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印是亚洲相邻的两个大国,历史上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但近代由于殖民主义遗留的问题,两国就边界划分产生较大争议,并于1962年发生边境冲突。自此,两国的关系陷入低谷,后虽有所改善,两国的关系仍在曲折中发展。
关键词中印关系 边界争议 麦克马洪线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45-02
一、中印关系的简述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人民一直友好往来,具有绵延深厚的友好关系。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两国中断了交往。新中国成立后,印度于1951年4月1日与中国正式建交,成为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关系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达到高潮,非常友好。然而,之后中印关系很快就出现了逆转。回顾中印关系,经历了冰冻期、解冻期,现今处于曲折发展之中。
近年来,中印关系发展较快:两国高层领导接触频繁,重视相互接触,经贸合作迅猛发展,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在经贸方面,2007年中印贸易额又增加到386亿美元,同比增长55%。目前,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但从中印两国的人口、疆域和经济规模以及在当今世界所起的作用来说,双方之间的合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目前,两国国民间往来和了解都非常少。
制约中印关系在深层次和广度上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西藏问题、中巴关系、安全问题外,边界争议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2008年10月中俄举行的黑瞎子岛的界桩揭幕仪式,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的完成,除印度外,中国与周边所有邻国都解决了陆上边界问题。疆域划分、领土的界定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界争端的存在依然是制约中印关系的瓶颈。现今,在印度尚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政府官员、军方领导人和智库阶层中的人士,还没有摆脱或没有完全摆脱1962年战争的阴影,视中国为威胁或未来潜在的对手。
二、中印边界的现状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段、中段、东段三段。
西段指中国西藏和新疆同克什米尔印度管辖区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西段的传统边界可分为两段,新疆段和西藏段。有争议的地区主要包括阿克赛钦高原、林济塘平原和羌臣摩河谷等地,争议面积约33000平方公里。目前,当前实际控制线与中方主张的传统习惯线基本相符,但由印方1954年占领的碟穆绰克(Demchok)西北的巴里加斯地区除外。
中段指西藏同现在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安恰尔邦(2000年前为北方邦)接壤的边界。在中段两国主张的传统习惯线出入不是很大,争议地区有: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桑和葱莎、波林三多、乌热、香扎以及拉不底等七个在习惯线附近的地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目前这些地区均为印方所占。
东段指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争议地区是为中方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门隅、珞瑜和下察隅三部分,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均为印度所控制,“麦克马洪线”为印度的实控线。
三、中印边界争议的发展与影响
中印两国的边界始终未定界,中印边界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的产物。
(一)中印1962年战争前边界的发展
18世纪以前中印两国人民按照传统的边界线耕作,两国并无边界争议。对于阿克赛钦地区,中国人很早就到这里实行了有效的先占,在长达一千多年内中国历代政府都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自从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以来,中国从来都主张并且拥有对它的主权,西藏处于中国的主权管辖之下。这一切,印度本来并无异议。
但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后,不断向外扩张势力,窥视中国西南边疆,进行一系列的非法活动,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上瓜分出去。在中印边界西段,英印政府单方面提出一系列所谓的边界线:“1846-1847年英边界委员会线”、“约翰逊线”、阿尔达线”和“马继业—窦呐乐线”。在东段,通过1913年10月13日中、英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三方会议”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西姆拉会议”,制造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虽然英印当局于1938年后对部落地区采取侵略性的“前进”政策,侵入门隅等地区。但1947年印度独立时,其实际管辖范围尚远未达到“麦克马洪线”,只是在德让宗、巴奚卡、前门里等传统习惯线以北中国境内的几个地点设置过一些临时机构。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政府不仅完全继承了英帝国的遗产,而且多次干涉西藏内政,在边界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比英国有过之而无所不及。
