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连接蛋白32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_520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蛋白32(connexin 32)在正常结直肠黏膜、不同病理类型的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nnexin 32在80例结直肠腺瘤、60例结直肠癌以及6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connexin 32 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

connexin 3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分化程度、Dukes分期明显相关(P=0.032),而与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P=0.061)。connexin 32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结直肠腺瘤组及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36.2%、5.0%。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35.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FQ-PCR结果显示connexin 32特异性扩增,connexin 32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依次降低(P=0.006)。

结论

connexin 32与结直肠腺瘤的恶变及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connexin 32表达下调提示结直肠腺瘤的癌变及结直肠癌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结构域相关分子-3(Tim-3)+细胞在结直肠癌(CRC)患者外周血和组织CD4+T淋巴细胞中的比例及其与CRC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连续采样的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58例确诊CRC患者的外周血标本(CRC组),并同时收集其中7例Ⅲ期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19a通过乳腺癌阿霉素(ADM)耐药癌株MCF-7/A来源的外泌体在化疗药物耐药性传递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超速分级离心法从乳腺癌细胞培养上清中分离提取外泌体,投射电镜及Nanosight对外泌体进行观察鉴定。利用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乳腺癌敏感细胞株GFP-MCF-7/S,通过细胞-细胞及细胞-外泌体共培养实验观
目的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在正常大肠黏膜、不同病理分型的大肠腺瘤和不同分期的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变过程中不同阶段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内镜下切除的不同病理分型的大肠腺瘤标本共80例,其中包括管状腺瘤30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0例、绒毛状腺瘤20例;以及普通外科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60例和癌旁组织4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Claudin-1蛋白的表达。结果Claudi
期刊
期刊
目的建立兔VX-2胃癌伴幽门梗阻模型,探讨顺铂(DDP)和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PA-MSHA)联合腹腔循环热灌注对胃癌伴幽门梗阻兔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注射VX-2肿瘤细胞悬液建立兔胃癌伴幽门梗阻模型,将42只兔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所有兔模型治疗前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测,对照组兔21只,给予直接胃癌切除手术;治疗组兔21只,给予术前DDP和PA-MSHA联合腹腔循环热灌注
期刊
目的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择期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2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ARP-1、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Snail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PARP-1、E-cad
目的观察抗癌药物吉西他滨对人胶质瘤SHG-44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不同浓度吉西他滨和不同药物处理时间对SHG-44细胞增殖的影响;Hochest33258和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锭(PI)染色技术检测吉西他滨对SHG-44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后,利用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8/Caspase-9
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疾病,由于血管闭塞造成患者肢体缺血,引发跛行、组织坏死、截肢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临床症状,随着介入技术和器材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接受微创治疗开通血管、改善组织血供,缓解临床症状,但由于动脉硬化的进展、组织的增生反应、血管本身的弹性回缩等造成的再狭窄、再闭塞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主要问题。目前随着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心血管介入器材领域的发展以及成功应用,我们似乎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