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95后”大学生参与学院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o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时代下“95后”大学生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时体现出主体意识强、较少有大格局观与视野、线上与线下对比明显的特点。出现以上状况主要是因为学生维权意识的加强,且在住宿制校园中,学生对于生活服务质量的重视高于学生管理,同时社交软件也带来了人与人交往时印象整饰方式的改变,学生沟通时倾向于选择能带来更完美表现的线上方式。对此,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在线征集学生诉求,以座談会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同时举行学生辩论赛,让利弊在辩论中凸显,在日常工作中设置学生管理员,及时做到网络舆情监控。
  关键词:线上;主体意识;两极性;自主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2-0011-02
  日前,学院出台了禁止外卖进校园制度,并规定学生进出校园需出示饭卡或者学生证以明身份,手拎两份及以上打包餐盒者需在门卫处做好登记,再由保卫处与学生辅导员核实,学生是否从事外卖兼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全院的班干部群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并与群管理员发生了争执。在争执过程中,学生已不限于事件本身,就管理员的措辞展开了群体性的攻击。事后,学生处拟组织群内意见较大学生开展座谈会,当教师直接邀请学生时,大多学生拒绝了,且表明自己想说的话已在群里说过,学生线上态度的主动与线下态度的回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网络时代“95后”大学生参与学院学生管理似乎呈现出与以往迥异的风格。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晚期,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理论,青少年晚期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关键阶段。参与管理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往来,而建立和维持满意的人际往来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大学生处于一种人与人无法获得有效沟通的环境中时,网络便成了一把双刃剑。
  一、现状与特点
  目前高校内大部分是“95后”学生,这个群体在参与学生管理时体现出如下状态。
  1.主体意识强。随着网络使用的全面展开及自媒体时代的降临,大学生使用网络、参与网络活动拥有极大的便利性。网络的好处自不待言,而对于当代“95后”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的便捷使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拓展了学生参与学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机会与热情,并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学校内各职能部门公众微信号的广泛建立以及各类社交软件的运用,使传统面对面的沟通方式不再是“95后”学生的首选,他们遇到各类问题时更倾向于使用“@”,以极小成本直接点名有关部门的方式获取最大程度的快捷直接的解决,可以认为这是新时代下“五四”精神的传承与革新。
  2.较少学生有较大的格局观与视野。与主人翁意识日益加强、个人主体意识日趋提高相对应的是,在“95后”学生“指点江山”的情怀下,出现较多学生看到的只是“半壁江山”的现象。学生与管理者之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存在主体意义上的群体间的“他人即地狱”。自媒体的发达为“95后”学生在遭遇管理后产生的负面情绪的宣泄提供了平台与便利。当一种反对管理制度的意见出现时,若有附和,便极易发酵。他们不是网络暴民,但容易盲从,舆论跟风。
  3.网络诉求一旦遭遇现实平台则发声减弱。“95后”的网络参与学生管理还体现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网络的存在,使“95后”学生拥有进取、强大的虚拟人格,而一旦遭遇现实层面交流,尤其是以群体座谈会方式,便出现部分人格萎缩。
  二、原因与对策
  缘何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自主管理意识体现出较强的两极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主体意识强化带来参与管理意识的加强。“95后”学生普遍维权意识较强。在学生处开展的一项调查中,问卷中的一题为“当你遭遇了一些你认为不公正的待遇时,你会怎么做?”四个选项分别为:A.去贴吧/论坛/QQ群发表;B.找辅导员/学生处老师反映;C.默默忍受;D.其他方式。参与做问卷的共计10个班级学生420人,仅有10名学生选择了C,26%的学生选择了A,62%的学生选择了B。(2)在住宿制校园中,学生对于生活服务的关注远高于对学生管理制度的重视。在建院传统的“我与院长面对面”的座谈会中,学生代表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集中在生活服务方面。如“在与院长探讨晨跑”这一项制度中,学生处设立制度的初心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第一堂课的到课率,且在督促学生早起,旨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作息,并带动文明寝室建设。在理论与现实面前,部分学生的体会仅在于“早起毁一天”的感受,以此出发对晨跑怀有排斥心理。(3)社交软件带来印象整饰方式的改变。传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倾诉的欲望。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可多次语言组织,使得最终的表达能展现出一个人理性表达的最好状态;而面对面交流则因诸多因素的限制,制约了学生在表达上的发挥。对此,学校当引导“95后”大学生在网络上发布针对学校学生管理上的看法评论上能趋向多元,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不是盲从跟风,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建立良好的师生信息传递渠道,学生管理部门定期通过在线征集学生诉求方式,使学生意愿以文字形式达到最大限度的表达,选取典型性问题以座谈会形式深入探讨。在线答复其余未经座谈会的问题,同时以每月/每季度一次的频率将问题集结成册,向学生群体公布。(2)鼓励大学生理性、自主地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当一项新管理举措即将出台时,可组织意见相左的学生参与辩论,通过辩论帮助学生梳理管理逻辑,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政策。(3)在各个学生网络平台,设置学生管理员,及时做到网络舆情监控,若遭遇群体事件,则理性疏导。
  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是一个学校应有的气度,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管理、如何利用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中避不开的主题。鼓励学生平时多向学校提意见、建议与想法,每一种声音都很珍贵。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森.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Abstract:At network age,when university students of 95s take part i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work,they show their strong subject conscious,but few of them has a big view,and they in network will be different from reality.The above situation result from student has stronger awareness of protection rights,and in the residential system campus,students pay more att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service than student management.Meanwhile,social software brings the change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tudent prefer on-line which can bring more perfect performance in communication.So administration section can through Internet collect students’ appeal,and feedback in forum.At the same time,hold a student debate,give prominence to the pros and cons in the debate.In daily work,setting up student administrators,monitoring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ime.