在东段,印度违背自己的诺言,不断向“麦线”推进,于1951年2月占领中国的领土门隅首府达旺。1951年至1953年,印度强行将其东北边界推移到“麦克马洪线”附近,并在此附近强行设立哨所。至1953年,基本控制“麦克马洪线”以南广大的中国领土,使这一非法的虚拟线基本成为实际控制线。
在西段,印度向中国提出大片的领土要求,包括新疆的阿克塞钦地区和西藏的阿里的一部分地区。为了改变中国对该地区的实际占有,1954年以后甚至派兵占领位于中国一侧的巴里加斯地区在中段,除了桑河葱莎外其余地方,包括柏林三多、巨哇、屈惹、什布什山口、香扎、拉不底等,均在1954年至1958年被印度所占领。
1954年,印按其主张单方面在地图上将中印“未定界”改画为“已定界”,企图使其非法占有的土地“合法化”、“固定化”。
(二)中印1962年边界战争的爆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中印关系虽全面发展,两国政府及高层领导接触频繁,但暗含危机。中印两国政府和领导人在中印之间是否存在争端、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争端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存在严重而根本的分歧。双方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文字战。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就阿克塞欽地区的归属给中国政府发出备忘录。尼赫鲁也开始给周总理写信,就边界问题开展文字斗争。1959年3月22日,在尼赫鲁总理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印度根据其改画过的地图线正式对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和中国西藏阿里的部分地区提出领土要求。
1959年4月底,印军越过“麦线”侵占中国西藏马及墩地区南端的朗久。8月25日,印军向驻在马及墩的中国边防部队开火,中国部队自卫还击,印军撤退,史称“朗久事件”,它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随后中印两国政府相互多次抗议。10月20、21日,中印两军在西段的空喀山口发生了较严重的流血冲突,边界局势愈发严峻。11月7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中印边界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停止巡逻。印方予以拒绝。
1960年4月,为了缓和中印紧张的局势,周恩来总理前往新德里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谈,但因为印方为边界谈判设置前提条件,双方未达成协议。
1961年后,印度继续推行1960年初制定的“前进政策”,企图通过武力将中国边防哨所从中国领土上赶出去。同时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山南的扯东的部分据点。向中国的边防部队挑衅,不断地侵入中国的领土。在面对严重武力威胁和印方率先武力挑衅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被迫于1962年10月20日自卫反击,中印双边间爆发严重边界武装冲突。中国取得战争胜利,在11月20日挺进至传统边界线附近。但为防止边界冲突扩大、缓和两国关系,中方主动停火,撤退至1959年11月7日的实控线。
(三)边界战争后边界的发展及影响
自中印边界战争之后,中国希望加强因中国单方面撤军而形成的和平局势,并谋求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议,但印度虽然不敢轻易采取武力而暂时中止了武力侵犯中国,仍拒绝谈判。两国关系全面倒退陷入了长期的“冰冻期”,外交关系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长达十四五年内无大使驻守对方。
1969年元旦,印度的总理英·甘地迫于局势发展需要,表示愿寻找解决边界争端的方法以改善两国关系,但之后因其宣扬所谓的中国侵略论和干涉中国内政而不了了之。
1971年9月,印度政府向中国表示愿意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已决定向中国派出大使,并愿意同中国发展贸易和经济关系。同年10月,印度再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的法案。但是同年12月,印度议会却通过了《东北地区(改组)法案》,将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与中国存在争议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在内的原称为“东北边境特区”,更名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得到中方中国抗议。这一事件再次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恢复。
直到1972年9月底,中印关系出现转机。2世纪70年代中期,双方关系才逐步解冻,印度政府开始谋求与中国政府实现关系正常化。中印关系于1976年恢复到大使级。
1979年,时任印度外交部长的瓦杰帕伊访华,双方关系解冻,中印之间正常外交关系得以恢复。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外长时向其提出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一揽子解决”办法,即中国在东段让,印度在西段让,通过协商解决,但印度不愿做出相应的让步。
1980年1月,印度國大党重新执政,英·甘地再度出任总理,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不再坚持以中国撤出所谓“印度被占领土”作为中印边界谈判的先决条件,不再强调边界问题解决前不可能实现中印关系完全正常化。但印度关于边界已定的观点仍未改变。
