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六大以来,领导中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党在新时期重要的战略任务。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指出了当前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并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和谐社会;分配制度;经济增长方式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写入党章,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人民群众极大的享受到发展的实惠。但是我们也为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改变,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现阶段,我们应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打好基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社会,顾名思义,是对人类美好、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念,强调和谐是不同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是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处于相互协调的状况。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协调统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2]。
(一)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的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的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发扬民主、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和谐。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是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现代社会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目前,我国存的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区域差距拉大。
(三)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诚信,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
(四)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劳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3]。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也就是说人在发展经济和向自然索取过程中,不能过度,要注意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既要做到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充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社会中不和谐的社会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社会矛盾进入频发和高发期。几类重要社会关系尚未理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和谐的音符。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要协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3]。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妨害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为1.82:1,到2009年扩大到3.33:1。2009年东西部人均国民收入相差2万余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占94.1%。此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资源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的农村仅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广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1]。
(三)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城市化进程、国企改革、乡村体制改革加快,城市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利益受到相当的损害,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也有所增加,社会犯罪现象大量增加[3]。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形成。
(四)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目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不管是邻里之间还是同事之间,关系淡泊、人情冷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交换的原则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理念越来越为一些人处世待人的原则 ,并逐渐污染了世风。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欺诈行为、犯罪行为横行[2]。
(五)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我国经济增长仍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4]。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多管齐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关系
(一)经济与社会并重,克服发展"短腿"现象。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腿"现象[4]。要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着力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要加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公益事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二)理顺分配关系,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近年来,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做到三管齐下: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的原则,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4]。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一张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应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引导和帮助低保对象、学生、儿童等居民参加城市居民医疗统筹,继续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期生计;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特困群体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4]。
(四)坚持诚信友爱原则,加强全民道德建设。诚信友爱,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友爱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实现诚信友爱,必须努力提高全民道德素质[2]。和谐社会首先是道德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让尊重、理解、关怀成为社会风尚,是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2]。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切实构筑起牢固的社会道德防线。
(五)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目前,我国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与粗放型增长方式密切相关的乱征土地、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诱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在处理经济构建与环境保护关系上,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之路,切实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资源环境。
(六)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针对目前社会矛盾频发的现状,各级党政部门在工作中要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提前预测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健全影响稳定问题的排查治理制度,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建立起"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能够及时妥善处置[4]。
总之,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我们要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 七个怎么看》[M]2010 3-10.
[2]贾文佳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徐敏豪 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与途径[J] 武汉学刊,2005(5)
[4]邹声文 专家学者谈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J] 企业党建,2006(11)
作者简介:高晓莉(1982-),山西省大同市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职称:助教。
关键词:和谐社会;分配制度;经济增长方式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七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写入党章,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人民群众极大的享受到发展的实惠。但是我们也为发展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改变,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拉大[1];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现阶段,我们应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打好基础。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和谐社会,顾名思义,是对人类美好、理想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念,强调和谐是不同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是多样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处于相互协调的状况。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社会与自然之间协调统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明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2]。
(一)民主法治。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的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切实的落实。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发扬民主、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和谐。实施依法治国战略是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公平正义。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现代社会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社会保障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目前,我国存的比较突出的社会公平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区域差距拉大。
(三)诚信友爱。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诚信,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2]。
(四)充满活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劳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五)安定有序。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3]。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也就是说人在发展经济和向自然索取过程中,不能过度,要注意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既要做到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充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没有和谐稳定的生态文明,就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社会中不和谐的社会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凸显,社会矛盾进入频发和高发期。几类重要社会关系尚未理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不和谐的音符。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要协调。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我国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3]。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妨害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例为1.82:1,到2009年扩大到3.33:1。2009年东西部人均国民收入相差2万余元,目前全国4007万贫困人口中,中西部占94.1%。此外,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目前,西部地区人均教育资源支出仅为东部地区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广大的农村仅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广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1]。
(三)社会各阶层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激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城市化进程、国企改革、乡村体制改革加快,城市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利益受到相当的损害,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也有所增加,社会犯罪现象大量增加[3]。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形成。
(四)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目前不可忽视的现象是,不管是邻里之间还是同事之间,关系淡泊、人情冷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交换的原则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理念越来越为一些人处世待人的原则 ,并逐渐污染了世风。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抬头,欺诈行为、犯罪行为横行[2]。
(五)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我国经济增长仍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4]。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三、多管齐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关系
(一)经济与社会并重,克服发展"短腿"现象。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腿"现象[4]。要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着力解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要加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公益事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二)理顺分配关系,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近年来,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应做到三管齐下: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调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的原则,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4]。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是一张维护社会安全的"防护网",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最基本的保证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应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加强:逐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引导和帮助低保对象、学生、儿童等居民参加城市居民医疗统筹,继续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努力解决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问题,逐步解决养老保险问题;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和长期生计;探索和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和规范农村特困群体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4]。
(四)坚持诚信友爱原则,加强全民道德建设。诚信友爱,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友爱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实现诚信友爱,必须努力提高全民道德素质[2]。和谐社会首先是道德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让尊重、理解、关怀成为社会风尚,是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而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2]。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规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切实构筑起牢固的社会道德防线。
(五)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目前,我国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为主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转变。与粗放型增长方式密切相关的乱征土地、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诱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在处理经济构建与环境保护关系上,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发展循环经济,走清洁生产之路,切实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防治水土流失。保护资源环境。
(六)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针对目前社会矛盾频发的现状,各级党政部门在工作中要反映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重视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别是要关心经济社会地位下降明显的群体,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生产得到发展。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及时全面了解社情民意,提前预测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健全影响稳定问题的排查治理制度,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建立起"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能够及时妥善处置[4]。
总之,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我们要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理论热点面对面 七个怎么看》[M]2010 3-10.
[2]贾文佳 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 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徐敏豪 论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与途径[J] 武汉学刊,2005(5)
[4]邹声文 专家学者谈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J] 企业党建,2006(11)
作者简介:高晓莉(1982-),山西省大同市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