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夏时节,群芳竞秀。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柳枝妩媚,池水弄晴,安静与美丽中孕育着勃勃的希望与生机。从只有几千米之隔的繁华喧嚣的闹市区来到这里,宛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五月的晨光带着和煦的暖意静静地洒落在一处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绿树掩映,充满诗意的院落,一阵阵清脆悦耳的读书声透出路边的围墙,穿过萌发新芽的柳枝飘入人们的耳鼓,朗朗的读书声中洋溢着一种和谐、一种朝气、一种沁人心脾的书香,这里就是郑州中学附属小学。
郑州中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94年,前身为郑州新世纪学校——一所全寄宿制民办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无心教书,师资流失严重,生源逐年萎缩,家长怨声载道。办学仅三年时间,就到了濒临倒闭的地步,一时间,郑州新世纪学校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高新区管委会为了稳定社会,接收了这所学校,任命王燕玲担任校长,并将学校改名为郑州中学附属小学。
让人们没想到的是,就在短短的几年间,郑州中学附属小学就从一所百废待兴的小学一跃而成为全省明星学校:全国德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小学德育实验学校﹑郑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文明学校﹑郑州市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工作先进集体﹑郑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文明单位……那么,郑州中学附属小学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又是如何完成这一华丽转身的呢?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平凡而又富有传奇的名字——王燕玲。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燕玲校长。
好校长就是好学校
站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的是一位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的女士。只见她身材匀称,眉目间透露出一种自信、刚毅与魄力:这就是郑州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燕玲女士。她不时挥动着手臂向记者介绍学校的情况,顺着王校长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是我们即将落成的新教学大楼,这是我校新近装配的国内最新的电子白板课程系统,这些是学校教师的教学实况,这是中、日、韩国际理解教育的系列图片……”
刚刚走上了郑州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岗位的王燕玲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社会形象差;生源萎缩,整个学校只剩下200名学生,并且还在不断流失;教师队伍混乱,人心惶惶。如何让学校走出困境呢?王燕玲校长开始了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她认为,一名校长,如果不能结合本校实际和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提出自己的办学思路,教师必然会无所适从,学校也很难办好,更不用说什么特色了。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小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是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还是切实将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后,王燕玲校长的办学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结合学校的实际,王燕玲校长提出了凸显德育特色,以丰富而有效的载体实现德育功效的最大化,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由于学校的前身是郑州市第一所民办学校,来这里就读的学生大都是 “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要在校住宿。针对这种情况,王燕玲校长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养成教育作为突破口,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思路,让这些备受娇惯的“小皇帝”“小公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每天认真打扫宿舍,保持宿舍的整洁卫生,进食堂就餐自觉排队,就餐后自己洗刷碗筷,分值日小组打扫食堂卫生等。系列措施的落实,让学生逐渐改掉了身上娇生惯养的毛病,养成了认真负责、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热爱劳动等良好习惯。
顺着王校长的目光,记者看到,正在买饭的孩子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没有拥挤、没有混乱、没有打闹,秩序井然。家长们对自己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欣喜不已。四年级学生小雪的妈妈说:“以前小雪回家总是张口就是‘饿了’,吃完饭就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怎么说都不管用;现在回到家就帮我扫地洗碗,还学会洗衣服了。看到自己的孩子懂事了,我真的很高兴!”
