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内容型激励原理、过程型激励原理和行为改造原理理论基础上,结合安全管理中具体实际,把X-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及强化理论等应用于电力企业班组的安全管理实践中,并提出针对于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方法以及激励机制的构想。
【关键词】电力班组;安全行为;激励方法;激励模式
0.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激励还可以挖掘人的潜力,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1]。
班组是电力企业的最小单元,企业安全工作的重点在班组。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预控,而预防预控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正确的决策和执行,只有通过正确安全行为激励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使员工能自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安全生产全过程中,将安全生产意识融化在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得到全面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安全发展。
1.激励理论类型
按研究的激励侧面的不同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把各种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行为改造型和过程性行为激励[2]。
1.1内容型行为激励
这是研究激励的基础理论,是说明激励人们行为的特殊因素以及它们如何激起或引发人的行为。它着重对激励原因及起激励作用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由于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所以,研究需要的内容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是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任务。其中,最有名的是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2过程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促使管理人员更好地认识激励员工行为的特殊因素。但是,这些理论不能使人理解人们为什么选择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去完成工作目标。这个选择问题,是由过程型激励理论来说明的。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探讨激励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指向和选择,说明行为怎样产生、怎样向一定方向发展,怎样保持下去以及如何解释的过程。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1.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都是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说明怎么样引导人们改正错误行为,强化正确行为。激励的目的正是为了改造和修正行为。这种理论主要有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激励理论在电力班组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2.1X-Y理论
X-Y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看法基础上,提出激励人行为的方法。
“X理论”对人的看法是:人天性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结合到生产生活中:企业员工天生缺乏责任心,违章操作,不遵守劳动纪律等。从“X理论”的方面认识人,对其行为的控制,就应该严厉、强制,包括强迫、惩罚或严密的监督。
“Y理论”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它认为:人天生可以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服从组织分配。反映到安全生产上:员工能够自觉地承担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等。从“Y理论”的方面认识人,其行为的控制方法则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采取参与制,鼓励自我评价。
以上两种极端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电力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综合两种理论特长,采取强硬与温和相结合;分权与调控相结合;自主与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2.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满意效果和积极态度,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3]。在安全生产中,激励因素可以调动领导和员工自觉的安全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保健因素是指那些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带有预防性的外在因素[3]。这些因素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体的作用,有预防作用却不会使人身体健康,如配备劳动安全用品、改善作业环境、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安全奖等[3];在班组安全生产中,要善于运用激励因素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忘保健因素来防止成员对工作产生不满意或不愉快。
2.3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矫正理论”,此理论强调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4]。强化理论在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安全奖励、事故罚款、安全否决单票、企业升级安全指标等。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对员工负荷安全生产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的出现,调动员工积极性。负强化就是对员工违背安全生产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并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研究表明:正强化能使企业的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并可长期保持,员工自觉消除不安全的操作环境,健康的安全价值变为员工的群体价值。这样,即使个体有不安全操作行为,也会在群体的压力下被迫纠正 。在班组安全生产中,我们要对班组成员正确的行为和观点进行正强化激励,使他们主动使用安全防护用品,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再有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发生,形成一个良性的安全生产PDCA循环。
3.安全行为激励的方法与模式
根据安全行为激励的原理,可把激励的方法分为“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两种[4]:
3.1外予的激励
所谓外予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力量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设安全奖、改善劳动卫生条件、提高待遇、职务晋升、奖金、表扬和记功,开展“安全竞赛”等手段和活动,都是通过外部作用激励人的安全行为。严格、科学的安全监察、监督、检查也是一种外予激励的手段。 3.2内滋的激励
内滋激励的方式很多,如更新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强化观念和情感、理想培养、建立安全远大目标等等。内部激励是通过增强安全意识、素质、能力、信心和抱负等来起作用。内滋激励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自觉性为目标的激励方式。
3.3安全行为激励的方法与模式
安全行为激励模式如下图所示,当员工的行为与设置的目标相符时,给予员工正向的激励,促使这种行为更多的出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已达到目标的实现。反之,一旦员工行为与目标发生了偏离,此时就应该给予反向激励,促使员工纠正偏离,达到与目标值相符。
图1. 安全行为激励模式图
而在电力企业班组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形成人的内滋激励的环境。这是由于外激励虽然可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但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建立在内心自愿基础上,一旦物质刺激取消后,又会回复到原来的安全行为水平上。而内滋激励发挥作用后,可使人的安全行为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能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控制行为[5]。在一定和特殊场合和特定的人员,也应有外予的鼓励和奖励。并结合上述的激励理论,在企业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并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体差异并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差别激励。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地调动每个领导和员工的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结束语
安全生产关乎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电力企业班组的安全管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随着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班组安全管理又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班组安全管理要有所创新,主要是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营造出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从而获取最大安全效益。而这些的达成离不开正确的安全行为激励。若班组管理人员能够在充分采用科学的安全技术前提下,对班组成员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成员自觉、自愿地维护保障安全,对于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良好安全氛围的建立、事故损失费用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乃至企业声誉的树立及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班组安全行为激励既要结合班组的实际情况,又要坚持电网公司系统共同认可的管理标准。坚持从班组安全管理实际情况出发,以人为本,走出独具特色的安全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莱曼W·波特、格雷戈里A·比格利、理查德M·斯蒂尔斯,《激励与工作行为》,陈学军、谢小云、顾志萍等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
[2]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3]薛春晖,安全文化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防尘 ,1999(5).
[4]闵向东,强化理论在安全管理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2,4(4):3-4.
[5]逸北,人员安全行为激励法[J],现代职业安全,2002(12).
