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恒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y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始终相信“善有善报”和“因果循环”并不是迷信,因为很小的时候就曾听人说“你的功夫花在哪儿,最后其实都是看得到的”,而后来随着年岁渐长,阅历增多后,越来越深信人在某个领域里的成就,伴随的必然是其他领域里的缺失。
   比如念书时学霸们在取得骄人的成绩的背后,必然要牺牲掉某些玩乐的时间;研究型人才在自己专业上取得的学术进展越多,分散到其他领域上的精力便越少;年纪轻轻便取得成功的才俊们,除了爹、运气和起跑点这些外力因素,亦有太多不为人所知的付出;离乡背井在大城市里打拼的人们,逢年过节光彩照人地回乡时,鬼知道他经历了什么。
   这类事情看得越多,在某种程度上,人的心态便越平衡。因为逐渐相信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完全是因爹和命,而是别人用心血在缔造这份“幸运”的时候,你没有同样的付出。
   因为这个世界有个词叫“能量守恒”:你把有限的能量分散到了其他领域里,那么在自己的领域做不到出类拔萃,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有读者曾经在微博私信里问我,为什么我笔下有那么多学术型或者说专业型的女子?比如《江海不渡》里的素末;比如《伦敦星光不散场》里的芯辰;比如《向海深处》里的连心。
   因为我由衷地喜爱这种能沉得住气和静得下心的女子,她们或许没那么聪明,为人处事或许无法面面俱到,可她们有着这个时代已经太过稀缺的纯粹——为着某一个目标,收着心,用漫长的时间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惊喜。
   娱乐至死的时代里,这样的精神,实在太可贵。
   八月,朋友G的公司里迎来了一批新员工,都是刚从大学里出来的实习生。我自新员工入职后,便频频听G抱怨带实习生的不易:“这些年轻人,一个个资质平平,心倒是比天还高。每天事没做完就在那儿等着涨工资,谈论他们某个做直播的朋友的月收入多少多少。”的确,时代缔造了太多惊喜,随之而来的就是平凡的人们的焦虑和攀比——TA凭什么?不过就是运气好,不过就是做了那一行。你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到他们的成就与荣光,却也因为角度受限,你看不到他们在背后的付出。于是开始焦虑,心态失衡,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
   失衡。很多时候,我特别喜欢上一代人身上的那股气。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他们并不聪明,懂的或许也不多,甚至因为见识受限,身上或多或少带着点愚昧和素质低下。可在他们身上,至今仍拥有我们这一代人逐渐缺失的坚定和责任感。
   我们或许比他们聪明、有见识,可朋友们,要知道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写字楼里的人个个拥有与你相当的高学历、丰富的见识、某种程度上的人脉,可你我他,其实这个时代真正缺乏的,是专一、踏实、擁有格局的勤勤恳恳的人。
   比如说,接受了一份工作,我无论如何都必须把它做好,这样的责任感。
   比如说,我不过是这个大时代下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我始终明白一个伟大工程的创造,连小小的螺丝钉都不可以出错,这样的责任感。
   责任感亦是人的才华。这一份才华,愿你我都能够拥有。
  选自《爱格》
其他文献
有几个小老爷们,经常在一起喝酒、泡吧,然后呢,就玩着命地想着掏钱,然后自个感觉豪迈无比,啊,一说谁谁谁,是我过命的哥们,这是朋友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为毕竟没有经过威压和利诱的考验。我今天说的朋友,这个不在其内。一壶清茶,或者是一壶薄酒,几个人,在一块聊天,前八百年,后八百载,天文地理,从大战起源到男欢女爱什么都谈,当然,这肯定不会泄露出去,不聊就会想的慌,这是朋友吗?这当然是,这是真正的君子
宁王朱权。最早注意到他,是因为一句话。散茶到了明代开始普及,标志性事件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停止造龙凤团茶,命令从此进贡芽茶。这时候有人淡淡地评说了一番:“(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不是诏书和律令,但对团茶同样是历史性的判决。“真味”,“自然之性”,说得多好,多透彻!说这话的,就是朱权。由这样一个皇子中难得的雅人来给团茶敲