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郑州中学附属小学逐渐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有人说:“好校长就是好学校。”王燕玲校长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朴实民主的工作作风,以睿智与人格魅力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
做教师的旗帜
王燕玲校长喜欢挑战,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她总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于是,图书馆、书店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她埋头看书的身影;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各类教育著作和教育杂志,一有时间,就认真翻阅;她还和学校的业务骨干一同外出,到教育发达的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学习,接受前沿的教育理念;学校与上海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建立了联谊关系,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开展教研活动。在不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王燕玲校长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还带动全校一大批老师加入到学习队伍中,从而为学校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虽已改名,但尚未转制的学校来说,生源无疑是学校能否存在下去的命门所在。为了给学校争取生源,王校长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教师到郑州市区及周边县区,甚至到林州、孟县、尉氏、封丘等地进行招生宣传。炎炎的夏日下,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考验着王校长和跟随她的教师的意志,经过反复的沟通,家长心中的疑虑终于被她的真诚和耐心所折服。一个暑假下来,王校长原本洁白丰润的脸庞变黑、变瘦了,然而,学校新招收的600多名学生却让她汗水流淌的脸颊绽放出了难得的灿烂。
经历了艰辛,才格外懂得珍惜。学生招来后,留住他们就成了郑州中学附属小学从校长到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王燕玲校长提出了“把教育当成服务”“爱心育人,民主治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宗旨,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王校长递给记者一本教师教学案例集,记者随手翻开,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六年级3班班主任张老师有一阵子发现,班里一向成绩优秀的住校生浩浩同学连续几天没交作业,上课也无精打采。张老师并没有急着批评浩浩,而是耐心地跟他谈心,交谈发现,原来浩浩身体不舒服又不敢告诉老师。张老师二话没说就把他带回家亲自照顾。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特别伟大,但在郑州中学附小,老师们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真情呵护着。学生安心了,家长放心了,学校也就稳定下来了。
教师的敬业精神来源于王燕玲校长的人性化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她总是以平等的身份,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诚布公地讨论,以真心、诚心、公心对待每一位老师。教师们非常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好校长,工作更积极投入,心情更加愉悦舒畅,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郑州中学的陈家全老师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王校长不只是我们的领导,更像我们的同事、朋友,她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我非常庆幸选择了这个学校,遇见了这个校长。愉快的心情带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对待工作、对待学生都多了一份热情和爱心。”
好校长就是一面旗帜。王校长用自己的行动让老师们懂得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奉献。
给德育加点“盐”
说起学校德育,人们脑海中出现的似乎总是一张严肃说教的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套空洞抽象的理论。然而,王燕玲校长却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将学校德育形象地比喻为人们生活中对食盐的摄入:“食盐是人必不可少的,如果人们仅仅为了维持生命而每天干巴巴地吃上一勺盐,相信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喜欢这种吃法。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把食盐放进面粉、蔬菜中,烹制成美味佳肴,那么人们每天对食盐的摄入就成了一种享受。学校德育也应该像人们对食盐的摄入一样,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就应该是一种艺术。”在王燕玲校长眼中,德育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德育是有形的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德育是亲切的而不是呆板严肃的,德育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你拍一,我拍一,不能随便丢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公共财物要爱护;你拍三,我拍三,花草树木不要摘;你拍四,我拍四,乱闯红灯会出事;你拍五,我拍五,口中有痰不乱吐;你拍六,我拍六,脏话粗话莫出口;你拍七,我拍七,勤俭节约记心里;你拍八,我拍八,文明行为从小抓;你拍九,我拍九,道德规范要遵守;你拍十,我拍十,做人处事要诚实——要诚实!
这是学校师生共同创编的《争做有道德的小公民》拍手歌。孩子们在边做游戏边拍手传唱的过程中,对于日常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道理也就欣然接受了。如此,让许多学校都视为“老、大、难”的养成教育,在郑州中学附小竟变得如此生动、鲜活!
