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背景下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sj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林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校企合作模式是提高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水平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调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参与度,改善合作机制、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就业心态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林类高校;校企合作;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扩招后进入高校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了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虽然河北省各级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面临的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渴求和难求,毕业生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农林类院校,普遍存在社会认可度不高、招生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共性问题,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目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造成的[1]。京津冀一体化的出台和实现,首先需要人才保障,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正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心,利用高校、企业的优势资源,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大学生培养的责任,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及面临的工作岗位,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对建设经济强省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校企合作模式背景下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完善,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下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依然是依托传统的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较低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情况。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两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加强校企合作,联合企业界、教育界、工业界的力量,共同培养优秀的大学生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一项任务。
  校企合作就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通过高等院校和社会企业联合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的核心就是要产学合作、双向参与,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企业招人用人模式的转变[2]。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第一高等院校可以极大地提高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第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弥补自身科研和技术的不足,借助高校获取一流技术,同时能够缩短技术研发周期,降低科研成本,同时可以获得高素质人才,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基于问卷调查的情况汇总
  为了解当前河北省内高校毕业生的现状,把握校企合作背景下农林类高校育人情况,本次研究以河北省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为导向,分析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往年的数据统计,通过实地走访或电话拜访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高校就业工作管理人员及毕业生,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就业形势政策以及毕业生就业预期。
  从毕业生角度来看,在校期间大学生所参与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毕业实习和在校期间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较少的学生参与过校内企业所提供的技能培训;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累计参加的校企合作时间在1~3个月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同时普遍表示参与实习期间并未学到太多有用的专业技能;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毕业去向主要为中小型私营企业,工作方向较少与所学专业一致。从企业角度来看,参与调查的公司比较愿意参与校企合作,但较少企业表示强烈意向;参与调查的公司表示,公司对院校、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方面的需求主要在畜牧、兽医、饲料加工、植保等专业领域,而对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意向较弱;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更加在意农林类院校的专业职能水平和吃苦耐劳精神;调查显示,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利益的保障和学生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二、校企合作模式背景下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农林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在现今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普遍存在着大量求职待业的高校毕业生,而市场上的一些企业却招不到契合实际需要人才的矛盾。这种状况主要缘于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在“产、学、研、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脱节,使得相关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现实需要。对农林类高校来说,课堂上只能讲授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只能通过实验室或者实习来提高,而农林类企业又重点需要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丰富的人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对农林类高校来说,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专业设置和科研团队没有经费压力,因此主要是以学术性研究为导向,这也导致了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科研内容不够实用等问题。
  2.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角色的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市场上较多的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不感兴趣,认为企业没有必要参与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有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收益小、风险大,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企业难以认真对待高等院校提出的校企合作倡议。首先,有企业表示促使企业承担校企合作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企业在没有直接利益收入的情况下参与大学生培养得不偿失,并且可能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仍难以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从而为其他企业徒做嫁衣。其次,相应的实施细则,如税收、资金、合作、分配等校企合作具体内容缺失,造成企业风险得不到控制,利益得不到保障。最后,政府也没有专门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负责区域内校企合作的设计、考核、协调和管理。使得学校既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校企合作问题的协调者、解决者。这种单靠学校努力的现状,大大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有效开展。   3.非理性的大学生择业心态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模式,毕业生需要通过直接和用人单位商谈、咨询,从而来确定工作相关待遇和工作环境等问题。通过与企业的了解与沟通,多数毕业生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但是,同样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良的择业心态,步入择业误区,造成“职业空位与失业共存”的现象,陷入就业的怪圈。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或多或少存在盲目自负、急功近利、爱慕虚荣、自卑灰心、观望徘徊、消极依赖等心理,尤其对农林类高校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面对市场上少数企业对农林类高校的错误看法,部分毕业生难以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产生消极的心理,这也会影响未来的长期发展。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择业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这也给农林类院校开展就业择业教育提出了难题。

三、創新校企合作模式背景下农林类高校就业情况对策研究


  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对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影响,本文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对所调查相关问题的深入分析,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下解决当前河北省农林类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满足市场需求、企业规范用人体系,改善用人机制、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就业心态。
  1.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校企合作背景下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实际情况,高等院校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分析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对症下药,切实深化教育体系改革。首先,要改革并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大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积极采纳合作企业的合理建议,促进学科发展。其次,高校要多走进企业单位,深入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未来课程改革提供指导。最后,高校要创造机会提高校企合作水平,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研讨和一些形式工作上,要邀请校企合作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进行细致的商讨,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之处进行修改,从而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2.提高企业参与度,改善合作机制
  众所周知,企业对校企合作参与度的提升并非是靠企业的自我觉悟,更多是要靠外部的制度规范、道德约束、政府引导和利益共享。因此,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努力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程度。主观方面,先要让企业认识到参与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契机,通过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培育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客观方面,要制订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提升企业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实力,获得与责任相对等的权益。
  3.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调整就业心态
  检验校企合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这不仅要求高校和企业做好自身工作,改善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成为不能忽略的一个方面。大学生择业是复杂而又简单的事情,一方面它是一个多维的坐标系,方向比较多而难以掌握,另一方面它并不是一团乱麻,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对农林类高校来说,首先要加强对在校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从而克服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倾向,要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导向,实现个人价值目标与国家发展的协调发展。其次要加强农林类高校的就业择业教育,避免在毕业时的盲目心态。毕业生应该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事业心,既要看短期收益,更应着眼长远价值。最后,要帮助农林类毕业生树立自我调适的心态。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的看法,要以自我能力的提高为主,不要自暴自弃,更不要随波逐流,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依赖等待等错误心态,保持良好的自我认知。

参考文献:


  [1]张明艳,孙晓飞.协同创新理论与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3).
  [2]陈丽贞,陈慧敏.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6).
其他文献
关键词:微課;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一、微课在高等数学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作用  高等数学是高校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最关键的学科[1]。微课通过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的视频将教师课堂中讲解的重难点知识呈现出来,首先,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微课
很多年来,憨态可掬的熊在商人眼里只是一堆商品的原材料:熊胆、熊脂、熊掌、熊皮……近年来,熊胆种植的残酷性更令人惊心动魄。熊胆是指黑熊和棕熊的胆囊,入药史在中国有中国历史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各地区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出台了各种措施推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通过政策引领、基地培育、基金引导、项目带动等举措推动和支持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推动策略;区域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5-16  作者简介:孟繁
摘 要:《白夜行》是一本悬疑推理类的长篇小说,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围绕着一场谋杀案的嫌疑人与被害人子女的彼此相戀展开。文章从创作背景、作品主题、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入手,对《白夜行》进行简析。  一、创作背景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日本的泡沫经济时期。小说开始地点即为一座烂尾楼,似乎也暗示着当时日本的经济萧条,人们愈发在对金钱的追求中迷失,精神危机因而显现,或许当时家庭与社会的冷漠正是男女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0-16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科学的灵魂。科学素质是人们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化学科学素质包含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精神、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意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使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能力,强化科学意识。  一、通过化
摘 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在组织及管理中出现效率低下、可持续发展性不强、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阻碍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推进。本文从现阶段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实施中暴露的问题入手,总结梳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策略方法,以期促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B  一、现阶段高校青
摘 要:文明礼仪素质既体现个人职业道德素质,也是职业规范的内容,成为当下社会人才竞争的必要条件。在职业教育领域探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成为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文明礼仪的目标及内容,从课程教学、学校日常管理、校园礼仪文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五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实现养成教育目标的路径,总结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并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为继续教育实践提供依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