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的教师身份认同:“小我”与“大我”的互动共生——基于跨案例分析方法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appleshu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认同是研究教师发展的重要维度.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与他人、环境关系互动过程中生成教师对身份的反思、判断及自我对职业价值观、职业意义再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本文采用跨案例分析方法,基于教师与变革、职业、学生、学科的关系框架,探讨社会转型期我国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研究发现,教师身份认同存在共性与差异性:共性体现在“小我”与现代社会转型的共振,即受自我与学生、学科、职业、社会变革之间圈际互动关系的影响;差异性体现在因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教师个体对时代的感受度、对改革敏感度的感受不一,不同地域与身份际遇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总体来看,社会转型期教师要自觉将教师个体的“小我”融入国家、社会的“大我”中,又要通过不断提升“小我”以丰富作为教师“大我”的实现.
其他文献
教师评价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备技能之一,然而当前国内的教师评价素养却面临着教师评价理念与实操水平脱节、评价过程依赖教师的主观臆断、教评一体化的实施缺乏有效性、评价素养亟待良好的培育环境等现实困境.而基于证据的教师评价素养提升路径研究,旨在引导教师重视证据并通过证据开展评价,这需要提升教师的证据意识,重视外部评价的影响,实现教评一体化,改善评价生态环境,以此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反思,进而提高教师评价素养.
培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法治素养,不仅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实现依法治园的保障和落实依法执教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薄弱制约了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还存在着法治课程的设置与未来的职业需求不相匹配,师资力量的配备与法律知识的专业性要求不对口,法治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脱节等问题.要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就要充分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完善课程设置,并且要多渠道扩充师资队伍、提升师资力量,还要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分化才有融合,产教融合是现代社会分工背景下,物质生产(产业系统)这种人类经济活动和教化育人(教育系统)这种人类社会活动之间互动、交流和合作的状态.分工是产教融合的前提,分工导致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具备不同的属性和功能,互补是产教融合的基础,双赢是产教融合的动力.作为一个概念,“产教融合”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词,2017年1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又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产教融合之受重视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教育是弱势阶层上行流动的重要途径,但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资本分化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会影响家庭教育期望,最终影响阶层代际流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数据,探究社会资本与家庭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控制子女、父母、家庭特征与区县效应并引入工具变量后发现:关系型社会资本、结构型社会资本、认知型社会资本均对家庭教育期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社会资本对家庭教育期望影响具有阶层差异,关系型社会资本的负外部性使其阶层再生产作用更显著,而认知型社会资本的阶层流动作用更显著.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资本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