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谈及农村中学生在校现状,作为颇有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们最清晰、最直接地感受到:现在的农村学生态度自由散漫,行为难管难教。我们不希望他们辍学的同时却又巴不得他们赶紧毕业。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还真是困惑而又无奈。而在众多问题爆发的同时,我发现八年级学生思想态度的转型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发展 教师 思想转型 心理
我校就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三个方面。共发问卷172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调查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依据。针对调查结果,结合多年的农村教学经历,分成多个方面来谈谈关注我们农村八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他们思想正确转型的重要性吧。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发展特点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中学时期喻为多事的季节,心理学上称之为 “心理断乳期”,其年龄范围大体为13至18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俗称为青春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身体和激素变化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由身体的迅速发育引起的心理变化之另一个方面,是中学生的成人感变得特别强烈。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从父母营造的温室里走出来,独立自主地开辟新天地。如果父母要过问他们的一些事,认为父母对他们的事干涉得太多。他们对考试心存恐惧,却又必须面对。对付的办法也基本上是让自己全身心地长期进行题海大战,并以牺牲作为正常人所应有的活动和兴趣爱好为代价。
2.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的健康发展上,中学生之所以会表现出上述特点,除客观的外在原因外,也有其心理发展的内在必然性。确切说,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必须思考他已经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做到这样,儿童就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对发展儿童健康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儿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和个人。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学习态度。在我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42%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6%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32%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较大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家庭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三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79%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科学、社政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8%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75%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43%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62%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三、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2.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
3.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促进农村初中生健康思想转型的对策
建立一支以班主任老师为骨干,由全体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学习,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从言行举止着手。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安排不同的德育活动系列,提高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实效性。开展广泛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包括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要在校内外形成一种沟通机制,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德育格局。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总之,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的新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帮助他们思想健康的转型,为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多种有利的条件和途径。中学生自己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注意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意志、品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5.10.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颁发.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杭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发展 教师 思想转型 心理
我校就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涵盖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三个方面。共发问卷172份,回收有效问卷165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通过调查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调查提供了真实客观的依据。针对调查结果,结合多年的农村教学经历,分成多个方面来谈谈关注我们农村八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他们思想正确转型的重要性吧。
一、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发展特点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中学时期喻为多事的季节,心理学上称之为 “心理断乳期”,其年龄范围大体为13至18岁,属于少年期和青年早期,俗称为青春期。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急剧而又呈弥散性的身体和激素变化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由身体的迅速发育引起的心理变化之另一个方面,是中学生的成人感变得特别强烈。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应该从父母营造的温室里走出来,独立自主地开辟新天地。如果父母要过问他们的一些事,认为父母对他们的事干涉得太多。他们对考试心存恐惧,却又必须面对。对付的办法也基本上是让自己全身心地长期进行题海大战,并以牺牲作为正常人所应有的活动和兴趣爱好为代价。
2.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的健康发展上,中学生之所以会表现出上述特点,除客观的外在原因外,也有其心理发展的内在必然性。确切说,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必须思考他已经掌握的所有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如果在这一时期能够做到这样,儿童就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对发展儿童健康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儿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和个人。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1.学习态度。在我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42%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6%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32%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较大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家庭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三是与该课程的实用价值紧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79%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科学、社政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英语不感兴趣。在学生讨厌的课程中,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48%的学生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
2.学习需求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当前,“特长”是师生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特长”有正确的认识,其中,75%的学生有自己感兴趣的目标,且有43%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时,62%的学生希望学到较多的、实用的科技知识,使之能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帮助。
三、当前农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
1.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是使他们认识到了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从而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的消极作用,是使部分学生过多地追求学习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学术性较强的文化课程的基础性意义。
2.家庭教育的影响。当前,农村中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处于一种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备受家人的宠爱,他们一般表现为意志不坚强,缺乏进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
3.学校教育的影响。在农村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农村中学越来越重视特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可是,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制约,对于学生学习的纵向多层次和横向多目标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导致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促进农村初中生健康思想转型的对策
建立一支以班主任老师为骨干,由全体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加强《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学习,从小事抓起,从身边做起,从言行举止着手。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安排不同的德育活动系列,提高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实效性。开展广泛的心理教育活动。还包括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要在校内外形成一种沟通机制,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德育格局。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总之,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的新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农村初中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帮助他们思想健康的转型,为他们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多种有利的条件和途径。中学生自己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注意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各种意志、品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5.10.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颁发.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M].杭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