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灯塔去》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中,往往体现出她对人生的一种惴惴不安、似有若无的空虚的感觉。然而,她却将一些人性中的光芒寄托到小说中某些人物的身上,让他们在某些特殊的时刻能够发现世界上的和谐与爱,从而将生命中的人性光芒通过自身传递到周围的世界中,就像灯塔一样出现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本文将选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作《到灯塔去》做为作家人文主义关怀的分析例证,从而揭示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这部意识流代表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情呼唤。
  关键词:《到灯塔去》 人文主义 和谐
  20世纪的作家和诗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人”本身就有着某些失望的悲伤感觉。直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虽然解放了束缚着人百年的精神枷锁,人们也都在不断地积极探寻全新的世界。但是,随着许多无法避免的灾难相继出现在人类所处的世界与生活中,人再次被标注上悲观失望的色彩。针对这种现状,开始有些作家企图在非人类的境界内寻找到人类精神的寄托。然而,弗吉尼亚·伍尔夫却不同于他们,她仍然将目标放在“人”自身之上,不断挖掘人精神深处的爱、善、美等良好品质,并执著地开拓人性价值的空间。伍尔夫能够在整个对人性极其失望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冷静下来思考生命中的人性,并进而发出人的自救的哀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作家本人对于人性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即她认为人类仍然需要一种终极信念,来指引着自己从混沌的状态中寻找到一片光明,更好地把握住人类自身的存在意义与价值。
  一 拉姆齐夫人的生命本质探究
  1 拉姆齐夫人的中心地位
  在伍尔夫的文学作品中,总会有那么一个聚光点,这个聚光点或是一种精神,或是寄寓在某个人物身上的意义。在《到灯塔去》这篇作品中,主人公拉姆齐夫人就是这个聚光点。她是整个家庭和朋友圈中的核心。她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例如,编袜子给守灯塔人的儿子穿;虽然家庭经济条件出现了困难,但是她仍向丈夫隐瞒,不让他知道;给予坦斯利鼓励,让他重新获得信心;夫人对莉丽的婚姻问题也非常关心。每当在晚上大家聚集在餐桌上的时候,她总是努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能够相互交流,使得大家相处的氛围更加友好和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对自己丈夫的鼓励和信任,丈夫在她的帮助下走出了失败的阴影,重新树立自信。然而,作者伍尔夫其实并不赞成拉姆齐夫人的这种主妇做法,她也只不过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一个普通的上流社会贵夫人的形象代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对于整个家庭和朋友,拉姆齐夫人在他们的心中就像一个发光体一样,将光芒辐射到周边。在小说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拉姆齐夫人就是小说中精神的灯塔,她用自身的光源照亮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给予身边的人以自信心,帮助他们积极进取,其影响也体现在他们到灯塔去的过程。
  2 对拉姆齐夫人的光源探索
  我们先来分析拉姆齐夫人这个人物的生命本身。在小说中,她向周围散发出一股能量,将自身的光芒和能力传递给周围的人,然而一个主妇如何能够拥有如此的能量,也是作者在深入思索的问题。在拉姆齐夫人的精神深处,她有着无比广阔的视野,有着从未领略过的风景,如印度的大平原;在精神的空间内,她可以到达任何地方,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她可以自由自在、安静栖息。在黑暗之中,她能看到远远的光芒,那是属于她自己发出的光芒。因此,我们看到拉姆齐夫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她常常一个人的时候到达那里。这些所蕴含的意义,在现实中的折射就是夫人在夜晚长时间地凝视灯塔,畅游自己的内心世界。另外,她还非常喜欢作诗。作者在拉姆齐夫人身上不仅蕴涵的是一种诗意空间,同时,也对她的内心世界有着细致入微的洞察。她知道,世界上不会拥有长久的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不幸发生,但是,面对这些现实中险恶的一面,她选择用自己的努力去进行改变,她用自己的行动将人性的善良、关爱不断传递给身边的人。长期以来,她一直为守塔人送生活用品,对待自己的客人,她也是尽全力给予帮助。从她的帮助里我们能够看到一种超越了烦恼的能量,拉姆齐夫人就是这样的女性,她珍惜生命中的美好,将自己生命中的力量不断传递给更多的人。此时,她的形象犹如圣母一样,在整个世界需要关爱时,她伸出了温暖之手,引导着处于苦难中的人们继续前行。
  二 拉姆齐先生和儿女到灯塔去的过程
  1 父子间产生隔阂
  拉姆齐先生和儿女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其实就是到灯塔去的过程,灯塔象征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对于拉姆齐夫妇的儿子来讲,从小时候航行看到的灯塔到后来希望能够天天看到灯塔,灯塔在他的心目中象征着美好,在他心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然而,他的父亲却总是说明天是个坏天气,看不到灯塔。父亲这种粗暴的回答方式,完全没有考虑到儿子詹姆斯内心的感受,因此,他对自己的父亲萌生恨意,以至于在多年之后,父与子之间的创伤仍然不能够愈合。
  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刻痕,在经历了十年的战争、死亡等侵袭之后,感情上再次增加了阻隔。拉姆齐夫人去世了,她的一个女儿也因为难产离开人世,儿子安德鲁参加战争,战死在疆场上。正是这十年的时间跨度,不仅仅代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象征了儿子与父亲之间这种看似难以消除的隔膜。在这种阻碍下,父亲与儿子之间甚是冷漠,亲情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谐与温暖也已经不复存在。
  2 父子间阻碍消除,共同到达灯塔
