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火力或核能发电厂,都会抽取河川、湖泊的淡水或海岸边的海水来冷却发电机组,也因而产生温排水影响周遭海洋生态的问题。特别是当温排水的温度愈高,与其汲入之冷却水间之温差愈大,对当地海洋生态造成的冲击就愈大。
以台湾已运转的三部核能电厂为例,不论南部的核三厂或北部的核一、二厂,在夏天时其背景水温均已高达29-30℃,在其排放口之温度可高达37-38℃以上。对生活在这半公里内外的海洋生物可能会带来若干影响及冲击,包括改变了在此海域生活的海洋生物的成长、发育、分布,或是其群聚的组成与结构,甚至会影响到附近的渔业资源及渔民的收益。
出水口,温排水引起的珊瑚白化事件
台湾南湾核三厂的两部机组分别在1984年7月及1985年5月开始商业运转,为了减轻温排水对当地珊瑚的冲击,电厂特别兴建了一个长达两公里露天的排水渠道,以及在排放口前先抽取附近常温海水予以混合冷却的装置,甚至于在排水渠道的上方,加装抽取温排水在空中喷洒冷却的系统来降温。后者因海风之吹拂会造成海岸的植被枯死而遭废弃停用,前者则确实能降低温排水的水温约1-3摄℃。但因夏季时环境的背景水温本已高达29-30℃,如再加上3-5℃之温升,则仍超过了珊瑚容忍上限的32-33℃,因而造成位于后壁湖港南侧的放流口附近局部海域珊瑚白化的现象。特别是在1998年-1999年及2007年-2008年全球发生圣婴(厄尔尼诺)和反圣婴(拉尼娜)现象,水温再增加1-2℃的结果,使得珊瑚白化更形严重。也因此在核三厂才刚开始运转不到几年,温排水造成珊瑚白化的问题,就成为台湾众所瞩目的环境议题。
研究表明,珊瑚白化的范围只发生在距出水口约2-3公里南侧往猫鼻头方向的浅海水域,影响面积有限。再往南方或到五公尺以深的地区的珊瑚并不受到影响,主要是温排水已被稀释,以及温水只维持在海水表层的物理现象。
台电也从不否认此项环境之冲击,但却也难再重新变更设计来降低排水的温度,只能以长期监测及编列经费补助地方建设,投设人工鱼礁,或尝试利用排水来养殖等方法来敦亲睦邻或回馈地方。
电厂温排水造成珊瑚白化的问题及其影响范围的大小在被厘清之后,已逐渐为民众所接受,也不再成为媒体每年炒作的话题。
入水口,珊瑚礁鱼类的伊甸园
有趣的是,虽然核三厂出水口有温排水造成珊瑚白化的问题,但在其入水口的海湾内,其面积大约一个足球场的大小,却形成了一个非常繁茂的珊瑚礁群聚,其原因是由于它有防波堤阻挡了因台风大浪所带来的冲击,以及严格的安全管制不准外人进入,再加上它在汲入冷却水时,源源不断的流动海水带来了充足的饵料生物,造就了入水口内枝状珊瑚的迅速成长,提供了上百种以浮游动物及活珊瑚为主食的雀鲷、蝶鱼、隆头鱼及鹦哥鱼等最理想的栖息环境,特别是许多属于罕见或少见的鱼种,如虾鱼、管口鱼、石鲈、板机鲑、金梭等科的鱼类也常在此地出现。海洋保护区对鱼类保护及复育的功效在这里可以说是充分展现无遗,使这里成为台湾唯一真正受到保护的海洋保护区的成功例证。台电公司自己大概也从未料到会有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只可惜核三厂入水口的美景并不是一般民众及潜水客可以进入欣赏到的,只有研究人员能通过申请在非假日的时间进入调查研究,成为在台湾极少数真正无人干扰的对照测站,迄今也已有不少篇研究报告或论文是在这里完成的。
台电为了要展现他们对海洋生态保育工作的重视及努力,并协助政府及民间团体推动海洋保育与教育工作,故出资助在入水口内架设几组海底实时无线传输之摄录镜头,可以让研究人员或一般民众可以在自己家里的计算机屏幕或是到核电厂的展示馆的屏幕上,观赏到海底现场实况转播入水口内游鱼四处的珊瑚美景,一方面有助于倡导海洋保护区的功效,也可改变民众过去对电厂只会破坏生态的负面印象。
冷水死鱼事件
1989年11月,垦丁青蛙石(俗称船帆石)的海面及海岸边出现了大量的死鱼,引起当地民众及渔民的恐慌,经过反核人士及媒体的渲染,把矛头直指当地唯一大型民间企业台电核三厂,指责其是造成死鱼事件的凶手。当然渔民也少不了要台电补偿其渔业资源的损失。但却未料到渲染死鱼事件的结果,使当地的所有渔获物因污染源不明而严重滞销,给当地渔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死鱼事件发生时在船帆石岸边测得的水温竟然只有14℃,比起当时正常背景水温22-24℃足足下降了10℃,同时所采获的鱼尸也没有发现其它污染物的存在,所以此一死鱼事件显然只是因为冷水流入侵,海水温度骤降,鱼类因逃避不及而遭冻毙的现象。