1981年6月,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黄华访印度与印度政府进行会谈。此次访问取得了一定成果,两国政府决定在官员之间就边界问题进行对话。从1981年12月至1987年11月,两国举行了八轮副部长级官员会谈。在会谈中,双方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中方继续强调互谅互让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而印方则提出分段讨论边界问题的建议主张先讨论他们认为较易解决的东段边界问题,最后再讨论西段边界。此次会谈虽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发展两国关系仍起到一定的意义。自此至八十年代中期双方关系一直稳步改善。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顶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来到中国。两国领导人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决定建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以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并建立维持边界地区和平安定的秩序的途径。迄今,中印联合工作小组共举行了15轮会谈,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及边界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拉吉夫·甘地访华后,双方关系发生转折,进入“升温期”。
由中印两国的历史和经验可知,中印边界问题关系国家主权,能否正确对待和妥当处理事关重大,不仅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地区和平安全。中印双方的和平友好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内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规模空前,两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双赢。
近年来,随着中印双方高层领导的不断的交流沟通,双方不仅在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促进了边界争端的解决。通过两国政府和领导人的不断的会谈,签署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等。这些文件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中印两国政府的不断磋商,双方的立场逐渐趋于近同,确立了许多重要原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印能完美的解决争端。
注释:
程瑞声.近年来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1).
王宏纬.1962年边界战争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南亚研究.2002(2).
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外事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注:此地1919年被英国殖民政府占领,印度独立后继续侵占。
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文件汇编.第180-183页.
康民军.试析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南亚研究季刊.2006(1).
参考文献:
[1]吕昭义,李志农.麦克马洪线的由来及其性质.世界历史.2005(2).
关键词中印关系 边界争议 麦克马洪线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145-02
一、中印关系的简述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相邻的两个文明古国,历史上两国人民一直友好往来,具有绵延深厚的友好关系。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入侵,两国中断了交往。新中国成立后,印度于1951年4月1日与中国正式建交,成为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关系迅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达到高潮,非常友好。然而,之后中印关系很快就出现了逆转。回顾中印关系,经历了冰冻期、解冻期,现今处于曲折发展之中。
近年来,中印关系发展较快:两国高层领导接触频繁,重视相互接触,经贸合作迅猛发展,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在经贸方面,2007年中印贸易额又增加到386亿美元,同比增长55%。目前,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但从中印两国的人口、疆域和经济规模以及在当今世界所起的作用来说,双方之间的合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深度。目前,两国国民间往来和了解都非常少。
制约中印关系在深层次和广度上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除了西藏问题、中巴关系、安全问题外,边界争议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随着2008年10月中俄举行的黑瞎子岛的界桩揭幕仪式,2008年的最后一天中越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的完成,除印度外,中国与周边所有邻国都解决了陆上边界问题。疆域划分、领土的界定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界争端的存在依然是制约中印关系的瓶颈。现今,在印度尚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政府官员、军方领导人和智库阶层中的人士,还没有摆脱或没有完全摆脱1962年战争的阴影,视中国为威胁或未来潜在的对手。
二、中印边界的现状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段、中段、东段三段。
西段指中国西藏和新疆同克什米尔印度管辖区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西段的传统边界可分为两段,新疆段和西藏段。有争议的地区主要包括阿克赛钦高原、林济塘平原和羌臣摩河谷等地,争议面积约33000平方公里。目前,当前实际控制线与中方主张的传统习惯线基本相符,但由印方1954年占领的碟穆绰克(Demchok)西北的巴里加斯地区除外。
