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利用科学知识,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科学发明,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科学学习意识,认识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便在未来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因此,有必要实施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本文将提出几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方法,为教师们提供参考。
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不再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学科素养,获得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相应的小学科学教学也需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作用。对于实施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设生活情境
一些科学知识以理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尽管这些科学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對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来说,无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现象建立起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多多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学习知识,这样效果更好,效率也更高。
例如,在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常见的现象:在盛有热水的杯子上盖住盖子,5分钟后将盖子拿下,发现内侧有许多水珠。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却没有思考过水珠是怎样从杯子里跑到瓶盖上的。在学生不得其解时,教师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当你在卫生间洗澡时,屋子里满是水蒸气,而且过一会就会有大滴的水从天花板落在你身上。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同时,相应的场景也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当学生们的求知欲被激起时,教师再解释水遇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途中遇冷形成水珠的科学现象,此时学生对于这一抽象理论的理解已经顺理成章,也知道了这一理论在生活中的真实体现。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远远不够,科学教学还应当体现在实践当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内外的活动,让学生们获得实践的机会,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课外实践活动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和体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动物”这一单元时,与其要求学生在课下去寻访、观察小动物,不如让他们自己饲养一只宠物、昆虫等,以便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以蚯蚓来说,它的体型较小,饲养方式简单,适合用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得一只小蚯蚓,教师提出问题:
第一:触碰蚯蚓会发生何种反应?
第二:蚯蚓没有脚,它是如何行走的?
第三:将蚯蚓放入黑暗的盒子中,利用手电筒或手机等,向盒子中射入一道光,观察其向光性。通过让学生们在饲养过程中对动物进行观察,学生不仅能够结合实际现象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还将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这对学生的观察、总结、实践能力也是全面的一次锻炼。
引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料
教材中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应将其作为一种典型和示例,在此基础上多多搜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以学生们更易理解的方式来论证教材中的理论。
如在教学“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一课时,除了需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次“咀嚼馒头”的实验外,还应普及以下知识点: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能够消化淀粉的部分是口腔和小肠。口中的唾液含有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我们在咀嚼馒头时会感觉甜。学生没有想到,自己每天都进行的活动中竟藏有如此大的玄机,而这只有通过科学才能解释。通过这一课,相信学生们在增长知识之余,对于科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浓厚。
布置生活化的科学作业
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检验生活化教学无疑需要在实践作业中才能得出成果。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实践性的任务,如制作一个保温杯、设计制作小赛车、用纸造一座“桥”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完成“环境和我们”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让学生设计一次“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的活动方案,为学校或自己居住的小区提出合理化的垃圾处理建议,真正利用所学知识来改善生活,展现出科学教学的实践性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学这样一门具有实践性特点的学科来说,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利用起来,造福社会及我们生活的家园,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本文主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引入生活化教学材料和布置实践任务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建议,还需要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合作探究出更多有效的方法。
自素质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目标不再是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而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学科素养,获得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相应的小学科学教学也需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作用。对于实施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设生活情境
一些科学知识以理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小学生是无法理解的,尽管这些科学现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對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来说,无法将课本中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现象建立起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多多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学习知识,这样效果更好,效率也更高。
例如,在教学“温度与水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常见的现象:在盛有热水的杯子上盖住盖子,5分钟后将盖子拿下,发现内侧有许多水珠。学生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却没有思考过水珠是怎样从杯子里跑到瓶盖上的。在学生不得其解时,教师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当你在卫生间洗澡时,屋子里满是水蒸气,而且过一会就会有大滴的水从天花板落在你身上。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同时,相应的场景也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当学生们的求知欲被激起时,教师再解释水遇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途中遇冷形成水珠的科学现象,此时学生对于这一抽象理论的理解已经顺理成章,也知道了这一理论在生活中的真实体现。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远远不够,科学教学还应当体现在实践当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内外的活动,让学生们获得实践的机会,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对于学生来说,课外实践活动是一次有趣的经历和体验,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动物”这一单元时,与其要求学生在课下去寻访、观察小动物,不如让他们自己饲养一只宠物、昆虫等,以便观察动物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以蚯蚓来说,它的体型较小,饲养方式简单,适合用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得一只小蚯蚓,教师提出问题:
第一:触碰蚯蚓会发生何种反应?
第二:蚯蚓没有脚,它是如何行走的?
第三:将蚯蚓放入黑暗的盒子中,利用手电筒或手机等,向盒子中射入一道光,观察其向光性。通过让学生们在饲养过程中对动物进行观察,学生不仅能够结合实际现象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还将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这对学生的观察、总结、实践能力也是全面的一次锻炼。
引入生活化的教学资料
教材中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应将其作为一种典型和示例,在此基础上多多搜集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以学生们更易理解的方式来论证教材中的理论。
如在教学“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一课时,除了需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一次“咀嚼馒头”的实验外,还应普及以下知识点: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在人体的消化道中能够消化淀粉的部分是口腔和小肠。口中的唾液含有淀粉酶,能够将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我们在咀嚼馒头时会感觉甜。学生没有想到,自己每天都进行的活动中竟藏有如此大的玄机,而这只有通过科学才能解释。通过这一课,相信学生们在增长知识之余,对于科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浓厚。
布置生活化的科学作业
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检验生活化教学无疑需要在实践作业中才能得出成果。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实践性的任务,如制作一个保温杯、设计制作小赛车、用纸造一座“桥”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完成“环境和我们”这一单元的教学后,让学生设计一次“垃圾处理,环境保护”的活动方案,为学校或自己居住的小区提出合理化的垃圾处理建议,真正利用所学知识来改善生活,展现出科学教学的实践性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科学这样一门具有实践性特点的学科来说,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利用起来,造福社会及我们生活的家园,在未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本文主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引入生活化教学材料和布置实践任务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小学科学的生活化教学建议,还需要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合作探究出更多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