经过报导澄清后,逐渐平息了民众的疑虑,恢复了当地渔市的正常交易。经历此一环保事件,亦可突显出长期海域生态监测,以及当公害发生时,第一现场的采证及样本保全的重要性,也可印证装设海下连续自动监测仪,持续监测环境变迁之重要性。
高水温引起的畸形鱼事件
1993年夏天在核二厂出水口旁的小溪处,被发现其中有许多的花身鸡鱼或俗称豆仔鱼的大鳞鮻的畸形鱼出现,其背部隆起,脊骨弯曲的。由于当时正是反对核四厂兴建抗争最激烈的时期,电厂的辐射污染也就成为最可能的原因,重金属的污染则次之。笔者当时因为负责监测当地海域生态的鱼类部份,根据现场调查并未测到有不寻常的辐射及重金属,为了能尽快厘清畸形鱼的成因,笔者所负责的物理组进行了一系列现场及室内仿真的试验,证明畸形鱼纯粹是因高水温所致,并可利用室内及现场的海水饲育试验,证明水温超过37-38℃即可让该两种鱼种之幼鱼畸形,当水温恢复常温后,多数已畸形之鱼又可再恢复,其主要原因是骨骼及肌肉成长所需要的维生素C因受到高温破坏不足所致,添加高单位的维生素C的饵料,即可使生活在高温水域中的这两种鱼不再畸形。此一结果虽使反核人士大为失望及难以接受,但终就能以科学的研究及数据来有效地平息此一重大的环保争议。
预防原则:保育优先于开发
笔者多年来参与过不少台湾海岸开发案之环评或审议工作,总是希望能本着以科学数据及学术良心来公正地来审查或提供建言,但却往往不能如愿地作出令自己觉得可以心安理得的评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的开发案都普遍缺乏充分详尽的背景资料,生态系之复杂度与目前的调查技术与分析方法又不够成熟,故难以对开发后所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出正确的预测或评估。更不能像前述的珊瑚礁白化、冷水鱼事件或畸形鱼事件那样可以用科学数据来加以证明。也因此当所面临之数据不足,无法作出正确的评估决策时,实应遵守以保育较开发为优先的[预防原则]。
以台湾已运转的三部核能电厂为例,不论南部的核三厂或北部的核一、二厂,在夏天时其背景水温均已高达29-30℃,在其排放口之温度可高达37-38℃以上。对生活在这半公里内外的海洋生物可能会带来若干影响及冲击,包括改变了在此海域生活的海洋生物的成长、发育、分布,或是其群聚的组成与结构,甚至会影响到附近的渔业资源及渔民的收益。
出水口,温排水引起的珊瑚白化事件
台湾南湾核三厂的两部机组分别在1984年7月及1985年5月开始商业运转,为了减轻温排水对当地珊瑚的冲击,电厂特别兴建了一个长达两公里露天的排水渠道,以及在排放口前先抽取附近常温海水予以混合冷却的装置,甚至于在排水渠道的上方,加装抽取温排水在空中喷洒冷却的系统来降温。后者因海风之吹拂会造成海岸的植被枯死而遭废弃停用,前者则确实能降低温排水的水温约1-3摄℃。但因夏季时环境的背景水温本已高达29-30℃,如再加上3-5℃之温升,则仍超过了珊瑚容忍上限的32-33℃,因而造成位于后壁湖港南侧的放流口附近局部海域珊瑚白化的现象。特别是在1998年-1999年及2007年-2008年全球发生圣婴(厄尔尼诺)和反圣婴(拉尼娜)现象,水温再增加1-2℃的结果,使得珊瑚白化更形严重。也因此在核三厂才刚开始运转不到几年,温排水造成珊瑚白化的问题,就成为台湾众所瞩目的环境议题。
研究表明,珊瑚白化的范围只发生在距出水口约2-3公里南侧往猫鼻头方向的浅海水域,影响面积有限。再往南方或到五公尺以深的地区的珊瑚并不受到影响,主要是温排水已被稀释,以及温水只维持在海水表层的物理现象。
台电也从不否认此项环境之冲击,但却也难再重新变更设计来降低排水的温度,只能以长期监测及编列经费补助地方建设,投设人工鱼礁,或尝试利用排水来养殖等方法来敦亲睦邻或回馈地方。
电厂温排水造成珊瑚白化的问题及其影响范围的大小在被厘清之后,已逐渐为民众所接受,也不再成为媒体每年炒作的话题。
入水口,珊瑚礁鱼类的伊甸园
