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美社会公认拥有“口才、金钱、电脑”是21世纪一个成功人士的象征和一个人成功的三大法宝。而口才独冠三大法宝之首,可见他们对口才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口才的重要性也逐渐为我国民众所认同。为了顺应时势之所需,许多职业院校便相继开设了《口才与演讲》课程。开课的效果如何呢?笔者的看法是还不够理想。
其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多数院校将其设为“选修课”,且开课面狭窄。
其二,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作为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课程,还没有真正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文化教育的体系中。
其三,缺少必需的教研支撑,教学观念、方法陈旧,教学多半还流于形式。《口才与演讲》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和方法偏少,还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怎样才能提高《口才与演讲》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口才与演讲》教学应突出“三个结合”。
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并且对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综合素质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其核心是表达沟通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说,表达沟通能力既是一种智力、一种交际能力、一种竞争力,又是一种工作能力。很多高职毕业生在面试的第一关就被淘汰出局,其中口才不尽人意便是出局的主要原因。如今高职学生在公共场合不善说话、不敢说话、不愿说话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普遍地、较大幅度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成了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多数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口才的重要性,也开设了《口才与演讲》课程,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
1.开课的面太狭窄,主要限于人文艺术专业、服务性专业等。难道理工科专业学生就没有必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吗?非也。因此完全有必要将此课程定为职业公共课或职业基础课。
2.教学流于形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高职生文化基础较普通高校学生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较低。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基础口才训练。开导他们重视口才训练,引导他们克服畏惧心理,诱导他们利用各种说话的机会提高自己,教给他们各种说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逐渐提高说的能力,最终达到“会说”之目标。对多数高职生来说,通用口才的学习,尤其是一般交际口才的训练应是重中之重,演讲口才应放在次要位置。而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多数院校将目标定位于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上,这不是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吗?如此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课程敬而远之,口才的培养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与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某一层次的学生进入劳务市场时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培养。因此,《口才与演讲》的教学应紧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来进行。不同的专业还应在通用口才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口才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而不应该是千篇一律。比如,法律专业应开设司法口才学,社会管理专业应开设管理口才学,经贸专业应开设商务口才学、营销口才学,旅游专业应开设导游口才学,医学专业应开设医护口才学等等。而目前高职院校《口才与演讲》开课的情况是千篇一律的,并无专业之分,毫无特色可言,这样怎能适应市场之需呢?也难怪用人单位慨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太差,缺乏作为职业人员的起码的表达沟通能力!
因此,要尽可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力度研究、开发、设置与各专业相适应的口才与演讲课程。
与开设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口才,还必须把口才与演讲课程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整体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大环境中,尤其是要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只有在整体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优质土壤里,才能盛开瑰丽的专业口才教育之花;离开了专业课程教学,职业口才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都应同时担负起培养学生职业口才的责任。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口才课教师绝大多数出身于大学中文系等文科专业,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各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口才要求,不可能完全胜任学生职业口才训练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口才也只有在职业技能实践当中,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培养。当然,职业口才训练的方法可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比如,职业情景模拟训练。设置与职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假定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基础口才知识和技巧,进行模拟应聘、商务谈判、商品推销、事物讲解、人际关系协调等训练。再比如,现场实践锻炼法。将表达沟通训练穿插在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当中进行。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口才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口才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
当然,除了课堂教学这条渠道之外,我们还应通过诸如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大学生社团等多条途径,来共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口才与演讲》教学只有突出“三个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顺应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综合素质的人才。
其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多数院校将其设为“选修课”,且开课面狭窄。
其二,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作为训练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课程,还没有真正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文化教育的体系中。
其三,缺少必需的教研支撑,教学观念、方法陈旧,教学多半还流于形式。《口才与演讲》的教学仍然以理论为主,实践内容和方法偏少,还缺乏科学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怎样才能提高《口才与演讲》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口才与演讲》教学应突出“三个结合”。
与高职院校的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企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并且对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综合素质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其核心是表达沟通能力。对高职学生来说,表达沟通能力既是一种智力、一种交际能力、一种竞争力,又是一种工作能力。很多高职毕业生在面试的第一关就被淘汰出局,其中口才不尽人意便是出局的主要原因。如今高职学生在公共场合不善说话、不敢说话、不愿说话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此普遍地、较大幅度地提高高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成了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多数职业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口才的重要性,也开设了《口才与演讲》课程,但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
1.开课的面太狭窄,主要限于人文艺术专业、服务性专业等。难道理工科专业学生就没有必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吗?非也。因此完全有必要将此课程定为职业公共课或职业基础课。
2.教学流于形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高职生文化基础较普通高校学生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较低。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基础口才训练。开导他们重视口才训练,引导他们克服畏惧心理,诱导他们利用各种说话的机会提高自己,教给他们各种说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逐渐提高说的能力,最终达到“会说”之目标。对多数高职生来说,通用口才的学习,尤其是一般交际口才的训练应是重中之重,演讲口才应放在次要位置。而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多数院校将目标定位于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上,这不是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吗?如此做法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课程敬而远之,口才的培养流于形式,走了过场。
与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某一层次的学生进入劳务市场时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培养。因此,《口才与演讲》的教学应紧紧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来进行。不同的专业还应在通用口才训练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口才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而不应该是千篇一律。比如,法律专业应开设司法口才学,社会管理专业应开设管理口才学,经贸专业应开设商务口才学、营销口才学,旅游专业应开设导游口才学,医学专业应开设医护口才学等等。而目前高职院校《口才与演讲》开课的情况是千篇一律的,并无专业之分,毫无特色可言,这样怎能适应市场之需呢?也难怪用人单位慨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太差,缺乏作为职业人员的起码的表达沟通能力!
因此,要尽可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力度研究、开发、设置与各专业相适应的口才与演讲课程。
与开设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口才,还必须把口才与演讲课程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整体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大环境中,尤其是要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只有在整体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的优质土壤里,才能盛开瑰丽的专业口才教育之花;离开了专业课程教学,职业口才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每个专业课教师都应同时担负起培养学生职业口才的责任。因为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口才课教师绝大多数出身于大学中文系等文科专业,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各专业课程的内容、特点及口才要求,不可能完全胜任学生职业口才训练工作;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口才也只有在职业技能实践当中,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地培养。当然,职业口才训练的方法可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比如,职业情景模拟训练。设置与职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假定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基础口才知识和技巧,进行模拟应聘、商务谈判、商品推销、事物讲解、人际关系协调等训练。再比如,现场实践锻炼法。将表达沟通训练穿插在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当中进行。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口才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口才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
当然,除了课堂教学这条渠道之外,我们还应通过诸如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大学生社团等多条途径,来共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口才与演讲》教学只有突出“三个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顺应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较高职业综合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