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二级铜性微弹簧圈栓塞血管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o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自制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圈对兔血管栓塞的效果。

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耳兔17只,常规麻醉后,采用自制的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圈 (实验组) 经3 F微导管释放,栓塞一侧锁骨下动脉或颈总动脉,然后再采用相同规格的二级铂金微弹簧圈 (对照组) 栓塞对侧锁骨下动脉或颈总动脉作栓塞对照分析;分别于栓塞术后10、30 min,3 d,1、2、4、6、12周造影观察血管闭塞情况,于栓塞术后3 d,1、2、4、6、12周取被栓塞血管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和病理学改变。实验组和对照组间血管闭塞情况及血栓形成状况的比较采用确切概率法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7只兔中15只完成栓塞实验。实验组栓塞兔15只,共用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圈21枚;对照组栓塞兔15只,共用二级铂金微弹簧圈19枚。栓塞后10、30 min,血管造影显示,2组间血管栓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d,1、2、4、6、12周时,实验组血管栓塞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病理检查显示,实验组铜圈周围及其内部、血管远近端有大量的血栓。对照组弹簧圈周围仅见少量血栓,实验组各观察点的血栓形成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1) 。

结论

二级镀铜铂金微弹簧可经4 F及以下导管释放栓塞迂曲血管,栓塞效果肯定,其记忆性、柔韧性、可控性、释放性及稳定性优于二级铂金微弹簧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MSCT在配合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 (ATCM) 条件下应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 (ASIR) 技术减低辐射剂量可行性。方法收集因临床需要行2次腹部CT扫描的患儿30例,第1次扫描采用单纯ATCM技术,第2次扫描采用ATCM技术结合40% ASIR重建技术。噪声指数根据年龄确定,第1次扫描 (单纯ATCM组) :≤5岁、噪声指数为9,>5岁、噪声指数为11;第2次扫描 (ATCM结合A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 (ACC) 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ACC的CT和MR表现 (14例行CT检查,6例行MR检查) 。20例中男7例、女13例,年龄12~ 73岁,中位年龄44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腮腺12例,左侧上颌窦2例,右侧颌下腺、左侧咽旁间隙、左侧颞下窝、左侧面
期刊
目的探讨腹部CT单源瞬时k Vp切换模式与常规CT 120 k Vp扫描的射线剂量和图像噪声的关系。方法采用质量评价标准体模,对其中的水模部分分别进行能谱成像和常规螺旋扫描,获得常规扫描模式与能谱扫描模式m As的回归方程,并计算出不同能谱成像 (GSI) 扫描参数所对应的常规120 k Vp扫描m As。回顾性分析22例全腹部CT增强扫描患者资料。根据平扫常规扫描所使用的m As选择相应的能谱模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 合并腹部其他组织器官受累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规范治疗后随访证实的AIP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发现腹部除胰腺外其他组织器官受累者17例,其中14例进行了CT检查,9例进行了MR检查,6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23例患者胰腺呈弥漫性 (14例) 、局限性 (7例) 及混合性 (2例) 肿大,均伴不均匀渐进
目的通过与常规增强MRA技术容积式内插法屏气检查 (VIBE) 序列比较,评价非增强MRA技术可变反转角优化对比成像 (SPACE) 序列的图像质量,以及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门静脉侧支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7月行门静脉MRA的连续就诊的30例患者,先行SPACE序列检查,然后再行VIBE序列成像,2名医师根据2种成像技术的原始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影像诊断,比较两者的影像诊断结果;对2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CT能谱多参数成像在鉴别肝癌和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 (肝癌32例、FNH 16例),均行64层能谱CT的能谱扫描模式 (GSI) 扫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能谱系列图像。测量病灶、正常肝组织和腹主动脉的能谱参数,并计算不同能量水平下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 (CNR) 、标准化碘浓度 (NIC) 、病灶与正常肝组织碘浓度比值 (LN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