班会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但在郑州中学附小,却没有班会课而只有德育活动课。这可不只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德育观念的改变。过去的班会课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讲台前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漠然置之。而新型德育活动课则完全不一样,德育导师同本班学生一起,根据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共同确定活动主题。每次活动都由学生唱主角,教师则当好导演,做好点评工作。活动形式可以是讨论会、辩论会,也可以是知识竞赛。改革后的德育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特点,形式活泼,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针对性、实效性更强。在六年级1班,孩子们在即将毕业之际,展示了对老师和家长的感恩之情。请看这节德育活动课片断:
活动中,被邀请的十余名家长跟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当活动进行到“读自己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环节时,小晴的妈妈不由得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孩子太让我惊讶了!我一直觉得,她还小,很多事我都不想跟她说。今天才发现,原来她已经长大了,那么理解我,那么懂事……”之后的亲情小品和互动游戏中,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在浓浓的亲情中,活动圆满结束了。
在王燕玲校长的倡导下,“小、近、实”的德育活动像加了盐的美食一样,深受学生喜爱,使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学园、乐园。花园一般的校园里有近十棵樱桃树,从开花、长叶、结果,师生有的只是爱护、欣赏,而从无一人随意采摘,直到食堂里的师傅摘下后洗干净送进班级里,师生才会共同品尝美味。这些年来,樱桃树成了学校的一景:来参观的人们总说:看看樱桃树,就知学生素质!真是一草一木总关情啊!
让“理解”融入教育
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王燕玲校长结识了姜英敏博士。当时,姜英敏博士正主持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国际理解教育”的实验研究。和姜英敏博士的相识打开了王燕玲校长的德育视野,她开始从更高层面上认识学校德育。在她的积极争取下,郑州中学附属小学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
王燕玲校长特意聘请姜英敏博士来校论证,最终锁定了“国际理解教育”下的“理解·宽容·尊重”主题教育为学校的实验课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她确定了实施目标:在培养青少年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能力,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和谐发展,了解“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了使国际理解教育实验研究能在学校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王燕玲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挑选了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学校以“理解、宽容、尊重”这一理念统领学校工作全局,贯穿于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中。
为营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定期更新宣传栏,对中国及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把“理解·宽容·尊重”作为校歌主题,让孩子时时传唱;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挂着学生画的关于“理解·宽容·尊重”的美术作品和老师、学生关于“理解·宽容·尊重”的文章等。环境文化的营造增进了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增强了学生作为现代地球小公民的意识。王校长还邀请河南省知名书画家来到学校,举行以“理解·宽容·尊重”为主题的书画笔会,并利用主题队会、每周升旗、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站、校报等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宣传和渗透。丰富多彩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成为了校园里一道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课堂是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主阵地,王燕玲校长要求老师将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完成语文、英语、数学、艺术、体育各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语文课堂上,记者看到——
师生一起欣赏视频资源时,看着戴着蓝盔的灵柩、听着小作者“和平、和平、和平”的呼声时,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孩子的一张张小脸上也挂满了泪水。全场师生都沉浸在为了和平而失去生命的“父亲”的悲痛之中,都沉浸在对残酷无情的战争的痛恨之中。欣赏课件后,老师问大家: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撼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这节课中,老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要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懂得了在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交往中,要多一份理解、宽容、尊重。
