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企业界提出了 “红海”“蓝海” 两个新名词。所谓“红海”,就是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也就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每个产业的界限和竞争规则都为人们所知,利润和增长的前途越来越黯淡。所谓“蓝海”,就是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它代表亟待开发的市场,代表着创造新需求和高利润增长的机会。当我第一次看到“红海”与“蓝海”的时候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学校建设”和“特色学校建设”。
一直以来,所有的学校都在软件、硬件、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做比拼,这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传统模式学校建设就好比滚滚“红海”,是教育界已经熟知的竞争空间。而目前重庆市大力倡导的特色学校建设,要求各个学校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扬长避短,优势发展,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在我看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重庆教育界实施的“蓝海”战略。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学校突破“红海”的传统竞争,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竞争上,而是放在自身创造价值的飞跃上,并由此跳出传统模式,打造崭新的特色学校模式,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从2008年9月至今,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以下简称为“本校”)在“特色学校建设”之路上走了两年,纵观两年来学校的发展变化,我们意识到:找准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为学校特色准确定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文化为根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确为把本校打造成为优质特色教育品牌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有诸多感触,其中有三点感受颇为深刻。
一、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是实力积蓄的渐变过程
从时间角度而言,一个优质教育品牌的产生,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从而使其品质和特征都具有一种稳定性。从空间角度而言,一个优质教育品牌,必须在一定区域中具有强势影响,表现出其示范性。因此,优质教育品牌,是一种“时空共构”的结果。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在打造教育界的品牌,就是通过梳理、发掘学校文化内涵,在彰显文化特质的同时,为学校贴上鲜明的个性标签。特色学校建设有利于一座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建设,通过打造学校特色,来增强文化“软实力”, 积蓄学校发展的内力,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未来学校的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在中心城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的大环境下,各个学校必须通过文化来寻求发展后劲,借助文化力量的积蓄实现再次腾飞。所以,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是实力积蓄的渐变过程;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永远只有起步,没有止步的工作。
二、人力资源是差异化竞争中的软实力
特色学校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取决于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人力资源(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特色学校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特色学校建设中的执行队伍、特色学校建设中的扶持力量)的优化程度。因此,我认为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是差异化竞争中的软实力。
就特色学校的创建而言,它不仅是校长一个人的事,也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事业,它同样也属于社会事业,理应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扶。要想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差异化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人力资源这个软实力上下工夫。
三、特色学校的打造是传承,更是超越
目前,一些学校对特色学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人认为有几个特色项目或有几个特长生,就是特色学校;也有人撇开学校多年办学中潜在的特色优势,独辟蹊径,打造一个新特色;还有人为了追求特色而制造特色,在短时间内不断更换特色项目……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对特色学校的定位认识不够准确造成的。我认为,特色学校的打造是传承,更是超越。学校特色的确立应该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学校办学现状的突破,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那么选择的特色项目就一定要符合校情。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一直是英国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是因为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把企业组织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学校组织的管理领域。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的战略就是企业组织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学校组织管理的最好例证。在“特色学校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必须寻求到属于自己学校的那片“蓝海”,才能决胜于滚滚“红海”中!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
一直以来,所有的学校都在软件、硬件、教学质量上下工夫、做比拼,这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传统模式学校建设就好比滚滚“红海”,是教育界已经熟知的竞争空间。而目前重庆市大力倡导的特色学校建设,要求各个学校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扬长避短,优势发展,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在我看来,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重庆教育界实施的“蓝海”战略。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学校突破“红海”的传统竞争,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竞争上,而是放在自身创造价值的飞跃上,并由此跳出传统模式,打造崭新的特色学校模式,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从2008年9月至今,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以下简称为“本校”)在“特色学校建设”之路上走了两年,纵观两年来学校的发展变化,我们意识到:找准特色学校建设的起点,为学校特色准确定位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文化为根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确为把本校打造成为优质特色教育品牌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有诸多感触,其中有三点感受颇为深刻。
一、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是实力积蓄的渐变过程
从时间角度而言,一个优质教育品牌的产生,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积淀,从而使其品质和特征都具有一种稳定性。从空间角度而言,一个优质教育品牌,必须在一定区域中具有强势影响,表现出其示范性。因此,优质教育品牌,是一种“时空共构”的结果。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在打造教育界的品牌,就是通过梳理、发掘学校文化内涵,在彰显文化特质的同时,为学校贴上鲜明的个性标签。特色学校建设有利于一座学校的文化传承和建设,通过打造学校特色,来增强文化“软实力”, 积蓄学校发展的内力,从而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未来学校的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在中心城区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战略的大环境下,各个学校必须通过文化来寻求发展后劲,借助文化力量的积蓄实现再次腾飞。所以,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是实力积蓄的渐变过程;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永远只有起步,没有止步的工作。
二、人力资源是差异化竞争中的软实力
特色学校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最终取决于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人力资源(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特色学校建设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特色学校建设中的执行队伍、特色学校建设中的扶持力量)的优化程度。因此,我认为特色学校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是差异化竞争中的软实力。
就特色学校的创建而言,它不仅是校长一个人的事,也是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事业,它同样也属于社会事业,理应得到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扶。要想在特色学校建设的差异化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人力资源这个软实力上下工夫。
三、特色学校的打造是传承,更是超越
目前,一些学校对特色学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人认为有几个特色项目或有几个特长生,就是特色学校;也有人撇开学校多年办学中潜在的特色优势,独辟蹊径,打造一个新特色;还有人为了追求特色而制造特色,在短时间内不断更换特色项目……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对特色学校的定位认识不够准确造成的。我认为,特色学校的打造是传承,更是超越。学校特色的确立应该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学校办学现状的突破,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引领,那么选择的特色项目就一定要符合校情。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一直是英国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是因为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把企业组织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学校组织的管理领域。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的战略就是企业组织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学校组织管理的最好例证。在“特色学校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必须寻求到属于自己学校的那片“蓝海”,才能决胜于滚滚“红海”中!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