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环境学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与实践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f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環境问题日益严峻和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食品环境学已成为食品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本科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食品环境学课程为例,通过知识点梳理、案例融合、翻转课堂、第二课堂交流等方式,将专业课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本科生的专业教学中,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及讨论,为自然学科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食品环境学;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165-04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nvironmental and food safety issues, the course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food science and forms a crucial part of the curriculum. Taking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bined the contents of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optimizing the knowledge points, integrating the cases, and flipping the classroo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second classroom, allow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be natur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of the undergraduates. A preliminar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s in practice were discussed. The study results will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and help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teaching reform; course design
  一、食品环境学课程概况
  食品环境学是随着食品行业发展而出现的一门
  新学科,是食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食品安全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揭示食品安全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的关系,食品工业对环境的污染、防治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措施,食品加工过程中典型污染物的控制措施以及其迁移、转化规律,不同类别食品工业中典型的清洁生产方式等。在本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将结合食品工业生产实际,帮助学生提高工程能力、开拓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具备食品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责任及理念[1]。
  二、食品环境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思政教育是当代高校德育培养必不可缺的一环,以大面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教育形式。这种方式虽然强化了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但“集体灌输”的形式不利于学生形成自我认知。并且,宏观的思政理论与专业联系并不密切,无法让学生形成有效关联,不利于指导实际专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专业课中融入课程思政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提高。此举旨在打破大面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枯燥”“远离实际”“孤岛化”的窘境,弥补传统思政教育的不足,填补专业教学中指导思想的空白,并契合当代学生的心理诉求[2]。
  在当今环境问题凸显、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的大背景下,食品类专业本科生教育应当强调行业从业者的自律性和道德使命感,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境资源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因此,食品环境学课程是衔接专业课学习和课程思政教育的一个良好纽带。食品环境学课程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引导学生对环境与食品安全关系的思考,对比我国发展现状与其他发达、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情况,对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发展方向有更客观、更全面的审视。将思政教育融入在本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客观评价体系、锻炼其逻辑思辨能力,进一步强化其道德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三、课程思政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落实立德树人,寻找思政理念的融入点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中心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3]。基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师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也要强调主流价值观的引领[4]。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程中原有的知识点,做好设计和规划,巧妙融入思政理念。例如,在环境学基础部分,通过分析传统发展模式对环境各个要素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内涵。课程思政在食品环境学课程中的融入,能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效推动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   课程思政融入的实施对专业课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提高思政意识和德育能力[5]。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对课程大纲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找出可融合的关键知识点;再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的完善,有效传递思政核心价值观;其次,不断优化、总结教学方法,巧妙地将思政之“盐”溶于专业课之“汤”,避免生硬突兀,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同时,专业任课教师也需要主动提升自身的思政理念和德育水平,在融合过程中发挥主动性,通过言传身教改变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德”的现象。
  (二)注重课程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
  食品环境学课程涉及到资源、环境、食品产业链、食品安全等方方面面,社会关注度高、热点问题多。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使课堂的理论讲授更加丰满,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画面”。与此同时,课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法律意识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和道德认同[6]。
  通过梳理食品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社会热点,本课程选择了以下切入点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入,例如,在“环境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专题中,引入上海市垃圾分类制订与实施的案例。分析实行垃圾分类的根本原因,对比上海与国外垃圾分类政策的差异,理顺背后异同的核心逻辑。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先进性,坚持以中国特色为核心理念,全方位考虑当地实际情况,杜绝照搬照抄,激发学生的认同心理,树立民族自信。在“水污染与处理”专题介绍了海洋新型污染物“微塑料”和有机持续污染物的危害,分别引出了两个食品学科的热门方向——食品包装可降解材料和食品安全中痕量有机持续污染物的检测与控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用专业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安全农产品环境标准专题中对比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产地环境标准,分析了这些产地标准与普通食品产地标准的区别。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环境分级农产品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专业态度,提高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课程中其他部分知识点与课程思政融入范例如表1所示。
  (三)注重翻转课堂,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对消息、知识的获取手段更加多元化,在教学中应当主动利用这一优势,充分发挥线上慕课、线上视频、各类文献数据库等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7]。
