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开放式的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其基本思想是指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充分表达为目标,破常式,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模式(审题→选材→表达),一种氛围(死气沉沉)等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状况;寻新路,从作文规律出发,从学生的表达实际出发,对“外”开放,把课堂与学生的课外生活,把现实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课堂与课外,现实与过去的有机融合,对“内”搞活,实现“思路、文路、情路”等“多路”贯通,课堂教学不拘一格,生机勃勃。
我们试图建立的开放式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其主体构架是:(阐述中以《找春天》作文指导课为例)
一 让学生动眼,啟迪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为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课堂上,我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实物投影,多媒体软件提供音乐、图像、影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看春景。让学生带着“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听《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边听音乐,边观察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春天画面。画面按地点的转移,依次出现小河边的柳树,田野的小草,果园的桃花。先让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找出春天植物的特点。
2.看小品。让学生继续带着“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欣赏本班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冬眠初醒的动物》,让学生懂得春天动物的特征。这样就为后面说春天提供感性知识。学生就能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思考具体的说出春天的特点。
二 让学生动手,促进思维
“如果要培养学生成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们做锻炼手指的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动手中启迪思维是体验春景的基础。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画春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春景,发挥想象,画一幅赞美春天的图画。我设计教学环节如下:1、构思画面。学生闭眼听音乐,构画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 让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学中,要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思考活动,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提高思考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因此,要让学生把观察、思维、表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思维,把观察所感知的画面形象转化为语言材料,储存在大脑之中,为表达做好准备,进而提高作文能力。我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了我来到(哪里),看到(什么)。这个句式说话后,要求学生想想春天还可以到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到什么,并展开充分合理地想象,为后面写春天做了铺垫。学生也就以颂春天为主题,按一定的顺序写一段话,将具体的形象思维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让学生动口,体现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语言是思维的体现,也是思维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将他们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按“春天,我来到_ 看到_。”这句式练习说话,让学生把景和物融为一体。最后让学生吟诵学过描写春天的诗文《绝句》、《春晓》、《咏柳》等,把赞春天,爱春天的情感融在其中。
五 让学生动笔,再现思维
这一步中,重点是帮助学生由说到写,顺利实现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实现说、写转换不要人为设置许多障碍,应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快递的将说的内容笔录下来。笔录时,先不要去多考虑语序、词语等问题。
六 让学生朗读修改,完善思维
笔录下说的内容后,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改。读改分两个层次,一是常规性的读改,包括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等等;二是重点读改,主要是对照作文训练要求,重点读改。
建立开放式的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足学生想的时间。作文指导课上,要建立一个常规,让学生说,先要让学生想,学生想要有时间,不能教师提问的话音刚落,就点学生说。即使有的学生要说,教师也应要求学生不要慌,想好了再说。学生是人不是神,没有时间想,没有时间组织语言,怎么能说呢?
2.给学生一点自由。作文指导课上,师生不要老是正襟危坐,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动口,动笔实践时,有的学生想下位同自己最知心的同学说一说,有的学生想闭目理清思路,有的学生想走动走动调整思绪,完全可以,不要限制过死。
我们试图建立的开放式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其主体构架是:(阐述中以《找春天》作文指导课为例)
一 让学生动眼,啟迪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观察,为思维提供了感性材料,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课堂上,我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实物投影,多媒体软件提供音乐、图像、影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看春景。让学生带着“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听《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学生边听音乐,边观察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春天画面。画面按地点的转移,依次出现小河边的柳树,田野的小草,果园的桃花。先让学生按顺序仔细观察,找出春天植物的特点。
2.看小品。让学生继续带着“春天在哪里?”这个问题欣赏本班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冬眠初醒的动物》,让学生懂得春天动物的特征。这样就为后面说春天提供感性知识。学生就能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思考具体的说出春天的特点。
二 让学生动手,促进思维
“如果要培养学生成为智力开阔、头脑聪明的孩子,那就必须经常使他们做锻炼手指的活动,因为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因此,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在动手中启迪思维是体验春景的基础。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画春景。让学生根据看到的春景,发挥想象,画一幅赞美春天的图画。我设计教学环节如下:1、构思画面。学生闭眼听音乐,构画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 让学生动脑,拓展思维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学中,要以思考为中心,以多思为手段,以乐思、善思为目标。通过激发学生思考活动,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提高思考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相互关联、协同发展的。因此,要让学生把观察、思维、表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思维,把观察所感知的画面形象转化为语言材料,储存在大脑之中,为表达做好准备,进而提高作文能力。我设计教学环节:在学生学习了我来到(哪里),看到(什么)。这个句式说话后,要求学生想想春天还可以到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到什么,并展开充分合理地想象,为后面写春天做了铺垫。学生也就以颂春天为主题,按一定的顺序写一段话,将具体的形象思维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 让学生动口,体现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语言是思维的体现,也是思维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将他们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按“春天,我来到_ 看到_。”这句式练习说话,让学生把景和物融为一体。最后让学生吟诵学过描写春天的诗文《绝句》、《春晓》、《咏柳》等,把赞春天,爱春天的情感融在其中。
五 让学生动笔,再现思维
这一步中,重点是帮助学生由说到写,顺利实现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转换。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实现说、写转换不要人为设置许多障碍,应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怎么说就怎么写,快递的将说的内容笔录下来。笔录时,先不要去多考虑语序、词语等问题。
六 让学生朗读修改,完善思维
笔录下说的内容后,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边读边改。读改分两个层次,一是常规性的读改,包括句子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等等;二是重点读改,主要是对照作文训练要求,重点读改。
建立开放式的作文指导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给足学生想的时间。作文指导课上,要建立一个常规,让学生说,先要让学生想,学生想要有时间,不能教师提问的话音刚落,就点学生说。即使有的学生要说,教师也应要求学生不要慌,想好了再说。学生是人不是神,没有时间想,没有时间组织语言,怎么能说呢?
2.给学生一点自由。作文指导课上,师生不要老是正襟危坐,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动口,动笔实践时,有的学生想下位同自己最知心的同学说一说,有的学生想闭目理清思路,有的学生想走动走动调整思绪,完全可以,不要限制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