【关键词】电力班组;安全行为;激励方法;激励模式
0.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激励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动力。激励还可以挖掘人的潜力,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1]。
班组是电力企业的最小单元,企业安全工作的重点在班组。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预防预控,而预防预控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正确的决策和执行,只有通过正确安全行为激励来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使员工能自觉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安全生产全过程中,将安全生产意识融化在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才能得到全面提升,企业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安全发展。
1.激励理论类型
按研究的激励侧面的不同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把各种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内容型、行为改造型和过程性行为激励[2]。
1.1内容型行为激励
这是研究激励的基础理论,是说明激励人们行为的特殊因素以及它们如何激起或引发人的行为。它着重对激励原因及起激励作用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由于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所以,研究需要的内容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是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任务。其中,最有名的是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2过程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促使管理人员更好地认识激励员工行为的特殊因素。但是,这些理论不能使人理解人们为什么选择这种特殊的行为方式去完成工作目标。这个选择问题,是由过程型激励理论来说明的。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探讨激励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指向和选择,说明行为怎样产生、怎样向一定方向发展,怎样保持下去以及如何解释的过程。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1.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都是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说明怎么样引导人们改正错误行为,强化正确行为。激励的目的正是为了改造和修正行为。这种理论主要有亚当斯的挫折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激励理论在电力班组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2.1X-Y理论
X-Y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基本看法基础上,提出激励人行为的方法。
“X理论”对人的看法是:人天性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需要漠不关心。结合到生产生活中:企业员工天生缺乏责任心,违章操作,不遵守劳动纪律等。从“X理论”的方面认识人,对其行为的控制,就应该严厉、强制,包括强迫、惩罚或严密的监督。
“Y理论”对人的看法正好相反,它认为:人天生可以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服从组织分配。反映到安全生产上:员工能够自觉地承担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各种规章制度等。从“Y理论”的方面认识人,其行为的控制方法则采取温和、诱导的方式,采取参与制,鼓励自我评价。
以上两种极端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在电力班组安全管理工作中,应该综合两种理论特长,采取强硬与温和相结合;分权与调控相结合;自主与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2.2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能够使人产生满意效果和积极态度,影响人们工作的内在因素[3]。在安全生产中,激励因素可以调动领导和员工自觉的安全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保健因素是指那些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带有预防性的外在因素[3]。这些因素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体的作用,有预防作用却不会使人身体健康,如配备劳动安全用品、改善作业环境、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安全监督检查、安全奖等[3];在班组安全生产中,要善于运用激励因素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忘保健因素来防止成员对工作产生不满意或不愉快。
2.3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又称“行为矫正理论”,此理论强调通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使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4]。强化理论在安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安全奖励、事故罚款、安全否决单票、企业升级安全指标等。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对员工负荷安全生产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的出现,调动员工积极性。负强化就是对员工违背安全生产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并使这些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研究表明:正强化能使企业的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并可长期保持,员工自觉消除不安全的操作环境,健康的安全价值变为员工的群体价值。这样,即使个体有不安全操作行为,也会在群体的压力下被迫纠正 。在班组安全生产中,我们要对班组成员正确的行为和观点进行正强化激励,使他们主动使用安全防护用品,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不再有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发生,形成一个良性的安全生产PDCA循环。
3.安全行为激励的方法与模式
根据安全行为激励的原理,可把激励的方法分为“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两种[4]:
3.1外予的激励
所谓外予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力量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设安全奖、改善劳动卫生条件、提高待遇、职务晋升、奖金、表扬和记功,开展“安全竞赛”等手段和活动,都是通过外部作用激励人的安全行为。严格、科学的安全监察、监督、检查也是一种外予激励的手段。 3.2内滋的激励
内滋激励的方式很多,如更新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强化观念和情感、理想培养、建立安全远大目标等等。内部激励是通过增强安全意识、素质、能力、信心和抱负等来起作用。内滋激励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自觉性为目标的激励方式。
3.3安全行为激励的方法与模式
安全行为激励模式如下图所示,当员工的行为与设置的目标相符时,给予员工正向的激励,促使这种行为更多的出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已达到目标的实现。反之,一旦员工行为与目标发生了偏离,此时就应该给予反向激励,促使员工纠正偏离,达到与目标值相符。
图1. 安全行为激励模式图
而在电力企业班组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形成人的内滋激励的环境。这是由于外激励虽然可以激发人的安全行为,但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建立在内心自愿基础上,一旦物质刺激取消后,又会回复到原来的安全行为水平上。而内滋激励发挥作用后,可使人的安全行为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能对自己的安全行为进行自我指导,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不控制行为[5]。在一定和特殊场合和特定的人员,也应有外予的鼓励和奖励。并结合上述的激励理论,在企业建立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并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体差异并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实现差别激励。实行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长效激励机制充分地调动每个领导和员工的安全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结束语
安全生产关乎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电力企业班组的安全管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随着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转变,班组安全管理又被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班组安全管理要有所创新,主要是提高班组成员的安全意识,营造出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从而获取最大安全效益。而这些的达成离不开正确的安全行为激励。若班组管理人员能够在充分采用科学的安全技术前提下,对班组成员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成员自觉、自愿地维护保障安全,对于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良好安全氛围的建立、事故损失费用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乃至企业声誉的树立及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班组安全行为激励既要结合班组的实际情况,又要坚持电网公司系统共同认可的管理标准。坚持从班组安全管理实际情况出发,以人为本,走出独具特色的安全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1]莱曼W·波特、格雷戈里A·比格利、理查德M·斯蒂尔斯,《激励与工作行为》,陈学军、谢小云、顾志萍等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
[2]张德,《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3]薛春晖,安全文化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防尘 ,1999(5).
[4]闵向东,强化理论在安全管理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02,4(4):3-4.
[5]逸北,人员安全行为激励法[J],现代职业安全,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