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微腐败”的实践表征、生成逻辑与治理路径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00G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干部"微腐败"是中国基层政治生态中的突出问题,本质上是公权力的异化,有碍于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建设。村干部"微腐败"的实践表征有显露式"微腐败"和隐蔽式"微腐败"两种形式,从生成逻辑上看,熟人社会中的非正式规则、经济社会中的理性人选择、传统社会中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国家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失序是村干部"微腐败"产生的背后成因。治理村干部"微腐败"需要从多方面的制度构筑入手,构筑明晰的村干部权力清单制度、多维的村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合理的村干部薪酬激励制度以及科学的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治
其他文献
应对公共危机,领导干部往往面临着管制性政策工具运用不灵活、经济性政策工具运用不到位、社会性政策工具运用不全面和信息性政策工具运用不充分等困境。原因是领导干部在思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法治化经历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三个阶段。国家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其包含
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是建设现代化法治城市的重要举措。其20多年的改革成效集中体现为人民普遍认同、执法模式成熟、综合执法智慧化三方面。针对法制规定缺位、职能
在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水分是决定植被类型及分布的主导因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的立地条件、人为干预对水文条件的优化,产生不同于自然环境的多样生境,为城市
1919年,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
针对我国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消逝现象,基于场所精神理念,提出名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可行路径。依循理论研究、问题剖析、模式建构、实例验证的逻辑路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在人民城市理念下,这一城市最好的空间资源应转为面向市民的生活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上海西岸更新为例,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