中国真正的读书人不会超过两万人,这些你看书籍的销量就知道。学术类的书籍能卖几千册就很不错了,诗集则只有几百册。一个人在繁忙的工作中,半个月读一本书,已经是效率很高的事。如果坚持不缀,一年读24本书已经是高手。我常常在想,这两万人才是中国的知识精英。我的书为他们而写。我时常能想到他们的状态。他们大多是囊中羞涩的人,精神上也羞涩,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那种笨手笨脚,不大会打理世俗事务。说话也吞吞吐吐,不甚
柳青,影响了一代人对文学的认知,也就是要做真实的时代记录者,做语言风格的创新者,做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创业史》提供了乡土的来龙去脉的思路,也就是着眼于农民传统的道德理想,分久必合的生产关系及城镇化道路的警示。  我到皇甫村去過多次,和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做过彻夜的长谈。有一次我和朱鸿结伴,和王家斌一块住在牛棚里面的炕上。王家斌说,分田到户后他老婆在哭,年轻时给集体干,到老了给自己干,干不动了,吃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文中,谈到教育时指出:人的心灵要用音乐来教育;身體要用体育来教育。音乐陶冶人的性情,体育强健人的体魄,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品格上完善,体格上健全。我这一生,心灵没有受过音乐专门的教育,身体没有受过体育专门的教育,品格体格可谓不健全不完善,多么可悲啊!我贫瘠的少年时代,从未接触过体操、游泳等体育运动。十年的义务教育,也没很好地接受到体育老师的教育,课程中的跑
载记失实是怎么产生的?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  在古代,经常出现而无法避开的一个问题,是义理正确与事实正确在辨别、处理中的矛盾。经过前人编辑、修订的古代经书,经常会碰到事实正确与义理正确的矛盾冲突,这就必然导致史官不可能如实记述的倾向。最典型的事例是《春秋经》。  《僖公二十八年》记载: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2),“天子狩于河阳”。乍一看,是周天子去河阳这个地方考察地方官员的工作。实际上,哪里是一次
历史爱好者,都知道“小米加步枪”这个说法。  步枪好理解。但,为什么是小米呢?为什么不是大米、白面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当年八路军,主要活动的地区是在山西的山区,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一些北方省份的山区。这些北方的山区缺水,种不了大米,只能种小米。因为小米耐旱,其他的,都种不了,或者收成还不如小米。所以,当时的八路军,以小米为主食。以小米为主食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日本投降,到了东北以后,伙
和文友相聚时,我不止一次地,听他们说我是性情中人。对于这个略带赞许的词语,我常常欣然接受。因为,我心里清楚,我是个喜欢说真话的人,也敢于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亦或看法。可是,对于“性情中人”这句评语,我至今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尽管,我说了真话,可我卻在疑惑:一些朋友给予我这句评语,到底是不是真话?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因为,我也曾对别人说过:“老兄真是个性情中人!”我知道,我的这句评语,也未必
眼睛睁开了,你就什么都看见了?   眼睛瞎了,我就一点也看不见了吗?   孩子,听我讲,真的不是那么回事。   孩子,你别老那么看着我。我嘛,几十年了都这样,一天到晚在木火桶上坐着。有人说我木了。我木了吗?我在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地嚼着日子。你要说,还不是一粒粒嚼着干豆豉,嘎嘣嘎嘣地响。也对,也不对。一个个日子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我掉下一把口水,它慢慢地从地上变戏法似的长高,一闪,又不见了。再闪
进入八十年代,我家有了承包地。刚分到地的时候,全家人都高兴。父亲领着我们,到这块地看看,到那块地看看。父亲背搭着个手,从这块地头起,走到对面的地头起。用脚一步一步地量着,走过来,走过去。量一遍,再量一遍。剃得光光的头上,泛着自豪的光芒。一年之计在于春。庄户人更懂得这个。这不,一开春,正月还没满,地里就三三两两的有人铲圪楞了。以前大集体时,人们是没办法,扛个铁锹,去地里站着。现在地归自个了,人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