q25.3区域存在约4.27Mb杂合缺失,包含ARID1B基因在内的17个基因,其父母CNV-seq无异常。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示先证者ARID1B基因第1~20外显子全部缺失,父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是一种高度遗传异质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包括多种亚型,SCA11型是其罕见亚型,致病基因为TTBK2基因。现报道1例SCA11型患者,经基因检测发现患者TTBK2基因存在c.1284dupA移码突变。复习文献发现,SCA11目前只有6个家系病例报道,本例患者的变异位点在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未有报道,为罕见变异。
1995年Moody等在人脑病理研究中发现侧脑室旁存在静脉胶原病(VC),它被描述为一种静脉壁非炎性胶原增厚样病理改变。由于缺乏特异性标志物及染色方法,关于VC的相关研究较少,病理改变特征和发生机制还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VC与脑小血管病(CSVD)、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提示VC可能对探讨和阐明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旨在对已发表的VC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并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与CSVD、AD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步态是人类步行的行为特征。步态形成的机制复杂,涉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故受影响因素也较多。遗传、疾病、意外伤害等诸多因素都可使步行周期中某一环节发生改变,导致步态改变,出现异常步态。对异常步态的准确评估有助于诊断疾病,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评估症状的改善程度,预测未来的功能状况,规划适当的治疗目标,以及监测干预措施的效果。文中就目前神经科疾病常用的步态评估方法做一综述,主要包括定性步态评估、量表评估和仪器化步态评估,旨在提高医务人员对常用步态评估方法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近年来,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发展迅猛,各瓣膜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步积累、器械研发不断推陈出新。我国瓣膜病介入治疗开展相对较晚,但现开展瓣膜病介入治疗的中心和团队快速增多,对各瓣膜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应用与将要面临的困难及挑战应有足够的认识。该文主要总结了2021年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4个领域国外发展的新形势及我国的应用现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40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历经了单纯球囊扩张术、金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涂层球囊和生物可降解支架等重要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创新和进步均与医疗技术提高和器械研发密切相关,尤其在攻克慢性闭塞病变、复杂病变和危重患者治疗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该文将对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器械进展进行归纳阐述。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瓣叶
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运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后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院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TAVI治疗、术后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35例。根据心室电极放置位置,分为LBBP组(1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23例)。计算LBBP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观察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第3天及1、3、6个月测量起搏器程控参数。比较两组患者TAVI术后1、3、6个月时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