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与启示

来源 :紫光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总书记指出:“要下大功夫总结和运用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对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启动阶段(1978年12月—1982年8月)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启动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两大实践:一是拨乱反正,二是改革开放起步。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实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已定,为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在1979年春季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邓小平又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逐步形成。
  拨乱反正的完成。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历史决议是拨乱反正任务基本完成的标志。这个决议对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事件做了科学总结。拨乱反正还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平反冤假错案,二是调整社会关系。
  改革开放在经济调整中启动。改革开放启动阶段的重要成果是农村改革取得突破和建立经济特区,与此同时开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改革。三中全会后的经济工作方针是“调整、改革、整顿、提高”,调整思路是“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开办经济特区。1978年广东提出在蛇口开设出口加工区,中央支持了这个想法。邓小平提出叫“特区”,三中全会前叫“出口特区”。1980年5月开始试办经济特区。
  提出“小康”概念。1979年12月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1980年1月在政治局听取汇报时他又提出,要按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小康标准来设计到20世纪末中国的发展战略。
  外交方针开始调整。1982年中央决定放弃“一条线”的外交战略,邓小平提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以后经过对国际形势重新评估,1985年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前时代的主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70年代末中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其来源是50至6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制定的对台政策,但最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出这一构想的目的除推进统一大业外,也含有改善国际环境的考虑。
  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的原因和经验很多,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强调:
  一、解决历史问题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第二个历史决议,本质上都是调整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使全党能够团结一致向前看。这说明,化解大量的、极其复杂的矛盾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技巧。
  二、改革开放需要各方面的良性互动。一种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改革开放是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而改革开放的实践又不断丰富和深化着这一思想路线的内涵。另一种是上下之间的互动。没有中央正确的决心和决策,中、下层领导与群众的首创精神将无以发挥;而没有来自中、下层的首创精神,中央将难以形成正确的决心和决策。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
  (1982年9月—1992年1月)
  在“文革”遗留的历史问题基本解决的情况下,十二大开创性地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体制改革及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主要体现在:
  全面改革纲领和理论的形成。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概念,作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实际上是全面改革的纲领;1987年召开的十三大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基本轮廓。
  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恢复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解决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十二大前后建立了领导干部退休制度,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等内容。十三大确定了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及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目标。
  经济双轨制的出现。双轨制是在包产到户后出现农产品自由市场和乡镇企业,为解决就业问题开办各种集体企业,企业权力下放,部分超计划产品异价销售,外资进入中国形成合资、独资各种形式企业,需求、供给、价格等市场要素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实行的,反映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特点。价格并轨后取消。
  外交方针调整结束。80年代中期,党中央第一次把我国基本外交政策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那时起,我国对外关系明显朝着全方位多层次方向发展,外交政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统一大业的推进。80年代,中英就香港回归正式举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澳门回归的谈判也在中葡之间顺利展开。海峡两岸随着两岸政治形势变化,经济和人员往来与交流规模扩大,一点一点地构筑着未来祖国统一的基础。
  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治理整顿、深化改革。1989年“6.4”政治风波是十年改革积累矛盾的总爆发,是中国改革第一次遇到的系统性危机。由于采取了果断措施,这场风波迅速平息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打破西方制裁,完成治理整顿,为重启改革采取了如设立浦东开发区、加快海南开发、建立证券市场等一系列重大步骤。
  改革开放走向深入并克服80年代末出现的危机,主要原因与经验有四条:
  一、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第一、二阶段改革总体上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状态。基本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还未确定,只是初步形成了一个市场经济体系。但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始终是坚定的。
  二、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战略。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本身,就意味着我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方面着手。我国渐进式改革同前苏联从政治方面着手、经济上采取“休克疗法”带来灾难性相比,明显优势是能够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间的关系。   三、充分发挥领导者作用。我们有邓小平作为总设计师。“文革”后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复出,他们的反思对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东欧等国家改革失败,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的官僚制度已不能产生真正有能力的领导人。
  四、客观环境不容改革后退。从国内看,相当一部分人尝到了改革好处,同时大部分人对“文革”动乱记忆犹新。从国际看,虽然西方国家施加了很大压力,但只要中国坚持改革,对它们也有利。这些情况都不允许改革后退。
  改革开放的系统推进阶段
  (1992年1月—2002年11月)
  这是在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改革开放进入系统和有序推进的重要阶段。
