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了,学校安排我们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讲座,其中有一个片段,讲的是一个转学两天的学生要求妈妈把她转回李老师的班级,理由是:在新集体中她感受不到温暖,同学们之间的相处都是冷漠的;而在李老师的班上,却处处都有同学们的关爱。
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依然让我震惊不已:那是个下雨天,我班学生丁某的爷爷来接他,丁某的爷爷刚刚做完手术,身体很虚弱,走路都弯着腰,而丁某一放学就把书包往爷爷身上一摔,自顾自地买了一串糖葫芦,边走边吃,丝毫不理会身后行动迟缓的爷爷。我对丁某的表现感到深深震惊,同时也由此自责。我在班务管理中忽略了情感教育,过于偏重纪律和学习,看重秩序和成绩,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发展。当我和其他同事谈起这件事时,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目前的教育管理都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弊端,造成了学生情感淡漠的品性,形成情感世界缺失的现象。
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里所说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都浸透着情感成分,因此,将情感与教育融合为一体,是对“教育的核心的回归”。[1]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呢?我翻阅了许多与此有关的书籍,查阅了相关的资料,逐渐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过关爱,让学生感到情感的温馨
给学生父母般的关爱,就是对学生尊严的尊重和呵护。著名教育家柏林斯基说:“爱应该是教育的工作,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2]在班务管理中,我更多地以母亲的角色和心理,用真诚的情感,关爱每一个学生。
每天,我总以灿烂的微笑迎接每个学生的到来,又以热情的话语,与每个学生告别。有几位贫困家庭的子女,我悄悄地送上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如果哪个学生请假了,我一定会在放学后打电话去询问病情。有几个学习困难和纪律不好的学生,我经常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当我把这种无私和关爱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心里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特别愉悦的情感体验,我欣喜地发现:当一个同学伤心时,其他的同学能去安慰他;当一个同学遇到困难时,其他的同学会主动帮助他。班上关爱他人已渐成风气。
二、通过沟通,让学生感受情感的魅力
情感只有在交流与互动中,才能产生体验与沟通,达到移情和共鸣的效果。班主任不应该以管理者自居,而应该以可亲可敬的形象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魅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力量。
新学期开始了,班上一名原先很优秀的王某,却在各方面都退步了,上课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下降,课间还经常打架,这到底是怎么了?
我找了一个课余时间与他细心交谈,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分析这段时间他表现不好的原因。放学后,我又给王某的父亲打电话,与他交流了孩子的情况。原来,王某的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中忙于照顾新生的婴儿,不免忽视了他。沟通之后,我利用王某爱画画的优点,把“班级之星”的设计权交给他,让他每个月都为“班级之星”设计一个新版面。在课堂上,一旦发现他的进步就立刻表扬他,给他鼓励,让他继续努力。一段时间后,王某再也没有打过架,学习也逐步提高了。如果没有沟通,只靠批评和惩罚,又怎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三、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受情感的丰富
我觉得班主任在情感教育中,应该适应人的体验需要,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置身于各种情感的情境之中,感受生命的伟大,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上学期快结束时,我班学生陈某因车祸住院了,她的母亲打电话给我时声泪俱下,说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好几天了。我下班后去了医院,在病房门口看见了孩子,除了眼睛能动,身体的其他部位都被固定了。第二天,我在班级中说起了这件事,当时就有几名学生提出想去看看她,我灵光一闪,这不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大好机会吗?期末考试结束后,我联系了几位和陈某关系较好的学生及其家长,约好时间一起去医院探病。在医院大厅,我让几位学生模拟情境,体验坚强、勇敢、友爱的情感。事后,每位学生我都布置了一篇体验文章,在下学期开学初,在班上读出来。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平时班会、晨会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讲述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或新闻,如救助失学儿童、赡养孤寡老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奉献、开拓创新……这些新闻、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教师作为一个育人的重要载体,尤其应使自己有丰富而涌动着的情感,具有与学生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能力,具有一颗孩子般赤诚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情感教育的使命,塑造闪耀着现代人文精神光彩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冯现冬,张伟忠.