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与天津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olan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0年6月,罗振玉将天津嘉乐里住宅藏的三万片甲骨,精选八千片,共装13箱,474盒。其中每箱42盒装10箱,每箱18盒装3箱。每盒16枚左右,最多30余枚,最少10枚左右,余下的甲骨则贮于洋铁箱中。这些甲骨现收藏在国内各单位的尚有5883片,其中山东图书馆84盒1234片,北京图书馆32盒461片,吉林省博物馆11盒206片……
  甲骨文是我国商、周时期用于记录占卜、记述重要活动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距今有一百多年。天津博物馆藏有1800余件刻有文字的甲骨。这些甲骨因其出土年代早、数量大、文字内容丰富,世人瞩目。天津是最初识别甲骨文的地区之一。天津博物馆里的这些甲骨,是天津的学者对甲骨文的最初识别、鉴藏,对中国甲骨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物证。
  
  天津是最早鉴藏甲骨的地区之一
  
  甲骨在19世纪常出现于河南农村田间,被用于药材。1898年秋的一天,商贩范寿轩携带古物到天津青年收藏家王襄处兜售,言谈中说起河南农村的农民在泥土中捡出带有文字的“龙骨”。其时王襄的好友,收藏家孟广慧也在座,并认为是古简。他们要求范带些实物来。转年(1899年)范带了一些“龙骨”、“龟板”请王:襄、孟广慧鉴定,他俩认为是古代文物与古文字,并收购了一部分。
  北京担任国子监祭酒的著名学者王懿荣,也在这一年见到了刻有文字的甲骨,并初步断定这是一种刻写有古代文字的“龟版”,逐出高价购买收藏。就这样天津和北京的学者开始了甲骨文的收藏、研究,随之,一向不为人们所知的刻字“龙骨”终于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和重视,开始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文明进程的重要珍贵资料。
  
  天津有我国第一代甲骨文专家
  
  王襄是著名的收藏家,也是中国第一代甲骨学者。他不仅识别、收藏甲骨,还进行着甲骨的研究,刊行有关于甲骨的著作达几十种。王襄所著《笛斋殷契类篡》是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字典,该书共识别甲骨文字957个,为甲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还著有《簠室殷契征文》,收录其藏甲骨拓片1125件,并附有释文。王襄先生还是一位爱国者,他的甲骨收藏时间早,数量多,世人共知。在抗战时期,动荡、艰辛的生活,国外高价收购的诱惑,没能使他放弃对这些甲骨的收藏。解放后,先生瞩其家人,将所藏捐献国家,目前收藏在天津博物馆里。
  
  天津的孟广慧也是中国第一代甲骨学者。孟广慧(1868—1939),字定生,号远公,一生喜好金石之学,取斋名“錞于室”。精于书法,与华土奎、刘喜(土罙)、赵元礼并称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他勤于收藏,共收甲骨431片。其中400片今存北京图书馆。另有28片甲骨在2005年被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公司以五千多万元人民币成功拍卖,成为中国首次拍卖的甲骨。他是王襄的好友,在识别甲骨文字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可惜的是,没有著述流传下来。
  人称“甲骨四堂”之首的“雪堂”罗振玉,是中国甲骨学的奠基人。他于1919年至1928年生活在天津,并继续着甲骨的收藏、研究。“今购得甲骨四十枚,费四五十元”之类的叙述常见于他这时期的信札中。他收藏甲骨达三万片,是中国个人收藏殷虚甲骨数量最多者。1920年6月,他将天津嘉乐里住宅藏的三万片甲骨,精选八千片,共装13箱,474盒。其中每箱42盒装10箱,每箱18盒装3箱。每盒16枚左右,最多三十余枚,最少十枚左右,余下的甲骨则贮于洋铁箱中。这些甲骨现收藏在国内各单位的尚有5883片,其中山东图书馆84盒1234片,北京图书馆32盒461片,吉林省博物馆11盒206片……虽然天津没有保留下这批甲骨,但包装的木盒,仍保存着它们曾留存天津的痕迹。在天津期间,罗振玉对甲骨文的考释研究有了深入的进展。1927年,他出版了《殷墟书契考释续编》。这部著作是在1915年的《殷墟书契考释》的基础上,进一步逐字精密地审核每一个甲骨文,尽量用字形的比较和偏旁的分析,将甲骨文字清理出来,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该书较1915年初本时多释甲骨86字,达561字。罗振玉遵循“由许书以上书古金,由古金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即参证《说文》改释甲骨文,又不为《说文》所束缚,认出一批与《说文》字形不同的甲骨文,反过来纠正《说文》的谬误,这较前人的研究更是高出一筹。该书中不仅有罗振玉考释甲骨文研究的成果,也尽量吸收了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既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研究水平,也标志着初创时期的甲骨文进入文字考释阶段。
  在王襄、孟广慧、罗振玉之后,天津还有陈邦怀继续着甲骨的收藏与研究。陈邦怀(1897—1986)字保之,出生于江苏东台,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对甲骨文研究卓有成就,著有《殷虚书契考释小笺》、《甲骨文拾零》等。他也是一位收藏家,解放后将所藏200余片甲骨或出让或捐献国家,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天津是目前收藏殷墟甲骨较丰富的地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列各省博物馆的前茅。
  天津博物馆藏的甲骨多出土于河南安阳,91%曾被著名收藏家、学者王襄、王懿荣、陈邦怀等人鉴藏,许多藏品经王襄、罗振玉、胡厚宣等甲骨文学者著录,在释文、考证等方面有较科学的整理。其文字记述了两千多年前商人祭祀、狩猎、出行、疾病、天文等活动,有着重要的历史与文献价值。其中较重要的40。多片甲骨收入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中国社科院编辑的《甲骨文合集》中。
  商“旬壬申夕月有食”卜骨,刻于商代武丁时期,是世界上关于月食的最早的完整记录之一。据此我们可知公元前1189年10月25日发生的月食,科学价值极高,被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定为重要标本。该甲骨是王襄先生家属捐献的。“商田猎龟甲”,记录了商王一次田猎捕获野兽二百零五只,数量之大,极为罕见,是我们研究商代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史料。商“小多马羌臣”卜骨是殷武丁时期刻在牛骨上的卜辞,内容记述了商王向小多马羌发号政令的事,是研究当时官制的稀有资料。该甲骨为陈邦怀捐献。王懿荣是公认的发现甲骨第一人。他在发现甲骨的第:二年身生殉国,所藏一部分归刘鹗,以《铁云藏龟》闻名于世。王懿荣的孙女在20世纪60年代初将他的另一部分藏品,300多片甲骨捐献国家,其中的精品在《天津博物馆——百年集珍》展览中展出。
其他文献
何建明,生于1956年,江苏苏州人。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2012年6月30日当选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新时期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七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其中三获鲁迅文学奖、三获正泰杯报告文学奖、四获徐迟报告文学奖、五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重要作品有:《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部长与国家》(又名《奠基者》)、《中国高考报告》《永远的红树林》《落泪是金》《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