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特殊教育学校利用网络知识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开展传统美德和习俗教育,拓展传统节日内涵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残疾学生对节日的了解。
【关键词】 特教学校 传统节日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改革的最终教育目标将难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极管理。”相应地,地方和学校被赋予了一定的权责,规划、开发并组织实施地方课程。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也分别提出:“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根据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改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功能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
从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充分吸收和借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成果,适应残疾学生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资源,将有力地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使其具有地区特点,并可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内容和要求,使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及其重要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明确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主要包含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特殊教育学校的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的认识只限于浅显的表面,为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让残疾孩子真正了解、体验、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意义,激发其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我们充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课程教育。
一、利用网络知识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
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具有悠远的历史,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习俗以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来的诗词,都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去探求。经过了解,残疾学生的节日知识来源仅限于自己用眼观察到的表面,而对于节日所蕴含的知识缺乏全面、系统、深刻的了解,而网络的普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残疾学生提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在每一个节日主题活动开展之初,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上网搜索节日的简介、节日的由来和传说、节日的习俗以及选择部分描写节日的诗词,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对节日产生一个初步认识,然后通过系统讲解和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节日。
二、利用家庭资源,开展传统美德和习俗教育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例如:春节为家人拜年、发红包,尊老爱幼;清明节祭祀,追忆亲人;中秋节家家团圆,共同赏月;重阳节尊老敬老。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这些内容,残疾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所以我们以《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学生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安排孩子春节拜年、清明扫墓、中秋送贺卡送祝福、重阳感恩父母活动,而加深了学生对节日的了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传承已久:贴春联、剪窗花,挂艾草、做香囊……等加深了节日的浓郁气氛,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更加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家庭成员中的能工巧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安排学生学习贴春联、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做元宵,包粽子和做月饼,也是进行节日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内容。
三、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学生传统节日内涵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家庭,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从而社区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人们参与。我们教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深入开展节日传统教育。春节:引导学生观察放鞭炮、包饺子,团拜等活动,了解人们的生活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元宵节:各地举办花样繁多的花灯会,人们会走上街头扭秧歌、划旱船,赏花灯,猜灯谜,浓浓的节日气氛会影响每个人;清明节:各单位会组织悼念活动,缅怀先烈;端午节的龙舟赛不禁使人想起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从人们奋勇争先的身影中看到了中华巨龙腾飞的踪迹;重阳节带领孩子们来到敬老院,为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打扫卫生、送上精美的礼物,演出精彩的节目,这都是对中华节日内涵传承。残疾学生也会通过参与、通过观察、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节日的了解。
四、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对节日的了解
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丰富,结合残疾学生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和筛选,对残疾学生进行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则是教师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思考的问题。在每一个主题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制作课件,召开主题班会,系统讲解节日知识;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文化营造节日气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组织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和摄影比赛等,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深入了解;我们还利用各种节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春节利用网络上组织的“为祖国母亲拜年”活动,引导学生为祖国献上深深的祝福;清明节学校组织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到革命纪念馆去了解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奉献,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端午节我们买来材料,师生共同包粽子,浓浓的情意蕴涵其中;中秋节带领学生走进超市,参加超市组织的中秋送祝福活动,为自己的亲人送上深深的祝福;认识各种各样的月饼,品尝其中的滋味,加深对中国传统食品的了解;重阳节,带领学生登高、赏菊、写生,欣赏美丽的秋景,体会家乡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残疾学生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节日主题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了民族精神,弘扬了民族美德。
[1] 陈金和. 挖掘节日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Z] .
[2] 侯文广. 与时俱进:论中国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开掘和利用[J] .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
[3] 教育部.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M]. 2007.2.
【关键词】 特教学校 传统节日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改革的最终教育目标将难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极管理。”相应地,地方和学校被赋予了一定的权责,规划、开发并组织实施地方课程。在《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和《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也分别提出:“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在《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根据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积极改革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整课程结构,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功能性、实践性等特点。要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类别、不同程度的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
从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充分吸收和借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成果,适应残疾学生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资源,将有力地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使其具有地区特点,并可根据学生差异提出不同内容和要求,使残疾学生都能够通过教育得到发展,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及其重要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明确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主要包含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特殊教育学校的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的认识只限于浅显的表面,为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让残疾孩子真正了解、体验、感悟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意义,激发其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我们充分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课程教育。
一、利用网络知识资源,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
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具有悠远的历史,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习俗以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来的诗词,都深深吸引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去探求。经过了解,残疾学生的节日知识来源仅限于自己用眼观察到的表面,而对于节日所蕴含的知识缺乏全面、系统、深刻的了解,而网络的普及,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残疾学生提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在每一个节日主题活动开展之初,我们首先要求学生上网搜索节日的简介、节日的由来和传说、节日的习俗以及选择部分描写节日的诗词,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对节日产生一个初步认识,然后通过系统讲解和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解节日。
二、利用家庭资源,开展传统美德和习俗教育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例如:春节为家人拜年、发红包,尊老爱幼;清明节祭祀,追忆亲人;中秋节家家团圆,共同赏月;重阳节尊老敬老。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这些内容,残疾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所以我们以《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提出活动要求,分别给学生和家长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安排孩子春节拜年、清明扫墓、中秋送贺卡送祝福、重阳感恩父母活动,而加深了学生对节日的了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传承已久:贴春联、剪窗花,挂艾草、做香囊……等加深了节日的浓郁气氛,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更加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家庭成员中的能工巧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安排学生学习贴春联、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做元宵,包粽子和做月饼,也是进行节日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内容。
三、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学生传统节日内涵教育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家庭,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从而社区会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人们参与。我们教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深入开展节日传统教育。春节:引导学生观察放鞭炮、包饺子,团拜等活动,了解人们的生活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元宵节:各地举办花样繁多的花灯会,人们会走上街头扭秧歌、划旱船,赏花灯,猜灯谜,浓浓的节日气氛会影响每个人;清明节:各单位会组织悼念活动,缅怀先烈;端午节的龙舟赛不禁使人想起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从人们奋勇争先的身影中看到了中华巨龙腾飞的踪迹;重阳节带领孩子们来到敬老院,为老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打扫卫生、送上精美的礼物,演出精彩的节目,这都是对中华节日内涵传承。残疾学生也会通过参与、通过观察、了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节日的了解。
四、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对节日的了解
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丰富,结合残疾学生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和筛选,对残疾学生进行切合身心发展的教育,则是教师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思考的问题。在每一个主题活动中,我们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制作课件,召开主题班会,系统讲解节日知识;充分利用宣传栏、板报、校园文化营造节日气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别组织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和摄影比赛等,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深入了解;我们还利用各种节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春节利用网络上组织的“为祖国母亲拜年”活动,引导学生为祖国献上深深的祝福;清明节学校组织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到革命纪念馆去了解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奉献,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端午节我们买来材料,师生共同包粽子,浓浓的情意蕴涵其中;中秋节带领学生走进超市,参加超市组织的中秋送祝福活动,为自己的亲人送上深深的祝福;认识各种各样的月饼,品尝其中的滋味,加深对中国传统食品的了解;重阳节,带领学生登高、赏菊、写生,欣赏美丽的秋景,体会家乡的美好景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残疾学生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利用特定的传统节日,积极开发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让学生在节日主题活动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情感得到净化与升华,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传承了民族精神,弘扬了民族美德。
[1] 陈金和. 挖掘节日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Z] .
[2] 侯文广. 与时俱进:论中国传统节日德育资源的开掘和利用[J] .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
[3] 教育部. 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M].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