  在食品环境学课程教学大纲中,“转基因食品安全及其对环境影响”专题比较适合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呈现。任课教师提前两周提出本章的教学方案,要求学生根据对转基因食品现有的了解和自身的主观意愿进行组队,队伍观点分为“挺转”“中立”和“反转”派。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全程自行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课堂上听取各方同学意见,按课前准备情况、知识点准确性、观点技巧、团队协作等方面对同学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打分。最后,教师就同学提出的各个观点做评述,确保客观逻辑与相关知识的正确性。此举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并利用“读书-思考-理解-形成自身观点”完成价值观引导。
  另外,课程思政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思政,也应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例如,应在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重视第二课堂的融入,充分利用企业专家和校友资源,开设专业讲座进行学生互动,利用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亲身经历、励志故事等将德育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校企联合竞赛等创新活动,激发同学专业探索的热情,并在实践工程中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效果
  (一)德育与专业全方位提升,符合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
  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注重实习实践,将专业知识与德育融合,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将课程思政融入后,食品环境学课程一学期的运行效果良好,大部分同学反映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因子防控案例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法治意识,对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同学指出,通过国内外关于环境政策、经济发展的趋势对比,让他们更加明白了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食品工业技术革新的相关课程案例传递的正能量也激励了学生深刻理解“传承、改革、创新”的重要性,明白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愿为实现中国梦而付出努力。
  (二)基于“三全育人”,提高了任课教师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也有助于教师自身德育品质的提高。首先,基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用言行引导学生,用爱、诚信和责任感染学生,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提升了专业课责任教师的内在德育观念。其次,在课程重点梳理和案例分析中,教师言传身教,用精神力量感染学生[8]。另外,为认真坚守课程育人目标,落实课程育人环节,学校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教育,如骨干教师培训、专业与思政融合公开课等,让教师的自身思政水平得到不断完善与提高。
  五、结束语
  食品环境学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本文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依托该课程的重要价值地位,认真梳理课程大纲,找出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结合点,将思政目标有机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此举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责任与法律意识,促进了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职业道德的形成;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强化了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核心价值观。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有助于实现专业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衔接,有助于培养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陈琳,张建新.“食品环境学”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的教学探索[J].科教导刊,2015(11):114-115.
  [2]桂玉.“课程思政”路径下高校教育教学和教师价值回归探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92-96.
  [3]习近平.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EB/OL].(2016-12-9)[2020-6-29].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6-12/09/c_135892530.htm.
  [4]劉承功.高校“三全育人”的核心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92-95.
  [5]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2021,187:52-57.
  [6]黄慧福,余丽梅.《食品安全学》课程思政的探讨与实践[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0(1):125-128.
  [7]李欣蔚,迟原龙.课程思政视角下研究生专业课《食品资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20(10):182-183.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Z].2018.
  基金项目:华东理工大学教改项目“基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重构”(教务【2020】2号-105)
  作者简介:赵梦瑶(198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食品营养学;
  周英(1979-),女,汉族,新疆昌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品微生物。
其他文献
摘 要:旅行社业务与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文章在分析了课程性质、设计思路和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实施基础上,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改革依据,明确了课程思政目标;梳理了课程内容,挖掘出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契合点实现有机融入;结合专业特色和思政教育元素的呈现方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最大化地发挥思政元素育人功效的教学实践探索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实验室推进开放共享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从高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实验室管理者角度出发,在安全管理体制机制设计、管控措施制订等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策略和措施,为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有序运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
摘 要: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北京邮电大学高新课建设为背景,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提出我校现代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与措施,旨在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工程教育;思政教育;高新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128-04  Abst
摘 要:显微镜实验室互动与开放一直是相关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的重点。针对显微镜实验室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及实验室开放困难的难题,我校建设了无障碍互动显微镜实验室,并开发了全天候预约开放与视频监督管理系统。投影屏幕、教师显微镜-IPAD与学生显微镜-IPAD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每个IPAD都可以访问其他IPAD并将现象投影至大屏幕,实现教师与学生无障碍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室正常课程安排和自己的时间,
摘 要:目的:调查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满意度,探究影响因素并为优化导师指导提供借鉴。方法:对在读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对导师科研和临床实践指导满意度评价总分分别为(4.47±0.50)分和(4.76±0.47)分,导师的学术和道德修养、科研指导频度、提供课题参与度和学术交流是科研指导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中国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实现这一目标,要着重做好学校顶层设计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国优秀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5-0177-04  Abstract: C
摘 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领域,学界围绕“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的价值意蕴、评价体系构建、不同研究视角的探讨、特定专业课程的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通过梳理与回顾,该领域后续研究应注重加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的学理支撑研究,找准制约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的关键问题,转变高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