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作为中学基础学科,必须与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相契合。地理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等方式,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人口观的责任,肩负着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积极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活动使命。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新的教育形势赋予地理教师的神圣使命,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每位地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当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探究欲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出发,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学习,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一个比较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来获取知识,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的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尤其是当代的中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和开放思想的影响,更注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意识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充分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学习。
再者,由于初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中考、高考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视地理为副科,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学习不主动,学习热情不高涨,但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因而创设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至关重要。譬如,我在给学生上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谈谈你旅游时的感受和旅游带给你的收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兴致很高,一下把学生引入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境界。接下来,我顺势导入本节学习的话题,“好,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西双版纳做一个简短的旅行,相信大家的旅途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也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独特的感受和收获。”为了增加本节课的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唱主角的始终是学生,教师只是适当点拨引导。既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然后,有不同的小组承担不同的目标任务,把找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写到事先准备好的题板上,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做这次旅行的导游,带着为大家准备好的问题,上台引领同学们进行学习,教师始终站在台下,只是对个别有争议的问题适当点拨启发,台上的同学俨然一个小老师,台下的同学踊跃回答,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迪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素质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打破教师独占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代之以民主、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关键的一环。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知识素质,将知识、现实应用、趣味性及思维性于一体,问题设计容量要大,要恰如其分,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并能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学习《大洲和大洋》一章,我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说人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北哪个半球,南北极地区分别以陆地还是海洋为主”“大陆与岛屿有什么不同”“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这些问题,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总结归纳,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又如在学习中国气候特征之一“雨热同期”时,让学生先在世界地图上沿北回归线依次指出北非、西亚地区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位置,并让学生回忆西亚、北非地区的气候和景观的特点,等学生回答“气候炎热干燥、呈热带沙漠景观”后,提出“为什么处在同一纬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是降水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不是热带沙漠景观呢?”这一问,问得突然,使学生一度放松的思维又绷紧了,从而进入紧张的思考状态。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地理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发展。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譬如在学习经纬线一节时,由于受理解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限制,本部分内容对初学地理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线的定义及特点,要求学生利用乒乓球自制一个地球仪,并在上面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几条重要的纬线,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化难为易。再如在学习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时,由于这部分内容繁琐,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记忆34个省区的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我让学生自制行政区拼图,并在课堂上用自制拼图进行拼图游戏和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面向全体,整体参与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互相合作,任何重大发明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和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譬如教师提出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后,可先要求学习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归纳。课堂上教师也可鼓励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可采用抢答抽题答等形式,并由教师及时做出评价。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同学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此外,还可结合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开展规模较大的主题辩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各类活动的开展,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培养了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地理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地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同时承担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人口观的责任,肩负着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和积极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活动使命。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新的教育形势赋予地理教师的神圣使命,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每位地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取,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当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探究欲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出发,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学习,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在一个比较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来获取知识,增长智能,提高素质。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就是教师简单的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只能扼杀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尤其是当代的中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和开放思想的影响,更注重个性的张扬和自我意识的发挥,作为一名教师,充分了解当代中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学习。
再者,由于初中学生受思想认识水平、课程时间安排、中考、高考导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视地理为副科,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学习不主动,学习热情不高涨,但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又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因而创设生动、诱人带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至关重要。譬如,我在给学生上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旅游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谈谈你旅游时的感受和旅游带给你的收获。”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兴致很高,一下把学生引入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境界。接下来,我顺势导入本节学习的话题,“好,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西双版纳做一个简短的旅行,相信大家的旅途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也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独特的感受和收获。”为了增加本节课的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唱主角的始终是学生,教师只是适当点拨引导。既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一定时间的自主学习,然后,有不同的小组承担不同的目标任务,把找出的问题小组合作写到事先准备好的题板上,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做这次旅行的导游,带着为大家准备好的问题,上台引领同学们进行学习,教师始终站在台下,只是对个别有争议的问题适当点拨启发,台上的同学俨然一个小老师,台下的同学踊跃回答,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精心设计问题,启迪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素质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打破教师独占讲台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代之以民主、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解疑,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关键的一环。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知识素质,将知识、现实应用、趣味性及思维性于一体,问题设计容量要大,要恰如其分,要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并能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如学习《大洲和大洋》一章,我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说人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北哪个半球,南北极地区分别以陆地还是海洋为主”“大陆与岛屿有什么不同”“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这些问题,从提高学生兴趣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总结归纳,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又如在学习中国气候特征之一“雨热同期”时,让学生先在世界地图上沿北回归线依次指出北非、西亚地区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位置,并让学生回忆西亚、北非地区的气候和景观的特点,等学生回答“气候炎热干燥、呈热带沙漠景观”后,提出“为什么处在同一纬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是降水丰富的鱼米之乡,而不是热带沙漠景观呢?”这一问,问得突然,使学生一度放松的思维又绷紧了,从而进入紧张的思考状态。
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地理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在活动中形成,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来发展。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譬如在学习经纬线一节时,由于受理解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限制,本部分内容对初学地理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纬线的定义及特点,要求学生利用乒乓球自制一个地球仪,并在上面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几条重要的纬线,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化难为易。再如在学习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时,由于这部分内容繁琐,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记忆34个省区的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和轮廓,我让学生自制行政区拼图,并在课堂上用自制拼图进行拼图游戏和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面向全体,整体参与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互相合作,任何重大发明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和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譬如教师提出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后,可先要求学习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各抒己见,然后师生共同归纳。课堂上教师也可鼓励小组之间展开激烈竞争,可采用抢答抽题答等形式,并由教师及时做出评价。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同学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此外,还可结合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开展规模较大的主题辩论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各类活动的开展,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培养了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