  Key words:on-line;self-consciousness;polarization;self-management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是促进国际间友好交往,传播中华文化及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良好途径和载体。在高校的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文化性的因素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制约留学生管理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分析美国高校国际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如何改进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切实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摘 要] 为探讨临床“双师型”教师在理论课堂-床边教学一体化模式下的教学体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提供参考,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2名临床“雙师型”教师及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研究者的年龄为32~52岁,教龄为3~10年,本科以上学历有9名(75%),其中通过夜大及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获得本科学历者有5名(41.7%)
摘要:在高校中存在着一部分学习成绩差、自控能力弱的学生,进而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渐渐脱离班级,不服从管理,给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将这些学困生拉回班级,引到学生管理的正规上来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文章选取学生因网瘾引发学习懈怠、人际关系恶化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高校辅导员感化和引导学生改掉陋习、培养学习兴趣、融入班级群体的有效做法,旨在提高辅导员解决学生工作实
[摘 要] 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新生“遗传密码——生命与自然”研讨课开设四年来的成绩与不足进行了纵向反思。认为课程的教学实践达到了原定的目的;主要的不足是对帮助学生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正确的信息重视不够、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还有待改进。进而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教学改革;新生研讨课;反思;改进构想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摘 要] 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从立德树人视角挖掘“Python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以强化法规教育和践行工匠精神为主线,聚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建立课程专业知识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在恰当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使得课程思政教育做到自然有效,如盐化水。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成效。  
摘要:实践教学是给排水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核心,以任务为驱动,对教学组织、指导方法和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结果表明:项目导向型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造性、提升专业素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
[摘 要] 职业核心素养是经济新常态时代“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硬要求,高职院校处在校企合作大背景下,承担着培养企业能工巧匠的任务。如何破解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素质需求对接的难题向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个问题,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从工匠精神理念出发,提炼“酒店人”职业核心素养,着重于将专业技能培训与专业态度培育相结合,构建“朋辈培育 技能竞赛 服务实战 创客派对”四维一体训练
摘要:第四纪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习该课程对研究全球变化和地质灾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华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研究实例,提出了第四纪地质课程教学的五点思路与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教学;资源勘查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231-02   第四纪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摘 要]OBE是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的结构模式,在各类专业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文针对OBE教学模式特点,介绍如何运用“对分课堂”落实教学任务,其中以“函数的极值与最值”课程为例,构建“隔堂对分”的教学流程,并分析四个环节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从强调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强调制定个性化评定、强调能力本位三方面分析“对分课堂”如何实践OBE教学理念,从而得出“对分课堂”是实践O
[摘 要] 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重要内容,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本科生地质思维和实践能力养成的关键。“铜陵矿产地质综合实习”是合肥工业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实习之一。针对当前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该文对铜陵矿产地质实习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总结和探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就要把握“引”“思”“演”“评”四个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掌握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