中段指西藏同现在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安恰尔邦(2000年前为北方邦)接壤的边界。在中段两国主张的传统习惯线出入不是很大,争议地区有:巨哇、曲惹地区、什布奇山口、桑和葱莎、波林三多、乌热、香扎以及拉不底等七个在习惯线附近的地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目前这些地区均为印方所占。
东段指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争议地区是为中方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间的地区,包括门隅、珞瑜和下察隅三部分,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均为印度所控制,“麦克马洪线”为印度的实控线。
三、中印边界争议的发展与影响
中印两国的边界始终未定界,中印边界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的产物。
(一)中印1962年战争前边界的发展
18世纪以前中印两国人民按照传统的边界线耕作,两国并无边界争议。对于阿克赛钦地区,中国人很早就到这里实行了有效的先占,在长达一千多年内中国历代政府都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管理。自从元朝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以来,中国从来都主张并且拥有对它的主权,西藏处于中国的主权管辖之下。这一切,印度本来并无异议。
但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后,不断向外扩张势力,窥视中国西南边疆,进行一系列的非法活动,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上瓜分出去。在中印边界西段,英印政府单方面提出一系列所谓的边界线:“1846-1847年英边界委员会线”、“约翰逊线”、阿尔达线”和“马继业—窦呐乐线”。在东段,通过1913年10月13日中、英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三方会议”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西姆拉会议”,制造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虽然英印当局于1938年后对部落地区采取侵略性的“前进”政策,侵入门隅等地区。但1947年印度独立时,其实际管辖范围尚远未达到“麦克马洪线”,只是在德让宗、巴奚卡、前门里等传统习惯线以北中国境内的几个地点设置过一些临时机构。
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印度政府不仅完全继承了英帝国的遗产,而且多次干涉西藏内政,在边界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比英国有过之而无所不及。
在东段,印度违背自己的诺言,不断向“麦线”推进,于1951年2月占领中国的领土门隅首府达旺。1951年至1953年,印度强行将其东北边界推移到“麦克马洪线”附近,并在此附近强行设立哨所。至1953年,基本控制“麦克马洪线”以南广大的中国领土,使这一非法的虚拟线基本成为实际控制线。
在西段,印度向中国提出大片的领土要求,包括新疆的阿克塞钦地区和西藏的阿里的一部分地区。为了改变中国对该地区的实际占有,1954年以后甚至派兵占领位于中国一侧的巴里加斯地区在中段,除了桑河葱莎外其余地方,包括柏林三多、巨哇、屈惹、什布什山口、香扎、拉不底等,均在1954年至1958年被印度所占领。
1954年,印按其主张单方面在地图上将中印“未定界”改画为“已定界”,企图使其非法占有的土地“合法化”、“固定化”。
(二)中印1962年边界战争的爆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中印关系虽全面发展,两国政府及高层领导接触频繁,但暗含危机。中印两国政府和领导人在中印之间是否存在争端、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争端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存在严重而根本的分歧。双方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这些问题展开了文字战。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就阿克塞欽地区的归属给中国政府发出备忘录。尼赫鲁也开始给周总理写信,就边界问题开展文字斗争。1959年3月22日,在尼赫鲁总理给周恩来总理的信中,印度根据其改画过的地图线正式对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和中国西藏阿里的部分地区提出领土要求。
1959年4月底,印军越过“麦线”侵占中国西藏马及墩地区南端的朗久。8月25日,印军向驻在马及墩的中国边防部队开火,中国部队自卫还击,印军撤退,史称“朗久事件”,它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随后中印两国政府相互多次抗议。10月20、21日,中印两军在西段的空喀山口发生了较严重的流血冲突,边界局势愈发严峻。11月7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建议,双方武装部队沿中印边界的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停止巡逻。印方予以拒绝。
1960年4月,为了缓和中印紧张的局势,周恩来总理前往新德里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谈,但因为印方为边界谈判设置前提条件,双方未达成协议。
1961年后,印度继续推行1960年初制定的“前进政策”,企图通过武力将中国边防哨所从中国领土上赶出去。同时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山南的扯东的部分据点。向中国的边防部队挑衅,不断地侵入中国的领土。在面对严重武力威胁和印方率先武力挑衅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被迫于1962年10月20日自卫反击,中印双边间爆发严重边界武装冲突。中国取得战争胜利,在11月20日挺进至传统边界线附近。但为防止边界冲突扩大、缓和两国关系,中方主动停火,撤退至1959年11月7日的实控线。