  在詹姆斯的心里,父亲就是一个暴君,一切事情都要服从于他,因此,在心里对他怀有很深的抵触。同时,每当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对他的回答,想到这种为了体现自己自尊而伤害儿子感情的行为,总是不能释怀。但是,在最后父亲却意外地夸奖了他的掌舵技术,这种夸奖正是他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父子之间多年的隔膜,也终于算是解除了。看到父亲那苍老孤独的背影,他的心中甚至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想到亲情和爱能够更好地跟父亲沟通,就在他们终于冰释前嫌时,他们也到达了灯塔。在现实之中,一个理想的实现并不总是一帆风顺,过程中总会充满各种各样的艰难,但是,往往就是在不断征服和超越之中,人们才能够实现最初的愿望,到达彼岸。   三 莉丽通过对艺术的思考明白生命本质
  1 迷茫时期,未确立绘画基调
  莉丽非常讨厌人们关于女性不能绘画的说法,她本人就是女性,同时也是一名画家,她就是要利用画笔在绘画中得到永恒。在她看来,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战争,画笔是唯一能够忠实于自己的东西。当她在画拉姆齐夫人的时候,她觉得需要首先明白拉姆斯夫人的意义。但是,她慢慢发现自己的力量太过于渺小,她思考了拉姆齐夫人和丈夫的生活方式,以及拉姆齐夫人的人格魅力,她的专制,她对周围人的帮助,当莉丽想把这些因素完全综合起来时,她发现自己太过于无力,不知道该从何画起。
  莉丽在画画时所要思考的意义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探寻拉姆斯夫人的生命本质,寻找那种和谐力量的过程。但是,想要把握这些,不仅需要自己的感悟,还需要经历生命的锤炼。遗憾的是,在她年轻的时候,她一直非常迷茫,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
  2 领悟生命本质,完成绘画
  直到十年之后,她再次回到这个地方,继续开始自己的绘画,她才感觉到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好像是他们之前能够牵连在一起的链锁被取走了,而这也暗示了拉姆斯夫人对他们的影响不再了。她感到虚无缥缈,四处游荡,心中有着隐隐的空虚。拉姆齐先生需要同情与关怀时,她没有安慰他,让人感到了冷漠和孤独。然而,莉丽终究还是没有确定绘画的基调,因此感到非常失落、迷失。就在这时,拉姆齐夫人身影在她的脑海中出现了,在她的帮助下,莉丽终于有了头绪,找到了方向。多年前的画面浮现在了她的眼前,在海滩上,拉姆齐夫人在写信,同时还不断地望着她和那个认为女性不能画画的家伙坦斯利。此时此刻,莉丽却感觉到当年他们之间的相处是那么地融洽。拉姆齐夫人把一切烦恼复杂的事情都变得非常简单,这是人灵魂深处一股神秘的力量。莉丽整理了这些散乱的记忆,把那些曾经的愚昧变成某种东西,在记忆中,只需要对曾经的美好和温情的一刻进行回想,很多的人物形象就会非常清晰地再次浮现在眼前,曾经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在她的眼前浮现,让她明白了什么才是“爱”,同时,也觉得这种爱是人世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生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许它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找到多种不同的回答。拉姆齐夫人,拥有能够让瞬间成为永恒的力量,而莉丽作为画家,她的绘画不正是同拉姆齐夫人一样,将瞬间定格为永恒吗?当莉丽已经找到了这种确定性的时候,拉姆齐家人也恰在此时驾船抵达灯塔。莉丽似乎已经能够清楚地看清眼前的一切,因此,她通过作画,将她心中多年来虚幻的东西画了出来,小说在她向画中央落下最后一笔时结束。
  3 到达“灯塔”
  莉丽通过努力,终于到达了人生中的灯塔,然而在这过程中,她经历了漫漫十年,经历了长久的探索,也终于理解了人生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拉姆齐夫人再次成为了圣母的形象,引导了迷途中的莉丽,不断地指引她向前、向上。同时,这个过程也是莉丽对拉姆齐夫人意义的理解和重塑艺术的过程。《到灯塔去》作者伍尔夫并不承认其在小说中将拉姆齐夫人象征为灯塔,没有用灯塔表现什么实际意义,小说只是需要有一条中心线把所有的内容贯穿起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是围绕着灯塔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的视角也各不相同,拉姆齐夫人是通过对内心的思索,而拉姆齐先生是通过航程,莉丽凭借其在艺术方面的思考。作者通过拉姆齐夫人将三者结合起来,灯塔在此时已经成为爱和和谐的象征。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体会到生命短暂、时间流逝、现实的残忍,但是,当我们在独自面对这些时,都要从无序、混乱中整理出和谐的秩序,这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 结语
  在《到灯塔去》这篇小说中,伍尔夫通过对写作的架构将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得淋漓尽致。伍尔夫并没有将十年间的战争历史背景进行过多的着墨,仅仅用了一个括号进行粗略地概括。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作者认为,精神的经历才是人们生活中的重点,有些东西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是,里面却是隐含着生命的真正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不论发生多么残酷的战争,不论现实如何变化,有一些东西,是永远会存留下来的,例如,拉姆齐夫人的爱,莉丽的画,人心中那永恒的灯塔。作者似乎能够窥见经历过苦难人的心灵,挖掘出其中爱的部份。《到灯塔去》这一作品,不仅给予我们一次不一样的阅读旅程,同时,也让我们在精神层面经历了一次洗礼,我们能够发现自我,探索人性真理,克服生命中的障碍,到达我们向往的灯塔。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夫,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 弗吉尼亚·伍尔夫,马爱农译:《到灯塔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林德尔·戈登,伍厚恺译:《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武跃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邢娅楠,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李蓓,石家庄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