老师们还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中西精品文学,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传说》《鲁宾逊漂流记》等;通过英语教学,了解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数学教学,了解外国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与创新精神;在艺术课中认识外国艺术思想与风格;以国内体育活动、体育大事为契机,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理解。
王燕玲校长还积极组织教师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她很是自豪地说:“学校根据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情况,已经开发了校本教材系列之一。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使 ‘理解·宽容·尊重’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受到了姜博士的肯定和赞扬,也受到了家长的欢迎。系列之二也在开发中了。”
在王校长办公室的窗前,一枝年轻的树梢吐满嫩芽,在午后和煦的阳光中轻轻舞动,一如王燕玲这位带领郑州中学附属小学经历了十年春风秋雨、酷暑严寒而愈加潇洒、自信的校长……
责任编辑徐向阳
五月的晨光带着和煦的暖意静静地洒落在一处建筑高低错落有致,绿树掩映,充满诗意的院落,一阵阵清脆悦耳的读书声透出路边的围墙,穿过萌发新芽的柳枝飘入人们的耳鼓,朗朗的读书声中洋溢着一种和谐、一种朝气、一种沁人心脾的书香,这里就是郑州中学附属小学。
郑州中学附属小学始建于1994年,前身为郑州新世纪学校——一所全寄宿制民办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无心教书,师资流失严重,生源逐年萎缩,家长怨声载道。办学仅三年时间,就到了濒临倒闭的地步,一时间,郑州新世纪学校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高新区管委会为了稳定社会,接收了这所学校,任命王燕玲担任校长,并将学校改名为郑州中学附属小学。
让人们没想到的是,就在短短的几年间,郑州中学附属小学就从一所百废待兴的小学一跃而成为全省明星学校:全国德育示范学校、河南省小学德育实验学校﹑郑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文明学校﹑郑州市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工作先进集体﹑郑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郑州市文明单位……那么,郑州中学附属小学经历了怎样的蜕变,又是如何完成这一华丽转身的呢?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平凡而又富有传奇的名字——王燕玲。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燕玲校长。
好校长就是好学校
站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的是一位面目清秀、温文尔雅的女士。只见她身材匀称,眉目间透露出一种自信、刚毅与魄力:这就是郑州中学附属小学校长王燕玲女士。她不时挥动着手臂向记者介绍学校的情况,顺着王校长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这是我们即将落成的新教学大楼,这是我校新近装配的国内最新的电子白板课程系统,这些是学校教师的教学实况,这是中、日、韩国际理解教育的系列图片……”
刚刚走上了郑州中学附属小学校长岗位的王燕玲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社会形象差;生源萎缩,整个学校只剩下200名学生,并且还在不断流失;教师队伍混乱,人心惶惶。如何让学校走出困境呢?王燕玲校长开始了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她认为,一名校长,如果不能结合本校实际和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提出自己的办学思路,教师必然会无所适从,学校也很难办好,更不用说什么特色了。21世纪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小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是只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还是切实将德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后,王燕玲校长的办学思路逐渐清晰起来。结合学校的实际,王燕玲校长提出了凸显德育特色,以丰富而有效的载体实现德育功效的最大化,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由于学校的前身是郑州市第一所民办学校,来这里就读的学生大都是 “小皇帝”“小公主”,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要在校住宿。针对这种情况,王燕玲校长旗帜鲜明地提出以养成教育作为突破口,下大力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思路,让这些备受娇惯的“小皇帝”“小公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每天认真打扫宿舍,保持宿舍的整洁卫生,进食堂就餐自觉排队,就餐后自己洗刷碗筷,分值日小组打扫食堂卫生等。系列措施的落实,让学生逐渐改掉了身上娇生惯养的毛病,养成了认真负责、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热爱劳动等良好习惯。
顺着王校长的目光,记者看到,正在买饭的孩子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没有拥挤、没有混乱、没有打闹,秩序井然。家长们对自己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欣喜不已。四年级学生小雪的妈妈说:“以前小雪回家总是张口就是‘饿了’,吃完饭就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怎么说都不管用;现在回到家就帮我扫地洗碗,还学会洗衣服了。看到自己的孩子懂事了,我真的很高兴!”
