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研究中的身份维度

来源 :国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wzc2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研究中,学界大多从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角度出发,尽管两者的观点有明显区别,但均采用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本文试图引入身份维度,为国际组织研究增添新的视角。文章在论述身份作为一种基于差异的社会关系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与国际组织作为集体身份的建构相关的问题。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中东之能源外交和策略。中国目前的中东政策主要是基于国内经济发展所需,以能源外交为主轴。随着在中东地区能源经济外交的深入和扩展,中国
准联盟外交是国家间在非正式安全合作协定基础上开展的安全合作,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此外交模式的运作不依靠盟约,而依靠领导人互访、口头承诺、非正式安全协
如今正值中国崛起,构建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内在逻辑一致的,并具有外交理念的中国外交哲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本文回顾了国内学者有关外交哲学或中国外交哲学的文献和概念认知
从国家与国际体系及其结构关系的角度,可以将国家战略能力区分为要素型战略能力和结构型战略能力两种类型。国家的结构型战略能力主要由其在国际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和态势所决定
《中国外交的新高地》一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强调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符合世界进步的潮流,合作、责任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旨,并主张中国外交未来如何应沿着“合作、责任、
中长期的潜在变局包括:通过技术的垄断和经济的扩张、全球的军事部署等方式实现对国际权力结构的调整;中美冲突导致亚太地区冷和平格局的形成;东亚次大国的局部冲突引发大国力量
岁末回首,如约盛典。2009年12月18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将迎来六十华诞。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各级领导、校友、社会各界人士与朋友,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