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从引导学生质疑开始。因此,“引生而疑”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对此,我采取的教学策略主要有:
1.自学中引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和探索。我在读后检查时规定“提一个你觉得最有意义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致,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如在预习《晏子使楚》时,有许多学生提出,楚王为什么只好打开城门迎接?如果楚王不开城门,晏子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关键性问题,也就是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充分展开。
2.反馈中引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重信息的多向传递,能随时反馈信息,在调控和矫正中能适时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让学生再生疑、存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教学《金色的鱼钩》在讨论“为什么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说,时间长了,就会闪光,我说:“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思考,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再次去阅读、思考、讨论,学生才进一步体会到,鱼钩虽然长满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维光耀。
3.创设情境中引疑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要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客观评价问题质量的高低。我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文时,在学习新课前,安排了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梦想是什么”这样表层的问题,而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6岁的孩子瑞恩的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思考,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瑞恩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可以说这是一个梦;有的说,这个梦好是好,但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无法实现的。这些问题使得课堂气氛极为活躍,也使阅读得到了升华。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引疑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指点引疑途径,交给引疑方法,并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杰坝中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
1.自学中引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主动去参与和探索。我在读后检查时规定“提一个你觉得最有意义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致,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如在预习《晏子使楚》时,有许多学生提出,楚王为什么只好打开城门迎接?如果楚王不开城门,晏子怎么办?这两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楚王第一次侮辱晏子的关键性问题,也就是开放性问题,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充分展开。
2.反馈中引疑
在教学过程中,我能注重信息的多向传递,能随时反馈信息,在调控和矫正中能适时引导学生产生疑点,让学生再生疑、存疑,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如教学《金色的鱼钩》在讨论“为什么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会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说,时间长了,就会闪光,我说:“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通过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思考,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再次去阅读、思考、讨论,学生才进一步体会到,鱼钩虽然长满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维光耀。
3.创设情境中引疑
首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要耐心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客观评价问题质量的高低。我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文时,在学习新课前,安排了学生质疑,学生开始提出的问题多为“梦想是什么”这样表层的问题,而经过深入思考后,学生进一步提出“6岁的孩子瑞恩的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这样较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以这一问题为突破口,让学生思考,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瑞恩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可以说这是一个梦;有的说,这个梦好是好,但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无法实现的。这些问题使得课堂气氛极为活躍,也使阅读得到了升华。
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引疑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指点引疑途径,交给引疑方法,并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杰坝中小学)
责任编辑:黄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