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起航的地方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y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9月25日上午,随着国歌响起,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大连正式交接,标志着我国海军从此由浅海走向深蓝,为构筑我国海域周边和平安全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此耀眼的“国之重器”,它的掌舵人自然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随之家喻户晓的,是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舰长张峥。
   何其榮幸,我目前就读的定海一中,正是张峥当年学习、生活过6年的中学母校。循着优秀校友的足迹,我从张峥的成长历程中,看到了一个坚定执着、自强不息的身影。
   1986年的夏天,张峥进入了高考冲刺阶段。作为班里的副班长兼学习委员,他是个安静而又乐于助人的优秀班干部。班主任黄启英对他的印象中有“腰杆笔挺”这一特点。到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张峥面对没有军校招生名额的状况,竟只填了一所大学的一个专业,并且郑重地选择了“不服从调剂”。没有过人的信心,没有十足的把握,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都不可能做出这样坚定的抉择。老师们担忧他的选择风险过大,但他依旧回答:“我选这个专业就是为了以后当海军。”正是这样坚定不移地坚持海军梦,张峥如愿以偿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系,成为同学们钦佩的对象。
   在同学们眼中,张峥是个沉默寡言却很容易相处的人。作为部队子弟,他深受担任海军军官职务的父亲的影响,海军梦从小就深深植根于心底。在定海一中读书期间,他从来不摆架子,守本分,讲原则,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似乎在那时,张峥就已经把军人的特质印刻在品行中。
   1990年,张峥大学毕业,其毕业论文被评为系里唯一的优秀论文。张峥的同学或选择去大城市工作,或选择出国深造,唯有他毅然决然走上了从军道路。在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担任助理工程师两年后,张峥成功考取了大连舰艇学院舰艇作战指挥专业研究生。至此,张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但他仅仅把这作为当上舰长的第一步。
   在研究生毕业时,张峥向一位将军保证:“不当上舰长,我绝不结婚。”将军笑着说:“小伙子,你以为舰长是这么好当的?我看你当上副舰长就可以结婚了。”
   张峥以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娴熟于心的专业技能,向人民军队证明了他的忠诚与智慧。他多次圆满完成作战训练中的重大任务,在部队中屡次得到提拔。1997年4月,张峥被任命为副舰长。1998年春,他与军中一位中尉女连长结婚。后来他又得到任命,先后担任我军某护卫舰、驱逐舰舰长,最终成长为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舰长,成为国家和人民的骄傲。
   作为张峥的学弟学妹,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位堪称“国家栋梁”的优秀人才,正是凭借着持之以恒的努力、自强不息的奋斗、坚定不移的毅力,不断发掘潜能,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海军梦。张峥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少年强,则国强。”锻炼自身能力,提升个人素养,是每位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应该做的事。同时,我们应当明确未来的方向,打好梦想的基础,就像张峥年少时的梦想最终承载着他驶向深蓝。
  指导老师:陈瑶波
其他文献
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人民音乐家”,会被那么多的人赞美与铭记。   17岁时,极具音乐天赋的他,在得到家人支持后,决定报考音乐学院。当他看到考试范围是五线谱、音符、乐理知识后,一下子惊呆了。他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些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可是他没有放弃,母亲为他找了一本乐谱,带他去拜访一位私人钢琴教师,却惨遭傲慢的拒绝。   此时距离考试只有半年的时间, 纵然已经心灰意冷,他还
期刊
我是在留学机构碰到小孩的。2017年初,我刚开始准备美国高中的申请,每天泡在托福的題海中。整个留学机构里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大家都想分数再高一点,离梦想更近一点。   初次见他,穿着脏兮兮的校服,一米六左右的个头,瘦得像根豆芽菜。不像别的同学,初来乍到总有些踌躇无措,这小孩却踢着一个可乐罐儿满机构跑。我没多看他,准备去吃饭,突然听到背后小孩说话了:“你觉得我一直踢,这瓶子会爆炸吗?”  
“何谓英雄?”   “聪明秀出,谓之英;胜力过人,谓之雄。”   一次四大名著的交流会上,老师问了我这个问题。当时我愣在原地,脑中实在想不出对“英雄”二字的见解,急中生智引用了《人物志》中的话。会后老师称赞我反应机敏,我却仍旧迷惘。对我来说,“英雄”二字像一片轻薄的羽毛,又如一团模糊的影子,它似乎是一个伟大的概念,可又距我如此遥远。   直到被一条新闻吸引了视线——“陈薇院士荣获‘人民英雄’
期刊
黄叶轻轻慢慢地落在报告厅外的台阶上,盛一片从罅隙中洒落的阳光。厅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她用珍贵的老照片,展示科研攀登的实践案例,向青年学子们讲述了一段关于“个人志向与民族复兴”的故事。这是2020年10月26日下午,年近80的邱爱慈院士在杭州第十四中学凤起校区报告厅演讲的场景。彼时的我,端坐在场下,屏气凝神地听着她叙说自己的戎马一生。   1941年,浙江绍兴酒务桥史家台门,时
期刊
去学校的路上会经过一条省道,偶然一次留心车窗外,我看到路旁绽放着3朵“小花”——一个巨大的工业园区的标志。蓝色的小花清新可人,很难让人联想到全球制冷部件制造的巨头。   更让我意外的是,这庞然巨物背后站立的,竟是我的学长——新昌中学校友张亚波。30年前,他就在这个校园里,嗅着那片紫藤花香,踏着晨曦,和我一样步履匆匆。   白驹过隙,如今,他已经带领着三花集团走向了世界,成了“二代浙商”的代表人
期刊
我的初中生活是从见到望道先生的铜像开始的,铜像有些冰冷,但望道先生颈间鲜艳的红领巾却带来了一抹动人的亲切。听着学生代表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先生专注于译《共产党宣言》错把墨汁当红糖的故事,不知不觉间,我想起了2018年的春天,那个带着老屋木香的晴天……   “杏树!”   充满朝气的脚步停留在开得烂漫的杏树下,杏花在枝头张开温柔的花瓣,想要接住如瀑的阳光。   和小伙伴一同走在望道先生的故乡——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