就这样,经过艰苦的努力,郑州中学附属小学逐渐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开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有人说:“好校长就是好学校。”王燕玲校长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朴实民主的工作作风,以睿智与人格魅力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
做教师的旗帜
王燕玲校长喜欢挑战,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她总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于是,图书馆、书店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她埋头看书的身影;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各类教育著作和教育杂志,一有时间,就认真翻阅;她还和学校的业务骨干一同外出,到教育发达的上海、南京、北京、广州等地考察学习,接受前沿的教育理念;学校与上海卢湾区第三中心小学建立了联谊关系,定期组织教师前往开展教研活动。在不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王燕玲校长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提升,还带动全校一大批老师加入到学习队伍中,从而为学校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虽已改名,但尚未转制的学校来说,生源无疑是学校能否存在下去的命门所在。为了给学校争取生源,王校长以身作则,亲自带领教师到郑州市区及周边县区,甚至到林州、孟县、尉氏、封丘等地进行招生宣传。炎炎的夏日下,三十七八度的高温考验着王校长和跟随她的教师的意志,经过反复的沟通,家长心中的疑虑终于被她的真诚和耐心所折服。一个暑假下来,王校长原本洁白丰润的脸庞变黑、变瘦了,然而,学校新招收的600多名学生却让她汗水流淌的脸颊绽放出了难得的灿烂。
经历了艰辛,才格外懂得珍惜。学生招来后,留住他们就成了郑州中学附属小学从校长到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王燕玲校长提出了“把教育当成服务”“爱心育人,民主治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办学宗旨,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王校长递给记者一本教师教学案例集,记者随手翻开,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六年级3班班主任张老师有一阵子发现,班里一向成绩优秀的住校生浩浩同学连续几天没交作业,上课也无精打采。张老师并没有急着批评浩浩,而是耐心地跟他谈心,交谈发现,原来浩浩身体不舒服又不敢告诉老师。张老师二话没说就把他带回家亲自照顾。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特别伟大,但在郑州中学附小,老师们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真情呵护着。学生安心了,家长放心了,学校也就稳定下来了。
教师的敬业精神来源于王燕玲校长的人性化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她总是以平等的身份,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诚布公地讨论,以真心、诚心、公心对待每一位老师。教师们非常庆幸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好校长,工作更积极投入,心情更加愉悦舒畅,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郑州中学的陈家全老师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王校长不只是我们的领导,更像我们的同事、朋友,她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们。我非常庆幸选择了这个学校,遇见了这个校长。愉快的心情带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让我对待工作、对待学生都多了一份热情和爱心。”
好校长就是一面旗帜。王校长用自己的行动让老师们懂得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奉献。
给德育加点“盐”
说起学校德育,人们脑海中出现的似乎总是一张严肃说教的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一套空洞抽象的理论。然而,王燕玲校长却对学校德育工作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将学校德育形象地比喻为人们生活中对食盐的摄入:“食盐是人必不可少的,如果人们仅仅为了维持生命而每天干巴巴地吃上一勺盐,相信世界上没有几个人喜欢这种吃法。然而,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把食盐放进面粉、蔬菜中,烹制成美味佳肴,那么人们每天对食盐的摄入就成了一种享受。学校德育也应该像人们对食盐的摄入一样,换一种方式,换一种思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就应该是一种艺术。”在王燕玲校长眼中,德育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德育是有形的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德育是亲切的而不是呆板严肃的,德育是有趣的而不是枯燥乏味的。
你拍一,我拍一,不能随便丢垃圾;你拍二,我拍二,公共财物要爱护;你拍三,我拍三,花草树木不要摘;你拍四,我拍四,乱闯红灯会出事;你拍五,我拍五,口中有痰不乱吐;你拍六,我拍六,脏话粗话莫出口;你拍七,我拍七,勤俭节约记心里;你拍八,我拍八,文明行为从小抓;你拍九,我拍九,道德规范要遵守;你拍十,我拍十,做人处事要诚实——要诚实!
这是学校师生共同创编的《争做有道德的小公民》拍手歌。孩子们在边做游戏边拍手传唱的过程中,对于日常生活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道理也就欣然接受了。如此,让许多学校都视为“老、大、难”的养成教育,在郑州中学附小竟变得如此生动、鲜活!
