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肯定程度,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文中提出通过开展专业实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特色德育教育四个方面,促进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
【关键词】中职幼师生 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
近年来,学前教育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在幼儿教育师资队伍中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不久前的虐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中职学校,选择从幼儿教师的培养环节入手,提高中职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促进中职幼师生顺利入职,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关于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
二、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策略
中职幼师生因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机会少,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等没有准确的认识。对职业未来的发展也一知半解,因而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应该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
(一)开展专业实践体验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学生通过专业课老师的专业学习内容介绍,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通过参观幼儿园及幼儿园一日常规,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环境;通过园长讲座和学姐经验交流等专业认知活动,系统全面地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到了下学期学生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幼师的专业课,此时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了解幼师的专业技能。
高二阶段,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组织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实践活动,在这一周里,学生被分配到各个班级,开始零距离地接触幼儿、接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在这一周里学生要协助指导老师组织教學和活动,通过观察、学习、参与、实践开始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
高三阶段,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从见习体验到准幼儿教师的实践,从方方面面接触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通过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到毕业时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认知,不会因对职业认知偏差而出现消极怠工、离职等问题。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
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学生处在职业生涯的“认识与体验”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职业世界,认识自我与环境,初步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专业认知期间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和本市优秀园长来校讲座。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路径,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形成动力。高二学生处在“行动与调整”阶段,重点在于深入了解社会上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升自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目标;高三学生处在“抉择与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掌握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职业纪律等,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逐渐形成自我的职业决策能力,提升自我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一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期”,从专业见习开始,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解职业道德及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让学生系统全面了解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同时,组织为学生安排参观幼儿园、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讲座等。这样,学生既有初步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真实实例帮助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高二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体验感知期”。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时间可以安排在一周,同时应要求学生假期自己到幼儿园进行实习。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之后必定会有所思考,进而促进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
高三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实践体验期”。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月的集体顶岗实习,这是学生亲身体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机会,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四)组织特色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因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技能外,还必须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童心。针对这一职业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素养。例如:要求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精心种植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或养一条金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拼图,折纸,十字绣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等;开展一些学以致用的团日活动,利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内容,如到福利院教小孩唱歌、画画、跳舞;到一些郊区的小学和幼儿园帮助他们设计和绘制校园的文化墙、黑板报;利用周末走进社区、早教中心帮助他们组织游园活动等等。这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殊德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4
[2]闫静.基于职业认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刍议[J].内蒙古教育,2011,(6):26-27
[3]杨莉敏,竺辉.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在职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7,(35):11-12
[4]邢夏婕.谈幼师高专院校对幼师生职业道德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55-57
【关键词】中职幼师生 职业认同感培养策略
近年来,学前教育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幼儿教师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在幼儿教育师资队伍中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现象,例如不久前的虐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在此社会背景下,作为幼儿教师培养的中职学校,选择从幼儿教师的培养环节入手,提高中职幼师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促进中职幼师生顺利入职,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一、关于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意义、有价值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期望的一致。它包括个体对幼教职业本身的特点、社会职能和社会地位等的认识和看法;对从事幼教职业应具备素质的认识;个体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如自我实现与满足的心理表征等。
二、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策略
中职幼师生因年龄小,阅历浅,接触社会机会少,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社会地位和工作性质等没有准确的认识。对职业未来的发展也一知半解,因而职业认同感也就无从谈起。中职幼师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应该贯穿职业教育始终,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
(一)开展专业实践体验教育,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
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学生通过专业课老师的专业学习内容介绍,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学习的专业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能力;通过参观幼儿园及幼儿园一日常规,了解幼儿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环境;通过园长讲座和学姐经验交流等专业认知活动,系统全面地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到了下学期学生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幼师的专业课,此时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了解幼师的专业技能。
高二阶段,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组织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实践活动,在这一周里,学生被分配到各个班级,开始零距离地接触幼儿、接触幼儿教师这个职业。在这一周里学生要协助指导老师组织教學和活动,通过观察、学习、参与、实践开始体验幼儿教师的职业。
高三阶段,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从见习体验到准幼儿教师的实践,从方方面面接触幼儿教师这一职业。
通过分阶段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到毕业时已经形成了正确的职业认知,不会因对职业认知偏差而出现消极怠工、离职等问题。
(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规划和设计。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
具体实施步骤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学生处在职业生涯的“认识与体验”阶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职业世界,认识自我与环境,初步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专业认知期间请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和本市优秀园长来校讲座。通过这些讲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路径,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期待,形成动力。高二学生处在“行动与调整”阶段,重点在于深入了解社会上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及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升自我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以及专业实践能力,全面发展以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全面素质,进一步巩固和形成相对稳定的职业目标;高三学生处在“抉择与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全面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实践能力,掌握相应行业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与职业纪律等,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并逐渐形成自我的职业决策能力,提升自我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等。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高一是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期”,从专业见习开始,班主任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向学生讲解职业道德及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在高一下学期开设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让学生系统全面了解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此同时,组织为学生安排参观幼儿园、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讲座等。这样,学生既有初步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真实实例帮助理解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高二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体验感知期”。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机会,时间可以安排在一周,同时应要求学生假期自己到幼儿园进行实习。学生在体验和感知幼儿教师职业道德之后必定会有所思考,进而促进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
高三是幼师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实践体验期”。学校为学生提供两个月的集体顶岗实习,这是学生亲身体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机会,学校安排专业教师跟踪指导,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幼儿教师工作,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四)组织特色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幼儿教师因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技能外,还必须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童心。针对这一职业要求,课外活动的组织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这些方面素养。例如:要求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精心种植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或养一条金鱼,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拼图,折纸,十字绣等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等;开展一些学以致用的团日活动,利用专业服务社会的内容,如到福利院教小孩唱歌、画画、跳舞;到一些郊区的小学和幼儿园帮助他们设计和绘制校园的文化墙、黑板报;利用周末走进社区、早教中心帮助他们组织游园活动等等。这些与专业紧密结合的特殊德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4
[2]闫静.基于职业认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刍议[J].内蒙古教育,2011,(6):26-27
[3]杨莉敏,竺辉.职业生涯设计理念在职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7,(35):11-12
[4]邢夏婕.谈幼师高专院校对幼师生职业道德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