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5个“要不得”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xiangtou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想让孩子安静下来,然后把一大堆道理塞给孩子,让他从此变得乖巧聪明,然后迅速地成长起来。为人父母,这份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尊重其学习特点和教育规律,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上纲上线”要不得
  
  当我们给幼小的孩子讲解事理时,如果空洞地说“你应该怎么样”、“你要如何做”之类,这些简单的说教方式孩子是难以明白的。家长应该采取适时教育的原则,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孩子明理生智。举例说,如果要一个2岁的孩子懂礼貌,家长会使用不同的方法——“上纲上线”型(无前提内容或情境)会说:“你要懂礼貌,否则没人喜欢你”;而“情境教育”型则会针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具体情境告诉他该怎么做,然后说明:“这就叫懂礼貌。”
  
  “穷追不舍”要不得
  
  如果因为担心孩子不懂或难以接受自己的教育观点,就抓住孩子不放,反复讲解,大有非要孩子表态或接受不可之势,那么这种教育方式就显得强人所难,缺少人文关怀了。从某种角度说,打破砂锅问到底不一定是好事,循循善诱也得有节有度,教育并不是为了一时半刻收到的效果,而是看是否能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演变成为自身的优点。
  
  “拔苗助长”要不得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受到其心智发展的限制,有些事情和道理孩子若一时难以明白,就不要强求。孩子的成长是身心水平的协同发展,家长只能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上不断提升孩子的认知,循序渐进如果跳开必要的发展过程,去追求所谓的“跳跃性发展”,就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失调,过犹不及。
  
  “枯燥乏味”要不得
  
  给孩子讲问题、传事理要具体实际,既可谆谆教导,又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样孩子才能从中开启思维,明其究竟。如果不顾孩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一味给孩子灌输事理,反而容易使孩子产生困惑,不明白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该如何改正。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体现家长的威严,更不是为了发泄怒火或逞口舌之快,每一句话都必须配合孩子的反应来进行,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成效。
  
  “参照攀比”要不得
  
  让孩子在“比、学、追、赶、超”中成长起来,是每一个人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大多数孩子都不愿意听父母在自己面前常常提起:“谁比你强”,“你不努力谁又要超过你了”之类的话,过分渲染孩子的劣势,很可能会造成孩子自我认知的失衡,直接挫伤其进取的积极性。鼓励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合理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点,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健康成长起来的。
  世界上的花儿正因为千姿百态才尽显鲜艳和芳香,只要家长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自己的家教方法,在和谐进取的环境中因材施教,孩子一定能成长为让家长倍感自豪的优秀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笔者通过对2015高考数学全国卷Ⅱ选修三个模块试题的深入分析,总结了各模块考试题目的特点及应试策略,同时与重庆2015年高考选修三个模块进行了对比,并给参加2016年“国考”的重庆师生提出了一些复习意见和建议,也在选题策略方面做了有价值的分析.  关键词:全国卷Ⅱ;选修模块;选题策略;2016年重庆数学高考
韩系车的反攻之作有实力叫阵自主品牌么?  涅槃重生  既然命名为新一代ix35,理论上来说这是给换代车型的名号,但实际上,新一代ix35的换代没有深入骨髓里。我们先说一下这个新一代是怎么个新,因为大家熟知现代喜欢用多代同堂的策略去行销市场,下一代车型出来后,旧款车型降价让位,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实际上曾经的北京现代途胜换代车型就是老款ix35,而老款ix35再次换代车型就是现在的新途胜。新途胜出
儿子上幼儿园以后,为了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和他定下了“劳动合约”:儿子每天能够按时起床,自己穿衣、吃饭、洗澡、收拾玩具,我会给予表扬——包括口头表扬和一定的零花钱。  也许是长大了动手能力随之增强,也许是表扬产生的激励作用,儿子近段时间的表现很好,相应地,他储蓄罐里的零花钱也越积越多。  一天晚饭后,和儿子玩数字游戏正玩得开心的时候,儿子却兴冲冲跑回自己的房间,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储蓄罐。  “
案例一:奢侈的玩具  牛牛的父母分隔两地,妈妈每个月末都会去和爸爸小聚。每次回家,妈妈总给牛牛带回来各种新奇高档的玩具,平日里自己却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妈妈总是对牛牛说:“宝宝可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呢,妈妈再苦再累也要让你幸福。”渐渐地,牛牛也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好是天经地义的了。  案例二:喝奶的权利  恒恒爸爸来帮我重装电脑系统,看着满头大汗的他,我忙拿出一罐牛奶递给他,自己也顺便打开一罐猛喝起来。“
美国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纪录片。于是他们来到中国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10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谈好的价钱是160元人民币。  这位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还找来一个帮手。自己先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对着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就掉了下来。下面的人就把掉下来的柿子捡到竹筐里。柿子不断地掉下来,滚得到处都是。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捡
书店里陈列有各式各样养育孩子的书,但很少谈到做母亲的心情及体验。做一个母亲应该并不孤单,有丈夫、家人、亲友和各种育儿指南,但这些可能帮不了你。你也许会渴望听到同类的声音,看看别的母亲如何在自我和丧失自我间找到平衡,找到自己做母亲的模式。  《母亲的声音》之作者Traci Dyer在生完第一个女儿布丽后,决心把在坊间找不到的这本书编出来,于是她登广告邀请女性来分享她们的故事,这些来自美国三十几个州和
自“宅男”、“宅女”之后,“宅娃”又成为一个流行词。什么是“宅娃”?就是指成天待在家里不出去,上网、看电视、看书或是自己跟自己玩,几乎没有伙伴的孩子。  孩子“宅”在家里是一种很危险的趋势,不仅影响身体发育,还容易变得孤僻,形成交往障碍,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所以,那些家有“宅娃”的家长,应了解孩子“宅”的原因,并对症出招,有效指导。    父母管太紧,孩子被“宅”在家  小敏是个标准的“宅女”,一般
雯雯一看到滨滨。便用力搂住他,又是抱又是亲的,嘴里还说着:“老公,我好想你”。甚至掀起两个人的衣服用自己的小肚皮紧贴着对方的小肚皮。妈妈看到了这一情景。  1、“雯雯,你干什么?”  “妈妈,我亲亲我的‘老公’。”  “不行,不能这样。”  2、“你为什么贴他的肚皮?”  “妈妈,电视里就是这样演的,说这叫相亲相爱。”  “哈哈,你真是人小鬼大。”  3、“女孩不要随便光着身子贴着男孩的身体,身体
我的儿子今年6岁,1岁多时,他就很爱看电视,有时哭闹,一抱到电视前就不哭了。久而久之,儿子就迷上了电视,什么节目都看,儿童节目、动画片、电视连续剧、广告,只要电视上的内容,他都爱看。  以前儿子还小,平时我和爱人没把他爱看电视的事放在心上。现在上了小学,功课紧张起来,但儿子爱看电视的习惯仍旧没有改变。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作业也不认真完成。我和爱人尝试过强制关电视
美国子女教育专家迪斯在他的人生记录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你是不是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那么,就从一只橘子开始,当你给孩子橘子时,记住,千万不要剥开,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动手。  迪斯原本是一家中学的教师,离开学校后开始致力于家庭教育,并帮助儿子普林教育他的孩子。  有一次,普林来看孩子,正巧孩子要吃橘子。迪斯将橘子递给孩子就不管了。孩子稚嫩的小手掰了很长时间,也没剥开橘子。普林将孩子抱在怀里,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