  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思想上明确了新阶段的改革方向。十四大提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指导思想,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改革指导思想,作出把改革开放推向21世纪的全面部署。
  系统推进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是配套改革,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以新的经济手段取代失灵的行政手段;另一方面是推进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制。实现了经济软着陆,成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
  政治体制改革呈现新特点。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体制转变;扩大基层民主步伐加快,出现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局面。干部任用体制改革也明显加快。
  提出依法治国。十五大提出在2010年完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这一目标已基本完成。但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香港、澳门回归。顺利实现港澳回归,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耻辱,也使各方面工作能够更大胆地推进。
  形成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关系格局基本形成。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成功加入了WTO。
  转换发展战略。发展战略在这十年中开始转变,主要表现为强调可持续发展,提出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等。
  小康目标总体实现。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历史性地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持续发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出现利益多元化局面;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和复杂,中国对外影响迅速增大。
  改革开放较为顺利的主要原因和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八点:
  一、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妥善处理了历史问题;坚定地抓住了执政的中心问题即经济建设,避免了政治路线上的摇摆。
  二、有一个富于远见、决心和智慧的领导集团;较好地解决了领导人的接班问题,保证了政治路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改革采取渐进形式,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体制转轨;在改革过程中先清扫外围,看准方向后再确定目标。
  四、形成了各方面工作在战略层面的配合;以经济改革为中心,政治改革起到了清道和保证作用,科技、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改革随后跟进。
  五、对国际形势作出了正确判断,明确外交工作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及时提出“一国两制”,利用港澳台力量推动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践。
  六、主动和坚持对外开放,抓住了经济全球化机遇;把劳动力和生产要素迅速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七、提出有凝聚力的口号,如:改革开放、实现小康,一部分人先富带动共同富裕等。这对于保持稳定,推动改革,凝聚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改革开放贯穿着党内上下层之间、党内外之间、国内外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专家学者参与决策在深度上超过以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2002年11月—)
  这一阶段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先后召开了十六、十七、十八大。这个阶段仍未完结,这里只就一些重大事件提出若干题目。
  1、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目标,“新三步走”战略更加明确;2、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布局;3、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加快转变发展方式;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国企改革,促进企业管理和职能转变等;5、开展新农村建设,经济改革进入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新阶段,取消农业税,推进城镇化等;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视民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7、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8、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调整财政分配比例;9、提出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五位一体”的党建总体布局;10、倡导和推进和谐世界,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11、提出中国的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到建党一百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
  总的看,各项改革事业正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对这个阶段的改革开放我提出以下四点看法。
  一、充分认清新世纪新阶段的特点和面临的新挑战。进入21世纪,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前几个阶段已有重大差别。前三个阶段主要是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及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要解决的不仅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必须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之后所出现的问题,包括大量新遇到的社会问题及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已成为执政党面临的突出任务。抓中国的发展问题,已经从主要抓经济建设转变为抓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全面发展。以往很长时间,我们对执政的认识是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改革开放后,社会重新分化成不同阶层,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已成为执政党的突出任务。党必须更加善于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关注不同阶层的利益。
  三、保证经济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建设更紧迫地提上日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有不少老牌执政党下台。现在俄罗斯的体制继承的也不是十月革命创造的体制。为什么前苏联经过七十多年还不能建设起稳定的、真正为人民所接受的政治制度?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制调整可以说是一种大系统调整。今后,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进行制度完善和创新,特别要解决好集权和分权问题,并使新制度具有自动纠错能力。
  四、建立能够凝聚全国人民的社会价值观是必须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现在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要真正转变发展方式,还必须创新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具吸引力。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必须是具有既与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又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价值观,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与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者为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