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y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很不够的,差生的出现许多是由于不重视读造成的。如果会读,要记的就会记住,差生也就会更少。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
  
  一、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拓宽语文朗读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朗读产生的语言对语言中枢神经的刺激会产生条件反射,读得越多刺激越多,条件反射就会加强,记忆就越深刻,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自身心理围墙,使他们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不管声音悦耳动听,还是沙哑滞涩,不管是清净的书斋,还是喧嚣的闹市,皆可诵读,沉醉其中,还诵读一个自在宽松的环境,让人人都能自由地支配诵读,树立“朗读,我能行”的信心,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
  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即以教材为依据,把日常正常生活当作语言大教材。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吸引学生注意力,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语文,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回到实际生活的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使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很多时候,光靠个人死记硬背是艰难而短暂的。相反,在生活情景中偶然碰到的东西却令人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第三,在学生中开展阅读活动,尤其不可轻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去理解作者的思路,不懂如何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那是因为缺少一定的阅读方法。如果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他们会读得更好。上导读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能引起学生走近文本,走近作者,与文本发生碰撞,产生共鸣,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将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别的书籍的阅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早读习惯
  
  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语言语调、适度的节奏感。早读气氛好,学习效果就好;早读气氛不好,学习效果相对差一些,语文早读状况与语文学习是成正比关系,早读是朗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特别重视早读,自始至终抓好早读。
  抓好早读,要求学生早读时,人人张口,发音清晰,适度适中,语调正确,声音响亮,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初一学生在早读时,有的读不出声音来,有的干脆不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班朗读语文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我就及时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情况。然后,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强调了朗读的好处。只有多读方能晓悟,掌握书本要点,提高学习成绩,继而达到欣赏的高度。朗读熟练了的内容,听、说、写起来就会运用自如。言教不如身传。在早读中,教师最好带头朗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还能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搞好整个班的早读氛围。我还坚持每个早读与学生一起在课堂里指导他们朗读,经常领读课文,每天设一位同学轮流值日,记载早读情况,评出最佳学生,使学生分分秒秒读、记,这对巩固复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大有裨益。还要注意长期坚持,千万不能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否则将一事无成。
  
  三、抓好课堂内外的朗读
  
  根据朗读的意义与实施的手段可分为课内朗读和课外朗读。
  在课堂教学单词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读:领读、自读、个别读、集体读、分组读……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集体朗读,分组朗读,是较好的朗读方法。
  集体朗读便于教师检查和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有利于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发现朗读的声音嘈杂不齐,表明部分学生在朗读上有困难,教师要适时穿插讲解和领读,然后重新开始朗读。教师还需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朗读表情,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后进生的辅导,后进生大多朗读有困难,帮助他们纠正错音,对个别难读的句子,多领读几遍尤为重要。我们班级采用了分组朗读法。分组读可以讨论读,差生可以把不会读的提出来,好的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不会读的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地跟读几遍以后,不会读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没有。
  朗读能提升语文写作水平。中学生要能够写出教材内容相应文体的文章,而且要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如果没有朗读,没有对各种文体的了解和熟悉,就不可能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不可能写出符合各种文体要求的文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范文的朗读与背诵,因为教材里的对话和文章都是典型的代表文体。范文会读会背以后,我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布置了适合学生口味的写作题,许多学生从开始不会写,慢慢仿学课文写,在仿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除了授课中的朗读之外,课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等多种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信息等,尽可能地扩大训练空间。我经常从网上下载相关资料,每天上课前给学生欣赏朗读;每周选取一篇优美文章或语言精练规范的语段要求学生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可以积累并储存大量的语言素材;可以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动员眼、口、耳等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
  
  李君生,语文教师,现居浙江东阳。
其他文献
学生作文的成就感是指学生主体认识并深切体悟到作文这一客观系统对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所呈现着的积极意义,从而能在作文过程中产生的相应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往往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和作文能力的催化剂。如果我们抓住培养作文成就感这一突破口,采取有效的策略,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职高学生的作文成就感完全能够逐步养成,作文能力也会有较大提高。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情感    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
小学语文阅读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回想我们当年上小学时受到的教育,教师往往是“人云亦云”,完全在思维上主宰了我们,学生所担当的是“知识接收器”,学生想法不能得到有效表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意识。  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
写给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读《霍乱时期的爱情》  去往你的伤心地  你若不曾体验过,就去一回吧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怀春的少年  去福音花园吧  看杏花纷飞如雨,鸽群飞过教堂尖顶  空间的暗门已经开启  你却浑然不知  此去路途遥遥,凶多吉少  爱情是场霍乱,让人痉挛、肝肠寸断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  你戴着镣铐舞蹈,喝着香水疗伤  从拿撒勒的寡妇到美少女阿美利加·维库尼亚  从代笔人门廊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新课程要求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以看出,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阅读教学重要性更为突出,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新课改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其实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最难做好的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成了语文教学的“软肋”。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教师未充分悟透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探究之表象,而忽视了其实质。有的教师将“示范课”“变形”成了“表演作秀课”,其实类似这样的教学是对探究性学习的曲解、误解。那么,我们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作为中学生,应该逐步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我认为,诗歌鉴赏必须从意象入手,必须教会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独立准确地鉴赏诗歌的能力。这里专门谈谈杨柳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一、用杨柳意象抒发离情别绪    我国最早的《诗经》中出现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样的诗句,几千年来就成了诗人
学生作文辞不达意、思想空洞、缺乏新意等,都是各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常有的现象。写好作文渐为学生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适应社会需要的一大忧患。究其根由,情感投入的不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古代诗人一贯主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当今,一大批有识之士对于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感情的问题,已然达成共识。我拟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展开探讨,望大家指正。  第一,语文教师对作文的时代特色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部分,而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联,互为映照。但在教学实践上,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教学,这是严重错误和不科学的。  阅读和写作,从来就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姊妹。从信息论上说,读是接受信息,写是发出信息。读是写的基础和先导,写是读的动力和深化。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笔生花,多写读入里。”这一精辟论断深刻地揭示了读与写的辩证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二
理解教育所提倡的“创读”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实读”而言的。所谓“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直到读懂了“知识文本”的原意为止,真正的做到领会文本的精神毫不走样。创读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文本的框架努力地创造性地动脑筋思考探究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站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上去发现文本的原义。而且掌握到文本原义之外的更丰富的与现实社会密切关系的更实用、更新的“意”。要读出新意的创读法是以实读为基
前不久笔者在深圳洗耳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行路难》和陈钟樑老师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节专家示范课,不禁为两位语文大师浓浓的“语文味”折服。回到学校笔者又进行了“推门听课”和观摩了“同课异构”展示课。前者粗糙却本真,后者精彩却失真,不免让我陷入了沉思。究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离回归本色、崇尚自然的常态课有多遥远呢?可喜的是,众多的语文届同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但依然有些课堂丧失了语文的味道和