有趣的是,虽然核三厂出水口有温排水造成珊瑚白化的问题,但在其入水口的海湾内,其面积大约一个足球场的大小,却形成了一个非常繁茂的珊瑚礁群聚,其原因是由于它有防波堤阻挡了因台风大浪所带来的冲击,以及严格的安全管制不准外人进入,再加上它在汲入冷却水时,源源不断的流动海水带来了充足的饵料生物,造就了入水口内枝状珊瑚的迅速成长,提供了上百种以浮游动物及活珊瑚为主食的雀鲷、蝶鱼、隆头鱼及鹦哥鱼等最理想的栖息环境,特别是许多属于罕见或少见的鱼种,如虾鱼、管口鱼、石鲈、板机鲑、金梭等科的鱼类也常在此地出现。海洋保护区对鱼类保护及复育的功效在这里可以说是充分展现无遗,使这里成为台湾唯一真正受到保护的海洋保护区的成功例证。台电公司自己大概也从未料到会有这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例子。只可惜核三厂入水口的美景并不是一般民众及潜水客可以进入欣赏到的,只有研究人员能通过申请在非假日的时间进入调查研究,成为在台湾极少数真正无人干扰的对照测站,迄今也已有不少篇研究报告或论文是在这里完成的。
台电为了要展现他们对海洋生态保育工作的重视及努力,并协助政府及民间团体推动海洋保育与教育工作,故出资助在入水口内架设几组海底实时无线传输之摄录镜头,可以让研究人员或一般民众可以在自己家里的计算机屏幕或是到核电厂的展示馆的屏幕上,观赏到海底现场实况转播入水口内游鱼四处的珊瑚美景,一方面有助于倡导海洋保护区的功效,也可改变民众过去对电厂只会破坏生态的负面印象。
冷水死鱼事件
1989年11月,垦丁青蛙石(俗称船帆石)的海面及海岸边出现了大量的死鱼,引起当地民众及渔民的恐慌,经过反核人士及媒体的渲染,把矛头直指当地唯一大型民间企业台电核三厂,指责其是造成死鱼事件的凶手。当然渔民也少不了要台电补偿其渔业资源的损失。但却未料到渲染死鱼事件的结果,使当地的所有渔获物因污染源不明而严重滞销,给当地渔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死鱼事件发生时在船帆石岸边测得的水温竟然只有14℃,比起当时正常背景水温22-24℃足足下降了10℃,同时所采获的鱼尸也没有发现其它污染物的存在,所以此一死鱼事件显然只是因为冷水流入侵,海水温度骤降,鱼类因逃避不及而遭冻毙的现象。
经过报导澄清后,逐渐平息了民众的疑虑,恢复了当地渔市的正常交易。经历此一环保事件,亦可突显出长期海域生态监测,以及当公害发生时,第一现场的采证及样本保全的重要性,也可印证装设海下连续自动监测仪,持续监测环境变迁之重要性。
高水温引起的畸形鱼事件
1993年夏天在核二厂出水口旁的小溪处,被发现其中有许多的花身鸡鱼或俗称豆仔鱼的大鳞鮻的畸形鱼出现,其背部隆起,脊骨弯曲的。由于当时正是反对核四厂兴建抗争最激烈的时期,电厂的辐射污染也就成为最可能的原因,重金属的污染则次之。笔者当时因为负责监测当地海域生态的鱼类部份,根据现场调查并未测到有不寻常的辐射及重金属,为了能尽快厘清畸形鱼的成因,笔者所负责的物理组进行了一系列现场及室内仿真的试验,证明畸形鱼纯粹是因高水温所致,并可利用室内及现场的海水饲育试验,证明水温超过37-38℃即可让该两种鱼种之幼鱼畸形,当水温恢复常温后,多数已畸形之鱼又可再恢复,其主要原因是骨骼及肌肉成长所需要的维生素C因受到高温破坏不足所致,添加高单位的维生素C的饵料,即可使生活在高温水域中的这两种鱼不再畸形。此一结果虽使反核人士大为失望及难以接受,但终就能以科学的研究及数据来有效地平息此一重大的环保争议。
预防原则:保育优先于开发
笔者多年来参与过不少台湾海岸开发案之环评或审议工作,总是希望能本着以科学数据及学术良心来公正地来审查或提供建言,但却往往不能如愿地作出令自己觉得可以心安理得的评断。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的开发案都普遍缺乏充分详尽的背景资料,生态系之复杂度与目前的调查技术与分析方法又不够成熟,故难以对开发后所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出正确的预测或评估。更不能像前述的珊瑚礁白化、冷水鱼事件或畸形鱼事件那样可以用科学数据来加以证明。也因此当所面临之数据不足,无法作出正确的评估决策时,实应遵守以保育较开发为优先的[预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