(三)边界战争后边界的发展及影响
自中印边界战争之后,中国希望加强因中国单方面撤军而形成的和平局势,并谋求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议,但印度虽然不敢轻易采取武力而暂时中止了武力侵犯中国,仍拒绝谈判。两国关系全面倒退陷入了长期的“冰冻期”,外交关系由大使级降为代办级,长达十四五年内无大使驻守对方。
1969年元旦,印度的总理英·甘地迫于局势发展需要,表示愿寻找解决边界争端的方法以改善两国关系,但之后因其宣扬所谓的中国侵略论和干涉中国内政而不了了之。
1971年9月,印度政府向中国表示愿意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已决定向中国派出大使,并愿意同中国发展贸易和经济关系。同年10月,印度再次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权利的法案。但是同年12月,印度议会却通过了《东北地区(改组)法案》,将包括“麦克马洪线”以南与中国存在争议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在内的原称为“东北边境特区”,更名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得到中方中国抗议。这一事件再次阻碍了中印关系的恢复。
直到1972年9月底,中印关系出现转机。2世纪70年代中期,双方关系才逐步解冻,印度政府开始谋求与中国政府实现关系正常化。中印关系于1976年恢复到大使级。
1979年,时任印度外交部长的瓦杰帕伊访华,双方关系解冻,中印之间正常外交关系得以恢复。邓小平在会见印度外长时向其提出了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一揽子解决”办法,即中国在东段让,印度在西段让,通过协商解决,但印度不愿做出相应的让步。
1980年1月,印度國大党重新执政,英·甘地再度出任总理,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政策发生微妙变化,不再坚持以中国撤出所谓“印度被占领土”作为中印边界谈判的先决条件,不再强调边界问题解决前不可能实现中印关系完全正常化。但印度关于边界已定的观点仍未改变。
1981年6月,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黄华访印度与印度政府进行会谈。此次访问取得了一定成果,两国政府决定在官员之间就边界问题进行对话。从1981年12月至1987年11月,两国举行了八轮副部长级官员会谈。在会谈中,双方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中方继续强调互谅互让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而印方则提出分段讨论边界问题的建议主张先讨论他们认为较易解决的东段边界问题,最后再讨论西段边界。此次会谈虽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对发展两国关系仍起到一定的意义。自此至八十年代中期双方关系一直稳步改善。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顶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来到中国。两国领导人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决定建立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以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并建立维持边界地区和平安定的秩序的途径。迄今,中印联合工作小组共举行了15轮会谈,为两国关系的缓和及边界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拉吉夫·甘地访华后,双方关系发生转折,进入“升温期”。
由中印两国的历史和经验可知,中印边界问题关系国家主权,能否正确对待和妥当处理事关重大,不仅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地区和平安全。中印双方的和平友好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在新时期内作为相邻的两个发展中大国,中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规模空前,两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双赢。
近年来,随着中印双方高层领导的不断的交流沟通,双方不仅在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促进了边界争端的解决。通过两国政府和领导人的不断的会谈,签署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等。这些文件为双方实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中印两国政府的不断磋商,双方的立场逐渐趋于近同,确立了许多重要原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印能完美的解决争端。
注释:
程瑞声.近年来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1).
王宏纬.1962年边界战争及其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南亚研究.2002(2).
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志—外事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注:此地1919年被英国殖民政府占领,印度独立后继续侵占。
张敏秋.中印关系研究(1947—2003).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文件汇编.第180-183页.
康民军.试析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与现状.南亚研究季刊.2006(1).
参考文献:
[1]吕昭义,李志农.麦克马洪线的由来及其性质.世界历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