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者根据多年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经验及教学效果跟踪调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建立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较为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非计算机专业 教学主线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
一、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深化,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许多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已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于公共文化类的课程,其特点为:文化、普及,针对此类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选择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其教学中,围绕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一系列既能囊括课程知识点又能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案例十分重要。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1.课程开设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是为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属计算机方面的入门课程。是全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通常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并且通过网络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专业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专业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存在着计算机知识水平及专业的差异,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却是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计算机;对于不同专业而言,某些后续的专业课程对于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针对经济类专业,EXCEL知识须增加广度和深度;对于文秘专业,Office 软件知识须增加广度和深度;对于计算机专业,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操作系统需加深讲解,而这些知识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则可以略为淡化不作深入讲解。
2.课程内容特点及教学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知识量大且杂,相对来说课时量较少,学生学习时感觉无主线贯穿,知识点零散不易掌握。老师在上课时,不易组织重点难点,常就内容而讲解内容,有的老师在课件设计上按普遍思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以文字形式展示在PPT上,再配以一些与知识点相对应的操作进行实操讲解,不能做到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故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都是在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进行讲授,理论与实验以1:1的结构分配。借助多媒体设备,减少了板书的时间,一堂课中老师讲授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听课十分被动;PPT课件与软件不停地切换,学生没有时间思考问题、不能很好地形成自己的学习主线,知识点抽象而被动,学习效率非常低。在实验课上,若有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学生就只按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为完成作业而操作;若是没有配套的实验教材,有的老师就让学生做一些现成的等级考模拟题,固化的题型让学生被动地操作,容易禁锢学生思维,使学生无法拓展思维,不能达到创新的教学效果。这两种实验课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案例设计
以下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教学主线设计和案例设计,旨在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一:教学主线的设计
知识点: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组成、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主线设计:
(1)我们眼里计算机的组成?(提问并将学生的答案板书)
(2)它能为我们做什么(应用)?(提问并将学生的答案板书)
(3)计算机专业人员中眼里的计算组成。(讲解板书,与学生答案并列。体现知识拓展)
(4)冯·诺依曼及其思想介绍。(讲解)
(5)计算机简单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制多媒体动画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
实物:主板、CPU、声卡、显卡、网卡、电源、存储设备等。
多媒体教学用文件:自制FLASH动画,各时期计算机图片及电子元器件图片。
教学效果分析
本内容安排为2学时的理论教学,通过大量实物的展示及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将教材中单调、平面化的理论知识进行丰富和立体化,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较快较直观地对计算机组成、工作原理和发展等知识点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的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二:教学案例的设计
知识点: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
首先利用投影仪给学生展示一篇已经排好版的“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文章。该文档涉及了WORD最常用的知识点,在展示的同时给学生讲解每个知识点所呈现的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创建一个同样的效果同样内容的文档。通过先将问题在学生头脑里形象化具体化,再将问题重复并找到解决方法的直观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单纯按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在电脑上操作演示要好很多。并且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案例设计二:展示一篇与教学对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的优秀论文做为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应用进行拓展教学,教学方法可同案例设计一。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对以往学生在进行论文排版时经常遇到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并将问题及解决方法均进行板书,要求每个同学做好详细的听课笔记。通过后续的跟踪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四、结束语
能充分利用精心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和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做到实现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娟.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办公自动化,2010(12)
[2]杨丽芳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科学出版社.
[3]郭晓姝.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电脑学习,2010(1)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非计算机专业 教学主线设计 教学案例设计
一、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深化,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许多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已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对于公共文化类的课程,其特点为:文化、普及,针对此类课程的教学,不能完全选择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其教学中,围绕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一系列既能囊括课程知识点又能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案例十分重要。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1.课程开设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是为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属计算机方面的入门课程。是全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通常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最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计算机文化素质。并且通过网络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专业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为今后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专业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存在着计算机知识水平及专业的差异,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却是进入大学才开始接触计算机;对于不同专业而言,某些后续的专业课程对于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比如针对经济类专业,EXCEL知识须增加广度和深度;对于文秘专业,Office 软件知识须增加广度和深度;对于计算机专业,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操作系统需加深讲解,而这些知识点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而言,则可以略为淡化不作深入讲解。
2.课程内容特点及教学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知识量大且杂,相对来说课时量较少,学生学习时感觉无主线贯穿,知识点零散不易掌握。老师在上课时,不易组织重点难点,常就内容而讲解内容,有的老师在课件设计上按普遍思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以文字形式展示在PPT上,再配以一些与知识点相对应的操作进行实操讲解,不能做到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故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上,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都是在配备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里进行讲授,理论与实验以1:1的结构分配。借助多媒体设备,减少了板书的时间,一堂课中老师讲授的信息量非常大,学生听课十分被动;PPT课件与软件不停地切换,学生没有时间思考问题、不能很好地形成自己的学习主线,知识点抽象而被动,学习效率非常低。在实验课上,若有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学生就只按实验教材上的步骤来进行,为完成作业而操作;若是没有配套的实验教材,有的老师就让学生做一些现成的等级考模拟题,固化的题型让学生被动地操作,容易禁锢学生思维,使学生无法拓展思维,不能达到创新的教学效果。这两种实验课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案例设计
以下就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教学主线设计和案例设计,旨在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一:教学主线的设计
知识点: “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组成、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主线设计:
(1)我们眼里计算机的组成?(提问并将学生的答案板书)
(2)它能为我们做什么(应用)?(提问并将学生的答案板书)
(3)计算机专业人员中眼里的计算组成。(讲解板书,与学生答案并列。体现知识拓展)
(4)冯·诺依曼及其思想介绍。(讲解)
(5)计算机简单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制多媒体动画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
实物:主板、CPU、声卡、显卡、网卡、电源、存储设备等。
多媒体教学用文件:自制FLASH动画,各时期计算机图片及电子元器件图片。
教学效果分析
本内容安排为2学时的理论教学,通过大量实物的展示及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将教材中单调、平面化的理论知识进行丰富和立体化,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较快较直观地对计算机组成、工作原理和发展等知识点有了深刻的印象,达到的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二:教学案例的设计
知识点: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
首先利用投影仪给学生展示一篇已经排好版的“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文章。该文档涉及了WORD最常用的知识点,在展示的同时给学生讲解每个知识点所呈现的效果;然后引导学生创建一个同样的效果同样内容的文档。通过先将问题在学生头脑里形象化具体化,再将问题重复并找到解决方法的直观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单纯按教材上的每个知识点在电脑上操作演示要好很多。并且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也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案例设计二:展示一篇与教学对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的优秀论文做为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高级应用进行拓展教学,教学方法可同案例设计一。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对以往学生在进行论文排版时经常遇到问题加以详细的讲解,并将问题及解决方法均进行板书,要求每个同学做好详细的听课笔记。通过后续的跟踪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
四、结束语
能充分利用精心设计好的案例进行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和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做到实现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娟.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办公自动化,2010(12)
[2]杨丽芳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科学出版社.
[3]郭晓姝.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电脑学习,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