班会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但在郑州中学附小,却没有班会课而只有德育活动课。这可不只是名称的改变,更是德育观念的改变。过去的班会课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讲台前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漠然置之。而新型德育活动课则完全不一样,德育导师同本班学生一起,根据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共同确定活动主题。每次活动都由学生唱主角,教师则当好导演,做好点评工作。活动形式可以是讨论会、辩论会,也可以是知识竞赛。改革后的德育活动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特点,形式活泼,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针对性、实效性更强。在六年级1班,孩子们在即将毕业之际,展示了对老师和家长的感恩之情。请看这节德育活动课片断:
活动中,被邀请的十余名家长跟同学们一起坐在教室里。当活动进行到“读自己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环节时,小晴的妈妈不由得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说:“孩子太让我惊讶了!我一直觉得,她还小,很多事我都不想跟她说。今天才发现,原来她已经长大了,那么理解我,那么懂事……”之后的亲情小品和互动游戏中,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在浓浓的亲情中,活动圆满结束了。
在王燕玲校长的倡导下,“小、近、实”的德育活动像加了盐的美食一样,深受学生喜爱,使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学园、乐园。花园一般的校园里有近十棵樱桃树,从开花、长叶、结果,师生有的只是爱护、欣赏,而从无一人随意采摘,直到食堂里的师傅摘下后洗干净送进班级里,师生才会共同品尝美味。这些年来,樱桃树成了学校的一景:来参观的人们总说:看看樱桃树,就知学生素质!真是一草一木总关情啊!
让“理解”融入教育
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王燕玲校长结识了姜英敏博士。当时,姜英敏博士正主持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国际理解教育”的实验研究。和姜英敏博士的相识打开了王燕玲校长的德育视野,她开始从更高层面上认识学校德育。在她的积极争取下,郑州中学附属小学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所“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
王燕玲校长特意聘请姜英敏博士来校论证,最终锁定了“国际理解教育”下的“理解·宽容·尊重”主题教育为学校的实验课题。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她确定了实施目标:在培养青少年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能力,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促进人类与自然之间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和谐发展,了解“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了使国际理解教育实验研究能在学校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课题组,王燕玲校长亲自担任组长,挑选了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学校以“理解、宽容、尊重”这一理念统领学校工作全局,贯穿于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中。
为营造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定期更新宣传栏,对中国及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介绍;把“理解·宽容·尊重”作为校歌主题,让孩子时时传唱;每个班级的教室里都挂着学生画的关于“理解·宽容·尊重”的美术作品和老师、学生关于“理解·宽容·尊重”的文章等。环境文化的营造增进了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增强了学生作为现代地球小公民的意识。王校长还邀请河南省知名书画家来到学校,举行以“理解·宽容·尊重”为主题的书画笔会,并利用主题队会、每周升旗、校园网站、红领巾广播站、校报等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宣传和渗透。丰富多彩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成为了校园里一道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
课堂是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主阵地,王燕玲校长要求老师将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在完成语文、英语、数学、艺术、体育各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语文课堂上,记者看到——
师生一起欣赏视频资源时,看着戴着蓝盔的灵柩、听着小作者“和平、和平、和平”的呼声时,老师的眼睛湿润了,孩子的一张张小脸上也挂满了泪水。全场师生都沉浸在为了和平而失去生命的“父亲”的悲痛之中,都沉浸在对残酷无情的战争的痛恨之中。欣赏课件后,老师问大家: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做点什么?在情理交融中,学生对文中的“父亲之爱”“丧父之痛”这种“情”,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这种“理”;因为情理交融,学生的“情”因“理”而更震撼人心,学生的“理”因“情”而更发人深省。这节课中,老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要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懂得了在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交往中,要多一份理解、宽容、尊重。
老师们还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中西精品文学,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伊索寓言》《古希腊神话传说》《鲁宾逊漂流记》等;通过英语教学,了解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通过数学教学,了解外国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与创新精神;在艺术课中认识外国艺术思想与风格;以国内体育活动、体育大事为契机,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理解。
王燕玲校长还积极组织教师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她很是自豪地说:“学校根据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情况,已经开发了校本教材系列之一。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使 ‘理解·宽容·尊重’教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受到了姜博士的肯定和赞扬,也受到了家长的欢迎。系列之二也在开发中了。”
在王校长办公室的窗前,一枝年轻的树梢吐满嫩芽,在午后和煦的阳光中轻轻舞动,一如王燕玲这位带领郑州中学附属小学经历了十年春风秋雨、酷暑严寒而愈加潇洒、自信的校长……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