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界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实际的转化;正确合理地选取教学案例;制作和使用课件;从说理教育法到心理疏导方法;采取“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对文献分析和梳理及在肯定学者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调查研究法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于兴梅(1964-),女,山东蓬莱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71-02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学者和专家以及担任着这门课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基础”课课堂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尝试,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和梳理这些文献,是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一、学者对“基础”课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张丹华、陈海青认为教学语言要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语言体系的转化,就是把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内容用比较形象和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体如何转化,其基本依据是学生的理论接受程度,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学生“爱听”而刻意去迎合学生。既结合当前社会和大学生中流行的健康话语的实际,又继承中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创新教学语言。[1]贲国栋认为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稳定性的特点。[2]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有完整严密的体系,这是不能随意变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照搬教材体系就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课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并最终还原于教材;既不能照搬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多媒体课件应是对教材的提炼、综合和再创造,是教材有机的延伸和补充,它立足教材,又深化和充实了教材,是教材体系艺术化、生动化和形象化的体现。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课件与教材的关系,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应当力求达到简洁凝练、一目了然。[3]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尽量通俗易懂,形式尽量活泼多样,切记简单生硬和照本宣科。[4]
2.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实际的转化
贲国栋认为要妥善处理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具有多样性、即时性、流变性的特点。[2]要针对学生欢迎知识含量高、文化通博性强、信息覆盖面广、学生气息浓的需求心理开展针对性教学。[3]臧宏、王立仁认为“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首先要找准“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其一是学生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二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目标的差距问题。在处理“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内容;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学的基本逻辑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不同的方式和合力作用展开”。[5]汪先平认为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相结合。[6]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课件与学生的关系。[3]
3.正确合理地选取教学案例
汪先平认为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既要反对仅对学生展现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一面,而对一些社会消极面闭口不提;又要反对一小部分教师过多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揭丑”,过分渲染和扩大负面现象。教师要把握准所教授知识的科学性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6]艾国认为选取案例应当审慎,既要说明问题,又要避免负面影响。[4]
4.道德和法律是“基础”课规范方面的内容
贲国栋认为要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道德和法律作为调整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主要通过调整人的内心思想进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法律主要通过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进而调整人的内心思想。[2]既不能用法律代替道德,也不能用道德代替法律。
5.课件的制作、使用
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更多的优越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个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课件与教师的关系。多媒体课件应体现教师的思维逻辑和理论视野,而不只是一些多媒体元素的简单展现。二是要处理好课件与教学的关系。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是它不能代替理论教学本身。[3]
6.“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课堂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毛泽东说过:“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7]对重点问题一定要讲深讲透,怎样才能讲深讲透呢?基本的方法是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
从说理教育法到心理疏导方法。心理疏导方法是指针对人们心理和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进行疏通和引导的方法。[9]在一次作业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现在的我心中埋着太多的令我不快的事,我想要是我不尽快地把心中的这些事清理出去,终有一天我会被压垮的。
邵龙潭认为“基础”课可采取“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10]
二、“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体会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于兴梅(1964-),女,山东蓬莱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山东?烟台?26400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71-02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学者和专家以及担任着这门课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基础”课课堂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尝试,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和梳理这些文献,是提高“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客观需要。
一、学者对“基础”课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1.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张丹华、陈海青认为教学语言要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语言体系的转化,就是把较为抽象和复杂的内容用比较形象和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语言体如何转化,其基本依据是学生的理论接受程度,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学生“爱听”而刻意去迎合学生。既结合当前社会和大学生中流行的健康话语的实际,又继承中华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创新教学语言。[1]贲国栋认为教材体系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稳定性的特点。[2]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写,教材有完整严密的体系,这是不能随意变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直接照搬教材体系就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课的多媒体课件内容既要源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并最终还原于教材;既不能照搬教材,又不能脱离教材。多媒体课件应是对教材的提炼、综合和再创造,是教材有机的延伸和补充,它立足教材,又深化和充实了教材,是教材体系艺术化、生动化和形象化的体现。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课件与教材的关系,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内容应当力求达到简洁凝练、一目了然。[3]教师讲授课程内容时尽量通俗易懂,形式尽量活泼多样,切记简单生硬和照本宣科。[4]
2.实现教学体系向学生实际的转化
贲国栋认为要妥善处理教材体系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具有多样性、即时性、流变性的特点。[2]要针对学生欢迎知识含量高、文化通博性强、信息覆盖面广、学生气息浓的需求心理开展针对性教学。[3]臧宏、王立仁认为“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首先要找准“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指:其一是学生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二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与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目标的差距问题。在处理“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教材内容的关系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内容;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学的基本逻辑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不同的方式和合力作用展开”。[5]汪先平认为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大学生成才成长规律相结合。[6]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课件与学生的关系。[3]
3.正确合理地选取教学案例
汪先平认为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既要反对仅对学生展现历史和现实的积极一面,而对一些社会消极面闭口不提;又要反对一小部分教师过多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揭丑”,过分渲染和扩大负面现象。教师要把握准所教授知识的科学性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6]艾国认为选取案例应当审慎,既要说明问题,又要避免负面影响。[4]
4.道德和法律是“基础”课规范方面的内容
贲国栋认为要明确教学目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道德和法律作为调整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主要通过调整人的内心思想进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法律主要通过规范人的外在行为进而调整人的内心思想。[2]既不能用法律代替道德,也不能用道德代替法律。
5.课件的制作、使用
多媒体课件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更多的优越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各个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在使用多媒体课件,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王东莉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课件与教师的关系。多媒体课件应体现教师的思维逻辑和理论视野,而不只是一些多媒体元素的简单展现。二是要处理好课件与教学的关系。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但是它不能代替理论教学本身。[3]
6.“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课堂讨论时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毛泽东说过:“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7]对重点问题一定要讲深讲透,怎样才能讲深讲透呢?基本的方法是透过事物的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
从说理教育法到心理疏导方法。心理疏导方法是指针对人们心理和思想上的各种问题进行疏通和引导的方法。[9]在一次作业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现在的我心中埋着太多的令我不快的事,我想要是我不尽快地把心中的这些事清理出去,终有一天我会被压垮的。
邵龙潭认为“基础”课可采取“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10]
二、“基础”课课堂教学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