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具有工具性和基础性,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但是一直以来,计算教学却得不到师生的青睐. 据我们统计,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下降了,口算的速度减慢了,等等,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不良现象
1. 重多样化,轻优化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的要求只求量上的“多”,忽视了计算速度、简洁、准确的强化. 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方法,老师只是一概地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是否有质的提升. 有的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算法多了,也不及时优化,老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有掌握. 于是,出现一些不当甚至错误的方法.
2. 重情境,轻计算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计算教学一定要有情境做铺垫,离开了情境,非新课程矣. 有的情景牵强附会,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了一番不着边际的看情景图提出问题,等到列出算式,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 忽视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及算法的掌握,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
3. 重算法,轻技能
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计算有几种方法,但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计算的速度不快.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的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乘法口诀不能脱口而出,何谈计算能力,影响了计算速度. 造成口算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时间不够.
二、应对策略
1. 引入形式多样化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入手,是可取的.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迁移、变化、综合而成的,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通过情境来计算. 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解题方法,迁移,内化,大胆尝试,如在学习多位数乘除法时,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除法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尝试,即使暴露出了错误,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融错”,抓住契机,挖掘潜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2. 思维活动深层化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 为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做到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优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个体的需要,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考得出的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 学生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要理解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策略的发展. 提倡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一想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的自然过渡,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计算教学可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策略的形成. 如,“比较策略”和“相等策略”.
3. 训练内容多元化
一方面重视口算、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口算是笔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每天都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运算,但每种运算都可以分解为若干步口算来完成,笔算和简便计算是口算的发展. 在口算教学中,重点是理解算理,形成正确的思路,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 加强基本的口算训练是形成计算技能的有效手段,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日常的口算训练,对一些常用的特殊数据要让学生像背乘法口诀那样熟记在心.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要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教给估算的简单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把估算、精算、验算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与能力.
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演算的习惯、耐心检验的习惯.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与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还需总结经验,不断地改善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 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一、不良现象
1. 重多样化,轻优化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的要求只求量上的“多”,忽视了计算速度、简洁、准确的强化. 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方法,老师只是一概地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是否有质的提升. 有的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算法多了,也不及时优化,老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有掌握. 于是,出现一些不当甚至错误的方法.
2. 重情境,轻计算
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计算教学一定要有情境做铺垫,离开了情境,非新课程矣. 有的情景牵强附会,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了一番不着边际的看情景图提出问题,等到列出算式,已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影响了教学进程. 忽视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及算法的掌握,不利于学生计算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
3. 重算法,轻技能
主要表现在,学生知道计算有几种方法,但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计算的速度不快.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的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乘法口诀不能脱口而出,何谈计算能力,影响了计算速度. 造成口算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时间不够.
二、应对策略
1. 引入形式多样化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入手,是可取的.
综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新知是原有知识迁移、变化、综合而成的,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通过情境来计算. 在计算教学中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解题方法,迁移,内化,大胆尝试,如在学习多位数乘除法时,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除法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尝试,即使暴露出了错误,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融错”,抓住契机,挖掘潜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2. 思维活动深层化
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试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决定能否简便计算,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 为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做到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优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个体的需要,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考得出的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 学生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要理解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策略的发展. 提倡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一想自己的操作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帮助学生实现“实物操作”向“算法操作”的自然过渡,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计算教学可以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策略的形成. 如,“比较策略”和“相等策略”.
3. 训练内容多元化
一方面重视口算、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口算是笔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每天都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运算,但每种运算都可以分解为若干步口算来完成,笔算和简便计算是口算的发展. 在口算教学中,重点是理解算理,形成正确的思路,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 加强基本的口算训练是形成计算技能的有效手段,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日常的口算训练,对一些常用的特殊数据要让学生像背乘法口诀那样熟记在心.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 要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教给估算的简单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把估算、精算、验算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与能力.
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演算的习惯、耐心检验的习惯.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与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还需总结经验,不断地改善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 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