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不能“想得美”?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c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游戏,玩电脑,痛快玩,继续玩,再玩……”小学四年级一男生自拟最喜欢的课程表,每天七节课,玩的内容成了课程的主打。发帖人麒麟妈咪告诉记者,这份课程表是她收拾儿子房间时发现的,看后忍俊不禁,儿子说那是自已的“想得美”课表。(据《武汉晨报》)
  麒麟妈咪忍俊不禁,笔者却满是心酸。妈咪忍俊不禁的也许是儿子的创意,我心酸的却是这“创意”背后对减负的讽刺意味。
  “玩”竟然成了孩子们的奢侈品!怪不得有专家用“跷跷板效应”来形容减负:一边是高举减负大旗不断出台各项政策,一边是千方百计弥补减负带来的“损失”,人们在两者间苦苦谋求平衡,而减负后的中小学生大都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为什么我们喊了这么多年,学生负担却像跷跷板一樣,这边减了那边加,甚至学业越减越重呢?说到底,是因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各有一本“难念的经”。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是以分数论胜负,评价老师工作成绩的重点也在分数上,老师的压力最终只能是压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来说,也时时面临升学竞争的压力,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也给学生加了不小压力,而社会用人制度过分追求高学历,则使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正是在接近残酷的多重压力下,不少学生不得不“心甘情愿”地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又哪里敢有时间去“玩”呢?
  显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学生缺乏科学的考评,是产生学生减负的“跷跷板效应”的原因之一,更是“想得美”课表产生的源头之一。此外,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都有责任。如果社会对人才、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不变,减负之路依旧会是相当曲折。
  因此,减负的话题绝对不单单是一个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育,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健身。假如我们能真正地用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把教育变成枷锁套在青少年学生身上,也不会为了仅仅追求学习成绩、追求升学率而不惜牺牲青少年学生的最最珍贵的快乐。
  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缓慢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只有当人们减去头脑中的“负”,才能真正让孩子的“想得美”变成“真得美”,才能让他们快乐而健康地成长。
其他文献
近年来,靖边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主动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被省、市业务厅局有关单位评为“地质灾害防治先进单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平安单位”、“00九年度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先进集体。”  进行土地开发整理,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完成率达到100%。加强执法检查,严格执行错案追究制度,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巡查网络和长效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机制,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引起,由于此处骨质疏松多发,骨质薄弱。传统治疗方法需卧床牵引10~12周,高龄患者长期卧床会引起较多的并发症,如褥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