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0056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正符合了这种要求。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水循环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
  以高中地理《水循环》教学为例,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即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其主要环节和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可以从分析、认识、定位、解决,四个层面来安排教学活动,适当的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全面贯彻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通过分析和绘制地图,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学生具备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完成各项地理实践活动,而地图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利用的重要地理工具。
  例如在《水循环》教学中利用地图进行互动式教学:首先让学生观察水循环动画视频后,要求用简洁的线条和图形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表达出水循环过程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其次开展讨论,从海陆间循环引出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归纳水循环的类型,不断完善示意图(见图一)。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一步步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培养水循环的整体意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地理学习,自己绘制地图,做到能够运用地图工具,
  观察、识别、描述与水循环有关的环节和自然现象,并对其中部分现象进行解释,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二、通过不同地理视角认识地理环境,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研究对象包括自然要素(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和人文要素(人口、聚落、农业、工业、交通等等)及其之间相互关系,这些要素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并相互作用,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具备综合思维,有助于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例如在《水循环》教学中,围绕着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首先通过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找出参与水循环的自然地理要素有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次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聯系和作用。学生可以结合所在生活环境(桂林市)得出:属于海陆间循环类型,年降水量丰富,夏季降水多,在气候条件影响下地表径流多,流量丰富,有夏汛,气候和水文又同时影响流水作用地貌显著(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为酸性红壤等等。由此学生从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地理知识体系,运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培养了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示意图没有直接展现人类活动,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气候和河流是聚落、农业、工业的重要区位,人类活动通过影响径流、植物继而导致局部地区气候乃至地理环境变化,全面认识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最后,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角度分析陆上内循环区域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了解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综合思维,成为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三、通过空间定位分析,构建学生的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可以从区域的角度,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和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并正确评价区域发展。
  例如在《水循环》教学中,从空间位置角度划分水循环示意图中两个不同区域:内流区(陆上内循环)和外流区(海陆间循环),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外流区),首先从区域综合性特征讨论分析漓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经济、人口等等),开发利用和建设的基本内容(建水库发电、旅游业、水源、航运)以及综合治理(旱涝、水土流失等等)的对策措施。
  在学习过程中,对区域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区域如何因地制宜开发和整治,如何正确评价区域发展等方面进行的拓展讨论和探究,构建区域认知模式,从而落实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四、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人地协调观是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
  结合案例教学,学生通过了解人地关系,利用已有的人地协调观点来解决其中的人地矛盾。例如在《水循环》教学中,针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内流区)的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成为区域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现象,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出如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甚至断流,湿地减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加剧,气候更加干旱,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地关系矛盾,如何解决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措施,开展如何趋利避害的探究,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基于国家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教学理念,从地理角度看教学内容,抓住地理特色,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地理素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田家炳中学 541000)
其他文献
摘要:在课程改革中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前提和指导方法;培养正确的习惯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习惯;批注式阅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069  如今是一个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时代,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相应地也
摘要: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重担。为了达到预定的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中职政治;重视;自主一.当前政治课堂教学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增加教学困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太强。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对他们的就
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规律的表述常常让人觉得词不达意。很简单的物理知识、物理情景经学生一表达,就变得让人费解。然而,利用等效法,可解除此矛盾。等效法是把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物理规律、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若能将此法渗透到对过程的分析中
在从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是一项快乐的活动,那么,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会兴致勃勃而感到“劳轻”的。这便是我十余年英语教学的点滴。因此,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着手,提出一些利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主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英语语用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端正学习动机,重唤学习兴趣  
摘要:恰当的课后作业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久而久之,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英语学习观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研究目前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改进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创新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作业;创新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81  一、初中英语作业现状和成因分析  1. 作
余彦Abstract:The Great Gatsby is regarded as one of F.Scott Fitzgerald’smost famous works.This paper concentrate on the bankruptcy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the 1920s which is conveyed in this story. Thi
摘要: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素质教育;英语教学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就是要让全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获得
摘要: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音乐课成为各个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实施美育的必修课程。同时,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要求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不断地转变和提升。本文从一位农村中学音乐教师的视角,分析了农村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开设情况及教育教学策略。  关键词: 音乐鉴赏 ;农村高中 ;现状; 教育教学 ; 策略  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是人类智慧的结
自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兼任班主任,主要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习惯养成、品格塑造等具体工作。几年下来,对班主任工作有了几点心得体会,现同各位交流。我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是念好“三字决”——严、情、理。  “严”字决。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一定要严,特别是对习惯养成时期的学生。这个“严”字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在方方面面:在纪律方面,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班级管理工作能否有个“方
摘要:新时代对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程中,班主任职业倦怠凸显,班主任队伍建设和管理困难重重。班主任职级制作为一种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应运而生。本文对班主任职级制建设历程进行追溯,对班主任职级制模型进行研究,探索其对建立班主任管理激励机制和推进绩效工作改革的价值意义,为破解新时代中职学校立德树人教育主要矛盾,提升职业学校育人质量,更好推动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