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2]杨万强.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班主任工作体会[J].现代技能开发,2001(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有这样一件事,至今依然让我震惊不已:那是个下雨天,我班学生丁某的爷爷来接他,丁某的爷爷刚刚做完手术,身体很虚弱,走路都弯着腰,而丁某一放学就把书包往爷爷身上一摔,自顾自地买了一串糖葫芦,边走边吃,丝毫不理会身后行动迟缓的爷爷。我对丁某的表现感到深深震惊,同时也由此自责。我在班务管理中忽略了情感教育,过于偏重纪律和学习,看重秩序和成绩,却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发展。当我和其他同事谈起这件事时,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目前的教育管理都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弊端,造成了学生情感淡漠的品性,形成情感世界缺失的现象。
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里所说的生命感和价值感都浸透着情感成分,因此,将情感与教育融合为一体,是对“教育的核心的回归”。[1]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呢?我翻阅了许多与此有关的书籍,查阅了相关的资料,逐渐总结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过关爱,让学生感到情感的温馨
给学生父母般的关爱,就是对学生尊严的尊重和呵护。著名教育家柏林斯基说:“爱应该是教育的工作,又是鉴别教育的尺度。”[2]在班务管理中,我更多地以母亲的角色和心理,用真诚的情感,关爱每一个学生。
每天,我总以灿烂的微笑迎接每个学生的到来,又以热情的话语,与每个学生告别。有几位贫困家庭的子女,我悄悄地送上学习用品和课外书籍。如果哪个学生请假了,我一定会在放学后打电话去询问病情。有几个学习困难和纪律不好的学生,我经常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及时表扬他们的点滴进步。
当我把这种无私和关爱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心里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特别愉悦的情感体验,我欣喜地发现:当一个同学伤心时,其他的同学能去安慰他;当一个同学遇到困难时,其他的同学会主动帮助他。班上关爱他人已渐成风气。
二、通过沟通,让学生感受情感的魅力
情感只有在交流与互动中,才能产生体验与沟通,达到移情和共鸣的效果。班主任不应该以管理者自居,而应该以可亲可敬的形象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魅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力量。
新学期开始了,班上一名原先很优秀的王某,却在各方面都退步了,上课不遵守纪律,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下降,课间还经常打架,这到底是怎么了?
我找了一个课余时间与他细心交谈,了解他的生活情况,分析这段时间他表现不好的原因。放学后,我又给王某的父亲打电话,与他交流了孩子的情况。原来,王某的母亲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中忙于照顾新生的婴儿,不免忽视了他。沟通之后,我利用王某爱画画的优点,把“班级之星”的设计权交给他,让他每个月都为“班级之星”设计一个新版面。在课堂上,一旦发现他的进步就立刻表扬他,给他鼓励,让他继续努力。一段时间后,王某再也没有打过架,学习也逐步提高了。如果没有沟通,只靠批评和惩罚,又怎么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三、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受情感的丰富
我觉得班主任在情感教育中,应该适应人的体验需要,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置身于各种情感的情境之中,感受生命的伟大,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质。
上学期快结束时,我班学生陈某因车祸住院了,她的母亲打电话给我时声泪俱下,说孩子的情况不容乐观,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好几天了。我下班后去了医院,在病房门口看见了孩子,除了眼睛能动,身体的其他部位都被固定了。第二天,我在班级中说起了这件事,当时就有几名学生提出想去看看她,我灵光一闪,这不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大好机会吗?期末考试结束后,我联系了几位和陈某关系较好的学生及其家长,约好时间一起去医院探病。在医院大厅,我让几位学生模拟情境,体验坚强、勇敢、友爱的情感。事后,每位学生我都布置了一篇体验文章,在下学期开学初,在班上读出来。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平时班会、晨会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收集、讲述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或新闻,如救助失学儿童、赡养孤寡老人、见义勇为、拾金不昧、乐于奉献、开拓创新……这些新闻、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丰富的情感。
教师作为一个育人的重要载体,尤其应使自己有丰富而涌动着的情感,具有与学生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能力,具有一颗孩子般赤诚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情感教育的使命,塑造闪耀着现代人文精神光彩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冯现冬,张伟忠.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2]杨万强.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班主任工作体会[J].现代技能开发,2001(05).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